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常小川:话剧人生,向新而生

2022-04-12 14:15:55

常小川
 
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从话剧演员到剧团运营,守正创新是我一直的坚持。我要继续探索文艺呈现的新模式,用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向新而生,向远而行。”
 
2021年12月23日和24日晚,作为2021南京戏剧节·红色单元重磅剧目,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
 
这部由姚远编剧,胡宗琪执导,南京市话剧团出演的话剧,在全国巡演并经历两次延期后,终于回“家”。
 
而它的策划者正是南京市话剧团团长常小川。
 
自从17岁离开东北老家,常小川在南京收获青春、收获爱情,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话剧。
 
在有61年历史的南京市话剧团中,作为演员,她用心演绎话剧,扮演形形色色的人物;作为剧团团长,她扛起剧团创新发展重任,用原创话剧向全国介绍南京。
 
她说,每个人都曾把青春交付给一座城市,而南京正是她值得托付终身的那个地方。
 
用“大话剧”讲好红色经典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上海连演8场,圆满收官!全国巡演即将开启!”
 
“一台大话剧,半部建党史!六大看点解码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巡演终回南京,亮相2021南京戏剧节”
 
……
 
点开常小川的微信朋友圈,满屏都是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对于常小川来说,南京市话剧团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单位联合打造的这部话剧作品,倾注着她的心血。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在2009年红遍大江南北,在豆瓣获得9.1的高分,拿下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大奖,是一部高口碑的现象级剧集。将片长50集、时间跨度逾20年的电视剧浓缩进话剧舞台,对我们来说是个大考验。”
 
经过多方商议,由姚远担任编剧,胡宗琪担任导演,张志坚等电视剧原班人马,张桐、曾黎等实力派影视明星,加上南京市话剧团的中坚力量,构成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主创团队。
 
常小川说,南京市话剧团演员、知名影视明星王劲松也藉由此剧重返阔别多年的话剧舞台,并参加了此剧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巡演。
 
这个拥有120人的团队通过57场戏、300余件服装、200多件道具,将电视剧剧情浓缩进4小时的话剧中,打造出一台近年戏剧舞台上不多见的“大话剧”。
 
在舞美设计上,主创团队动足了心思——舞台上方,三幅象征远去记忆的“残片”随剧情不断升降,2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
 
舞台中央,一个直径13米的转台如同历史的年轮一般,不停迁移着场景,将故事一幕幕推向高潮。
 
剧终,“人间正道是沧桑”七个大字徐徐落下,演员随转台绕场一周,伴随着磅礴大气的音乐,留给观众震撼的观感和无尽的回味。
△《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
 
常小川说,自2021年6月30日上海首演以来,该剧已经走过了北京、武汉、长沙、重庆等十几座城市,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更让她感动的是现场观众热烈的反响。
 
“以不变应万变,什么不变?做中国人不变……中国历史上溯五千年,幅员千万里,是古今中外允称第一的文明古邦,浩浩苍天,请佑我中华子孙福祉绵延,国运隆昌!”
 
当剧中的董建昌以一段独白揭示何为“人间正道”时,沉浸在剧情之中的观众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从小剧场话剧开启“第一次”
 
常小川与话剧的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
 
2002年,南京市话剧团排练小剧场话剧《我的第一次》,当时团里缺少一位能扮演女主角的年轻演员,导演到南京艺术学院挑人,一眼相中了当时读大三的常小川。
 
常小川因为还在学校学习,所以舞台实践机会少。剧刚一开排,她就碰了壁。
 
“在《我的第一次》中,我扮演的女主角‘吉娃娃’进到一个男孩的家里,边走边说台词‘你就住这儿呀’。可就是这场看似十分简单的戏,我前前后后试了好几次,导演却一直在摇头。”这让常小川百思不得其解。
△《我的第一次》剧照
 
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导演似乎猜出了她的想法,平静地说:“再来一遍”,然后让她背过身去,自己悄悄把室内陈设改动了一下,让她转身过来指出是哪个物品移动了位置。
 
常小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演戏并不只是台词背熟、表情到位而已,要“真听、真看、真感受”,用“心”才能演好戏。
 
凭借《我的第一次》中的表现,常小川在第八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正如剧名中的“第一次”,这是常小川第一次登上话剧舞台,也坚定了她在话剧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2005年,常小川来到了南京市话剧团。
 
