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金连玉:南京城墙是本读不完的书

2022-04-14 15:31:13

金连玉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
 
“南京城墙是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我们希望借助数字化手段延续它的生命力,用更新颖更多元的方式彰显它的文化价值,让城墙成为一种文化纽带,世代相传。”
 
壬寅虎年春节,南京中华门成为网红打卡地,悬挂着的巨幅红色春联年味满满,喜气洋洋。
 
城门旁,不少游客登上南京城墙博物馆观景平台,凭栏领略中华门瓮城、中华门段城墙的古朴,俯瞰老门东的繁华。
 
在博物馆旁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数字信息部主任金连玉和同事们一道,认真研究社会各界在博物馆试运行期间提出的合理建议,为春暖花开时与市民游客的“再相见”做准备。
 
因被南京城墙沧桑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2016年,金连玉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毕业,来到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
 
在她眼中,南京城墙守护这方山水已650余年,如同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充满故事,又饱含期待。
 
“南京城墙是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我们希望借助数字化手段延续它的生命力,用更新颖更多元的方式彰显它的文化价值,让城墙成为一种文化纽带,世代相传。”
△金连玉与城砖
 
还原明故宫前世辉煌
 
步入南京城墙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石券门。
 
金连玉介绍,这座石券门原是南京明故宫御花园遗存。由于南京人对马皇后有特殊的好感,很多史迹都被人们附会成与这位马娘娘有关,这座券门也不例外,因其像梳妆台的镜子被称之为“马娘娘梳妆台”。
△被称为“马娘娘梳妆台”的石券门
 
“明代南京城包括四重城垣,而明故宫是最里面的那两重——宫城和皇城。它是明洪武、建文及永乐迁都北京前明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明清北京故宫营建的蓝本。”
 
金连玉说,由于种种原因,明故宫留存的建筑遗迹较少,如今人们只能从“马娘娘梳妆台”这样的遗存中遥想往日盛景。
 
明故宫究竟有多大,还有哪些可以看到的遗迹和遗物?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金连玉投身到南京明故宫大遗址文物数据信息采集项目中,为这些历史遗产建立一套数字档案。
 
“为了快速高效地摸清明故宫的家底,我们引入了三维激光扫描这项‘黑科技’。” 金连玉介绍,三维激光扫描主要利用的是激光测距的原理。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电脑通过激光测距获得的一个个数据点,可以模拟出遗存的三维模型,就连石构件上的精细浮雕,也可以看得很清楚。”金连玉说。
 
通过这一技术,正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展出的明故宫奉天殿石螭首,显露出身上每一道岁月痕迹。而基于此生成的高精度三维模型,为后续开展的明故宫大遗址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奉天殿石螭首与其三维模型
 
金连玉介绍,项目详细记录了明故宫大遗址地面现存逾300件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位置、现状环境、空间及纹理信息。
 
同时,在南京市博物馆等兄弟单位的支持下,金连玉和同事完成了明故宫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约200余件/套可移动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建立了明故宫大遗址最早、最完整的数字化文物档案。
 
给历史遗存建立数字档案有什么好处?金连玉说,它及时固化了现存文物信息,实现了文物数据永续保存。而且,也为各类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典型的例子就是巴黎圣母院火灾之后,修复工作提上日程。幸运的是,此前瓦萨大学艺术学院一位副教授已经完成了对其的数字化精确测量工作,生成的模型能够描述出巴黎圣母院最微小的细节,包括它的缺陷,误差只有大约5毫米。
 
金连玉介绍,建立数字化文物档案只是第一步,未来希望结合相关文献档案,搭建明故宫大遗址线上展示平台,借助3D建模、虚拟复原和三维实景漫游等数字技术,对明故宫大遗址进行复原展示,还原南京明故宫大遗址的前世辉煌。
 
挖掘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城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基本陈列展《旷世城垣》收尾处,有着一块“我们的城墙”多媒体大屏。参观者只需轻触大屏,就可以听到百余位讲述者口中南京城墙的模样。
△“我们的城墙”多媒体屏
 
 “我1946年来南京读书,第一次接触到南京城墙,玄武门是我当年去的第一个城门。” 在大屏播放的视频中,南京著名考古学家、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奠基人蒋赞初先生侃侃而谈。
 
在他回忆里,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这三座拥有庞大瓮城的明代城门也给年轻时的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和同学相约,花了三个星期时间,每个星期走访其中一座城门,进行细细探访。
 
而保留在“老南京人”脑海中的城墙往事,则是鲜活的生活图景。
 
城墙是南京白局非遗传承人徐春华童年时期玩耍的乐园:“正月十六爬城头,爬完城头紧接着清明前后到城墙上放风筝;到了秋天,就在城墙根前挖蛐蛐、逮蛐蛐。”
 
