返回首页 / 产业资讯

一家南京建筑设计企业的争“速”11年

2020-07-15 17:03:07


2020年5月,南京江北新区健康城,距离主城中心18公里之外,被称为“未来建筑”的南京江北新区人才公寓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住在江北的王峰每次开车路过这里,总会下意识地摇下车窗,远远地看一下沿着西南交界线的位置的两栋楼,那是这个地块上的“明星楼”——江苏省第一栋装配式组合结构的居住建筑的3号楼,与江苏省第一栋木结构的零碳建筑12号楼。




就在半年前的2019年11月27日,在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近零能耗大会”上,由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和咨询的“南京江北新区人才公寓(1号地块)项目12号楼”获测评认定为首批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成为唯一达到零能耗建筑的项目。

“第一”、“唯一”,这些词汇,在长江都市眼中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今年6月24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2019年度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名单,长江都市包揽下三项大奖。2013~2019年长江都市申请专利154项,获得证书7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7项;2011~2019年,累计荣获全国行业奖29项,詹天佑奖2项,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奖1项。其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其产值近6亿元。



尽管从钢筋水泥到建筑需要经历时间的长久沉淀,但是在他们看来,做这一行,却要抢速度。


“无论是装配式建筑,还是绿色建筑、智慧建筑,我们都很早就介入了,”入行的这些年,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建筑师王畅见惯了在这个行业中,很多开始被认为领先的概念转变为众人追逐的热点。



在桌子上空,他比划出一个斜线,“你只有更早的预见行业里面未来的这种发展,才有可能捕捉到这种机遇,你准备的更多,这个机遇来的时候,你才有可能从里面脱颖而出。”


1习惯了“吃螃蟹”


2003年9月,创建于1976年初的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经南京市政府批准,由国家事业单位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当时,南京最早一批的改制试点,设计行业里面,我们应该是唯一的一家,”王畅回忆起,当时他们就是试水者。


6年后,公司派生分立为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两百多个人在南京1865产业园扎了根,参与进行业的加速周期。


从199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从28%急剧膨胀到51%。高速城镇化浪潮带动建筑业高速发展,也裹挟着建筑设计这一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背后的行业走入高速成长的通道。


22013年,用“6天建好一层楼”


2013年6月,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宁一篇微博,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话题中心是长江都市设计的南京万科江宁上坊PC保障房。


这栋特殊的建筑是前一年的2月正式动工的。之所以形容其特殊,是因为整个建筑都是采用的“全预制装配式”,预制率达到了65%。全楼无砌筑,无抹灰,无外架施工。


也就是说它的所有构件,包括墙体、楼板、阳台、电梯井、楼梯等,甚至连卫生间都是预先在工厂中制作好,再运到工地现场拼装。



这对他们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研发初期,从设计到施工,相关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都需要培训、整合,难度非常大,第一层的建造他们花费了50多天的时间。团队结合实操环境,对工序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调整后,时间才被压缩到6天。


“其实就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搭积木一样,在高标准化程度的前提下,梁板、柱都可以是在工厂预制生产好再到现场组装,” 王畅打比方。“这样做的好处,第一个就是配件都是统一标准提前生产的,精确度效率变高了,工人劳动强度下来了,没有绿网包裹的脚手架、没有密密麻麻高空作业的工人;第二,质量能够保证;再一个,工地也更干净,不需要往常那样湿作业,也不会搞得到处尘土飞扬,更加绿色环保。”


它解决的是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建筑工地的污染。

工地扬尘、建筑垃圾等是每个城市在建设阶段带来大量污染的源头之一。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可缩短施工周期25%~30%,节水50%~60%,节约木材约80%,降低施工能耗约20%。


其次,是人力问题。

根据甲子光年整合的数据,此前40年中国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一直在上涨。但随着老龄化到来和人口红利的见顶,数量增长放缓,成本增长却滑入快车道。尽管如今的建筑行业,甚至能实现5天一层、3天一层的盖楼速度,但这样的速度主要依赖机械化工艺,与以前主要依靠人力有较大区别。



这是对传统建筑模式的颠覆。


王畅记得,当时万科董事长王石评价的时候,用了一句话: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011年到2017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从43.2亿元增长至462.3亿元,市场规模同比增幅高达970.14%,复合增长率达到35%左右。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深度分析报告》预计,按照上述方案对“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15%以上”的要求测算,20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有望超过80000万平方米,以每平米2500元测算,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



3科技创新上的“急先锋”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众多建筑设计院的名称里面都有“研究”两个字。那个时候,名字清一色的“某某建筑设计研究院”。

“后来大家渐渐把这个‘研究’给去掉了,为什么呢?”王畅感觉“有一个时间段,设计院其实是不太去做研究的,研究大部分是高校或者一些科研机构来完成的”。


但短板很快出现了,对冲在一线、面对各种各样需求的设计院来说,“完全依赖科研机构,根本来不及”。“近几年,你再看就会发现,情况不一样了,”他们因此断定,“建筑设计企业从事科研工作越来越是一个趋势。”



在这一点上,长江都市建筑也跑得比别人都着急。


根据活动家网站上的记录,汪杰参加行业内的研讨交流活动的频率很高,在2015年的上半年,这种频率更是提高到了几乎每个月一次。


在长江建筑的组织架构里,科创中心与建筑设计团队、专项设计团队、规划设计团队、工程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并列。其中,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智慧建筑设计研究院、BIM(建筑信息模型)中心都是近几年行业中的热点。而长江都市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的签约仪式上。


“我们很早就发现,搞科技创新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好处和意义。”在王畅嘴里,VR、人工智能这些在科技圈出现的词,他都说出相当专业的见解。“它能提高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2014年,长江都市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在企业内部,这被视为长江都市由传统单一的建筑工程设计向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向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


就在前一年的改制十周年庆典上,董事长汪杰特意安排了一场午宴致辞,面对台下的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他神色凝重地再次强调,新的十年,“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必须成为科技型现代化建筑设计企业”。


这也是整个建筑设计行业的方向。除了从单一设计向总承包的横向发展,建筑设计行业也需要完成科技创新方向的冲刺。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原执行总经理周文连在《新时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策略的新思考》(《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19年4月刊)一文中把“技术先进”归纳进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初心。他提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要“超前研究新兴技术对建筑产品的影响,尽早策划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在建筑上应用研究”。


布局的更大意义在于抢占先机。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建筑行业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需求端的繁荣和人口红利的加持,而不是企业能力的做功。而当行业从黄金年代中走出,就必须让自己练就一身打“铁”的硬本事。


不要等到只能赚“辛苦钱”、“慢钱”、“小钱”的时候,才想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