“那段时间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吉娃娃’来我们团里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回家了。” 常小川说。
 
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
 
“天生站在舞台中间发光的主角”,这是南京市话剧团的一位前辈对常小川的评价。常小川也不负众望,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多个各具特色的女一号。
 
她是《理想三部曲》里的莹莹,也是《一叶知秋》里的高小玲,更是《枫树林》里的孙玉华,但常小川说,她不在乎自己是主角还是配角——“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在蕴含南京记忆、饱含南京味道的原创话剧《民生巷11号》里,常小川饰演的“小川”就是一个配角。按照剧本的设定,这个人物是个行为有些任性的环保主义者。
△《民生巷11号》演出现场
 
剧本里的“小川”与生活中的常小川性格迥异,表演尺度很难把控,人物演高了,让人觉得太空、太虚;演低了,让人觉得无味、太实。
 
不高不低、不过不及、不虚不实、恰到好处,对常小川来说是个考验。
 
她接戏后反复揣摩角色,最终凭借这一角色在2017年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
△常小川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
 
“用鲜明的个性体现人物的内在美”组委会这样评价常小川的表演,认为她的表演能在汲取生活的基础上,既有深刻的体验又有鲜明的表现,成功塑造了热心环保的女儿一角,将父女情体现得生动感人,催人泪下。
 
在此之后,常小川的名字又跟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联系在了一起,这部剧中常小川扮演的是烈士许包野的妻子叶雁萍。
 
“叶雁萍是一个伟大的女子,她和丈夫许包野一世夫妻相聚只有十天。”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常小川听了一遍又一遍许包野和叶雁萍的故事。
 
“我觉得演好一个角色,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常小川说。
 
在文艺创作上探一条新路
 
从南京市话剧团的演员到业务副团长,再到如今的团长,常小川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她不仅要为剧团上上下下的运营操心,同时还要推动创作形式多样的话剧作品。如何以创新谋发展,成了她思考的问题。
△常小川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剧团的演出工作。常小川明白这时候不能“等靠要”,而要“加油干”,她决定从文艺作品的创作模式上进行创新,为“抗疫”加油鼓劲。
 
南京市话剧团在喜马拉雅App上开设了账号,推出了《我用背影望向你》系列节目,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凡人英雄的事迹和全国抗疫的点点滴滴。
 
 “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大学生志愿者……我们话剧人用自己的专业进行创作,记录下全民抗疫的感人故事,定格各界守望相助的温暖瞬间。”常小川说。
 
《我用背影望向你》的第一篇作品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常小川认为,既然大众喜欢,那工作就不能停。从那之后,每天一期的节目按时上线,从选材、写本、请演员朗读,到后期的录制、配乐和宣传,常小川每一个流程都亲自把关。
 
一个月的时间下来,常小川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但她“累并快乐着”。因为对于她而言,这是南京市话剧团在业务领域上的新拓展、演出形式上的新突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育话剧新人,成为常小川以创新谋发展的另一大着力点。
 
2020年11月,由南京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摇曳的秋千》,在南京市文化馆大剧场隆重首演。
 
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代科学家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光辉岁月和无怨无悔的家国情怀。
 
常小川说,《摇曳的秋千》主演要从十多岁一直要演到80多岁,对南京市话剧团的新生代演员来说,挑战十足。
 
作为团长,她一方面给予年轻演员极大的鼓励,另一方面也督促这支团队要在创新上动脑筋。
 
“演员从年轻演到老,以前是通过妆容等‘服化道’的改变来实现,现在靠的是音效和灯光。”常小川说,这种时空转换的设计很是新颖。
 
让常小川欣慰的是,在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颁奖仪式上,《摇曳的秋千》获得“优秀剧目奖”,主演李倩获得“优秀表演奖”。
 
以创新推动南京话剧发展,常小川一直在路上。2022年新年伊始,她就为打造“南京原创”新作忙开了。
 
“从话剧演员到剧团运营,守正创新是我一直的坚持。我要继续探索文艺呈现的新模式,用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向新而生,向远而行。”常小川说。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芮天舒   
编辑丨祁绩    
美编丨鲜曼青 
排版丨王婧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