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李建民:笔下蕴真情,画里好河山

2022-04-19 15:07:36

李建民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作为艺术创作者,笔下的画作就是我们的另一种语言,我想用艺术表现城市之美,生活之趣,让画里有‘话’,表达我对人间山河的真情。”
 
2月20日,2022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运动员们用一个个充满个性的“我”,共同绘就北京冬奥会的逐梦画卷。
 
竞技场外,动人的画卷也在创作中。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李建民正在画室里对作品《山水相连 冰雪同心》进行最后的完善。这幅作品由他和来自俄罗斯的学生达利亚共同绘制。
 
蓝色的苍穹下,身穿2022北京冬奥会和2014索契冬奥会号码服的两位参赛选手,凌空跃起,从皑皑白雪上飞驰而过。不同时空的人,相聚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激情奥运,把观者的思绪又拉回激情飞扬的赛场。
△李建民在画室中创作
 
从事绘画的数十年间,李建民已经记不清自己创作了多少幅作品。
 
他享受用色彩记录、描摹城市和生活的感觉。
 
世间万象,他的画作就像是一个暂停键,鲜活生动地留住了一个个精彩瞬间。
 
“作为艺术创作者,笔下的画作就是我们的另一种语言,我想用艺术表现城市之美,生活之趣,让画里有‘话’,表达我对人间山河的真情。”
 
△李建民
 
让画里有“话”
 
李建民父亲常常回忆起儿子幼年时期的趣事。
 
“从会用笔开始,他就喜欢在家里四处涂鸦,墙壁、家具都成了他的‘画板’。”
 
放学路上,经过一家画室,看到里面有人在画画,他就托着腮趴在窗台上看。看到兴头上,还会拿出纸笔跟着临摹。这一看,常常就是几个小时,直到父母满大街找他,才发现画室外,他轮换倒腾着两条腿,站得歪歪扭扭却看得津津有味。
 
考进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班后,李建民更是沉醉在艺术的海洋中。当时的美术老师朱国乾至今还对那个“经常在画室里一画就是一个通宵”的学生印象深刻。
 
“这个孩子有天分,又能吃苦,是个学画的好苗子。”
 
1990年,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徐明华应邀回乡,创作反映城市风貌的油画长作。
 
李建民听闻后,专门跑到宜兴蛟桥商场的楼顶去旁观创作过程。晚上,他又揣上画稿,登门求教。徐老的谆谆教诲和一番温情寄语让这个18岁的少年心潮澎湃。自此,他更坚定了一颗为“画”而生的心。
 
在日后的创作中,他以画笔为“话筒”,让画里有“话”,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对美的追寻,对生活的感悟全部都倾注于笔端。
 
“我们作画,也是在同观者说话、交流。”李建民说,“我希望,看我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我心底的感受,与我产生共鸣。”
 
赴俄留学“苦中觅甜”
 
1992年,李建民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大学四年,他是全班油画成绩最好的一位,多次举办了作品展,之后又留校任教。在徐明华老师的眼中,这个学生“好学、善于思考,非常用功,一有学习机会总是积极地去争取”。
 
2000年至2005年,李建民两度被公派赴俄国美术教育最高学府——俄国列宾和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深造。当时,全国公派到这所学院留学的名额仅有三个,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俄学习期间的李建民(右一)与导师
 
当这个年轻人第一次踏上异国土地,语言不通带来的艰辛便接踵而至,白天学习油画、艺术史、素描等专业课程,晚上学习语言,常常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寒假期间,他外出练习写生。冬天的俄罗斯,气温接近零下30℃。为了能更真实地记录下雪后的美丽场景,李建民在俄罗斯美协写生基地架起画架,撑起写生伞,倚着及膝的雪,顶着凛冽的寒风作画。手被冻麻木了,就在身上焐一焐,再继续画。
△李建民在俄罗斯美协写生基地写生
 
每次谈起这段留学岁月,李建民仍觉得甜比苦多,“除了获得架上绘画硕士学位外,眼界被打开了,也学到了更多知识。”
 
在俄罗斯期间,李建民像一棵稚嫩的幼苗,如饥似渴地汲取成长的养分。
 
他常常徜徉在学院教学成果、艺术品陈列区,或者当地博物馆中,沉醉于油画大师们的创作。
 
正是这段学习经历,让他确定将现实主义作为自己绘画创作的主攻方向,更加关注表现现实生活。
 
坚守“三尺讲台”
 
如今,李建民在南京已经度过了三十载春秋。
 
曾经那个少年如今已成长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科骨干、专业带头人。
 
很多人好奇,李建民为何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凭你的能力,走出去就是市场上的红人,何愁不扬名立万?”
 