……
 
金连玉说,“我们的城墙”创意呈现的背后,是“南京城墙记忆”口述史项目的默默支撑。
 
这一项目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在2017年底共同启动,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了解多个群体眼中的南京城墙修缮及保护历程,与南京城墙有关的城市发展变迁。
 
在寻访的过程中,让金连玉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1月赴北京专访中国文物保护界泰斗谢辰生先生的场景。
 
“谢老当时已经是96岁高龄,听说我们要来,特意换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在采访中,他始终强调保护是南京城墙工作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对南京城墙保护与发展寄予厚望。”
 
为表达对南京城墙及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工作的重视,谢老挥毫泼墨,一口气题写了“南京城墙博物馆”“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成功”“南京城墙”“中国城墙”共四幅珍贵墨宝。
△谢辰生先生为南京城墙题字
 
“后来听谢老家人说,因年岁较大,谢老的眼睛已看不清楚了。这四幅珍贵的书法作品,是谢老凭着感觉,凭着对南京城墙的热爱、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视题写的。”金连玉说,看着这四幅珍贵的题字,感受到了谢老对南京城墙工作的支持与厚望。
△谢辰生先生的部分题字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金连玉和同事们走访南京、北京、广州等地,整理口述采访文稿共计58万余字,形成了《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一书,录制的视频呈现在“我们的城墙”互动大屏中。
 
挖掘每个人心中的南京城墙依然是“现在进行时”。
 
“我们在博物馆的多媒体大屏旁设立了留言亭,观众们观看之后可以讲讲自己跟城墙的故事,而精彩留言会以录音的形式留在博物馆里。”
 
金连玉说,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唤醒了保存在观众脑海里的城墙记忆,让展览从物质回到精神,从展品回到人们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南京城墙的变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南京城墙遗产价值的重要传播者。
 
数字技术拉近“城”与人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如今,金连玉和团队正在打造的“南京城墙智慧博物馆”和“云享城墙”两款小程序,正是运用三维动画、3D全景、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以沉浸式体验推动南京城墙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拉近城墙与人的距离。
 
“城墙就在你我身边,怎么玩出花样?”金连玉介绍,在“云享城墙”小程序里,游客可以根据个人的体力、时间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游览线路——秋季骑行路线、城墙暴走路线、跟着城墙吃一路等,体验到“千人千面”的城墙景观。
 
 “云享城墙”小程序还推出了3D全景城墙板块,以科技手段实现“处处能够看到城墙”的美好愿景。
 
板块以明代金陵四十八景之“石城瑞雪”、民国时期金川门旧照作为开屏动画拉开序幕,利用镜头转换呈现时空穿梭,让游客穿越在古代和近现代的南京城墙风貌之中。
△“云享城墙”开屏动画
 
通过点划手机屏幕,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城墙的全景风光,也可以探索城墙里千斤闸、藏兵洞的奥秘,身临其境地云游城墙。
 
小程序中的城墙年表,则为游客展示了一部南京城墙的“成长史”,通过点击互动时间轴,游客可以了解从1366年南京城墙营建至2021年南京城墙博物馆开放的650多年间的风雨历程,用图文或短视频的形式,纵向展现南京城墙的深厚历史。
 
“之前经常有小朋友问我,南京城墙在历史上是如何守卫南京城的?”金连玉说,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说明南京城墙的防御机制,“云享城墙”小程序加入了“城墙防御大作战”小游戏。
 
在游戏中,参与者可以化身为城墙的守卫者,通过选择和使用铁蒺藜、弓箭、礌石等古代作战工具,层层击退进攻者。
△“云享城墙”小程序
 
在另一款寓教于乐的体验游戏“世界城墙环游记”中,游客可以通过开盲盒的方式,了解国内外古城墙的信息,从而了解世界古城的“千城千面”。
 
“南京城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让我感觉南京城墙与南京人是血脉相连的。”
 
金连玉说,每当她介绍自己是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南京人便会像老朋友一般跟她分享与城墙的故事:重阳佳节全家老小一起登城墙、过生日时在城门洞合影,或者在某块城墙砖上发现祖上亲人的名字……
 
“这种分享之中寄托着对我们工作的厚望。”金连玉表示,要继续用好数字化这个有力工具,同时借助考古学专业优势,夯实研究基础,深挖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探索城墙展示传播新方式、研究新角度,让游客无论身处线上线下,都能享受南京城墙带来的文旅盛宴,感受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价值。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芮天舒
编辑丨祁绩    
美编丨鲜曼青 
排版丨闫葛菲
摄影丨周韬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