李建民总是微笑着摇摇头,他的答案在多年前就已确定。
 
回望过往的艺术人生,李建民的成长离不开几位恩师的一路扶持,也离不开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滋养。昔日的小树苗成为大树后,便想捧出更多桃李,回报土地的深情。
 
为此,他扎根南京,将这份情谊又传递到自己学生的身上。
 
现任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尚荣曾是李建民的学生。
 
“每次在课堂上改画,都是学生们最紧张的时候。李老师话不多,总是先仔细观察学生们的习作,沉默思考片刻后,再迅速抓起画笔,在画布上大块涂抹。寥寥数笔,却让画面立刻鲜活起来。”
 
在尚荣的记忆中,李建民“亦师亦友”。
 
闲暇时,李建民常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在画室聚餐。有时,他还自备炊具,亲自为学生烹饪美食。小小的画室里,常常充满欢声笑语。
 
如今,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也当上了老师,并继续将艺术的薪火以创新的形式传递下去。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0后”教师武小平就曾是李建民的学生。他的作品,很少采用传统的写生方式,常常是依据影像照片进行创作。武小平还尝试将电脑技术应用到油画创作的底稿构图中,并采用一些新材料,用以展现年轻人的所感所想。
 
“他们都走出了自己的路。”说到这里,李建民露出欣慰的笑容。
 
画出心中的“绿水青山”
 
如何从一幅幅美术作品中,见证一个国家的成长?某种程度上,这是艺术创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更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的使命。
 
青山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太清游览区内,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跑出了“加速度”。如今的青山村,渔船往来穿梭,鸥鸟嬉戏追逐,俯瞰可见红瓦石墙和碧绿的茶园,抬头便能望见山海一色、碧波荡漾,被誉为崂山“渔村民俗风情博物馆”。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新的气象。”李建民说。为了捕捉到最佳光线下的景色,他连续几天和学生一起乘坐公交车上山下山,乐此不疲。“看到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的那种美,你就会忍不住想把它画下来。”
 
作品《青山村俯瞰》《崂山日出》《崂山村舍》就这样诞生了。大自然的光与影,乡土新意象,通过点线面的重构,在律动的色彩、率意的笔触下获得了新生,传递着李建民对祖国绿水青山的深情。
△《青山村俯瞰》
 
“现实世界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艺术家的内心被伟大的时代感动,带着真情用画笔展现美好生活,先打动自己,才能感动群众,产生共鸣。”李建民说,“这样的艺术才是最鲜活的,才是具有人民立场的美学。”
 
在李建民的笔下,有日出照耀下的崂山青山村,有连云港东西连岛赶海归来的渔民,浙江丽水庆元的山村等。这些年,他不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用画作“解码”这片土地的可爱之处。
 
除了绿水青山,李建民还偏爱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
 
他喜欢穿行于南京的街巷之中,观察着城市的更新,也感受着这里的人间烟火。
 
获得南京市艺术基金二等奖作品《城南午后》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街巷之中。
△《城南午后》
 
一个夏日的午后,他走到四条巷附近,看见几位老人在下棋,周围簇拥着众多围观的人,有人穿着睡衣,有人手上还拎着刚买的菜。而他们的身后是城市川流不息的车流。
 
“你能感受到老百姓的悠闲,也能看到城市的飞速变化。”李建民说。
 
如今,李建民正为即将举办的“江南水韵”主题展忙碌着。他的画笔又动了起来,将更多的城市生活之美采撷入画,永久定格下来。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张甜甜   
编辑丨祁绩    
美编丨鲜曼青 
排版丨闫葛菲
摄影、摄像丨周韬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