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叶康宁:艺术的历史从未走远

2023-03-17 11:19:47

叶康宁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现实是历史的倒影,我站在现实的土地上,凭借文献和图像,爬梳历史,是为了拨开历史的烟云,沟通古今,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路径。我相信,艺术的历史从未走远。”
 
2023年第10期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叶康宁家里的书房“樗楼”如同一座小型图书馆。
 
房间一隔为二,一间是书库,四面墙都是书柜,一直顶到天花板。每排书柜分成了七层,每一层都摆着两排书。里面一排竖着放,外面一排躺倒了放,这样便于随时寻找。另一间是书房,有两面墙都是书柜,放一些更常用的书。
 
书库和书房加起来大约34平方米,是叶康宁最珍视的宝库。这里总藏书有上万册之多,其中的精品,有晚清民国时期的珂罗版(又被称作玻璃板印刷,是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画册、近现代名人学人手札,也有章太炎、鲁迅、张恨水、严复等人全集,还有钱锺书、王国维、周作人、黄侃等文化名人的相关专集。
 
“我藏书的方向是晚清民国时期的珂罗版画册,以及美术类的营业书目。” 叶康宁说,藏书中有个被忽略的大千世界,让他能得到乐趣,得到知识,更让他能够史海钩沉,艺苑弄潮。
叶康宁
 
一个故事管窥书画消费
 
叶康宁对艺术的喜爱,源于小时候父亲对他的耳濡目染。
 
“我的父亲喜欢画人物,也经常写书法。父亲写字画画的时候,我会站在边上看,虽然看不懂,但心里觉得就是喜欢。”
 
在叶康宁印象中,家里有很多旧的《美术》杂志,他常常会照着上面的图像描描画画,不知不觉间,艺术的种子悄悄生根发芽。
 
怀着对艺术领域的一份憧憬,叶康宁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时,利用课余时间去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做兼职。他常常是白天跟艺术圈的名家打交道,晚上将所见所感写成一篇篇评论文章。
 
“这类文章写多了,内心里总想写点不一样东西。这时恰逢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热销,我很喜欢他的叙事方式。”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叶康宁渴望自己也能有一支如黄仁宇的生花之笔,去发掘历史事件背后经济社会运行逻辑。
 
这一愿望在他读博期间由构想化为现实。他决定从《清明上河图》在明代一个交易故事为切入点,剖析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书画消费的种种关节和内幕。
清明上河图
 
“这个交易故事见于明清时期的诸多文献,不仅被编入话本集《型世言》,还被改编成了剧本《一捧雪》。”叶康宁说,它涉及的人物有权相严嵩、严世蕃父子,封疆大吏、蓟辽总督王忬,裱画师、人称“汤裱褙”的严府首席书画鉴定师汤臣,还有仿古高手、画家黄彪。
 
王忬本来是个正直的官员,但在明代官场的“潜规则”面前,他只能选择“随大流”向严氏父子示好。在中间人“汤裱褙”的帮助下,王忬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也有说八百两)购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献给严世蕃。据叶康宁考证,这个价格相当于当时普通宋画的10倍。
 
事情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谁料之后的剧情迅速反转。有人向严世蕃举报,王忬送给严公子的《清明上河图》不是张择端的真迹,而是仿古高手黄彪做的假画。严世蕃气愤不已,他唆使心腹寻机弹劾王忬,最后导致王忬被杀。
 
血案发生以后,很多人唏嘘之余追问:那个举报者是谁?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经办人“汤裱褙”。据传,事成之后,他向王忬要了二十两银子回扣(也有说四十两),被王忬拒绝了。
 
“这一曲折的故事反映出当时书画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卖方和中间人博弈的战场,赝品则是其中无法根除的‘牛皮癣’。”在叶康宁眼中,深入剖析这段过往,不仅能帮助理解明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风尚变化,也为现在的艺术市场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人能从历史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在叶康宁看来,理想的历史写作既不能曲解史料,又要能够映照现实,将“古典今事融会为一”。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2011年底,叶康宁以“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研究”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不久便获得立项。
 
史海钩沉揭开重重迷雾
 
为了做好这一项目,叶康宁开始了史料搜集的“苦旅”。
 
“我基本是早上八点带着干粮去图书馆,晚上十点图书馆闭馆的时候才返回,回去后,经常翻书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不是每天都有收获,常常看十天半月的书,也没找到一条有用的史料。”叶康宁回忆,“我用的史料大都是日记、书信和书画题跋。”
叶康宁在图书馆查找资料
 
随着叶康宁搜集到的史料不断增多,明代繁荣的书画市场逐渐浮现在他眼前。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士大夫和官员为代表的有闲士绅大肆购买书画,刺激了书画市场的发展。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买有卖才能完成消费行为。” 叶康宁说,当时的卖家,其实包括了古董商和中间人这两个群体。
 
根据叶康宁的考证,当时的古董商不甘心坐在铺子里守株待兔,更乐于游走于各地士绅之门。为了方便和买家接触,他们甚至会把自己的铺子搬到官员的府邸附近,甚至有的古董商用“书画船”,把生意做到了水路之上。
 
不过,这些古董商要想进入官员或士绅的府邸并不容易。毕竟,在那时,古董商的社会地位太低,与之来往过密有失身份,这促成书画交易“中间人”的出现。
 
“《清明上河图》交易故事中,先给王忬提供信息后来又出卖王忬的‘裱褙匠’汤臣,就是这一角色。”叶康宁表示,裱褙匠的职业让他们能经常接触到书画,拥有比较好的鉴赏力,自然承担起了鉴定真伪、评估价格的工作。
 
这些中间人的收入相当可观。据叶康宁发现的史料记载,在有的书画交易个案中,中间人从买家那里得到相当于交易额10%的酬劳,而卖家也会给他们交易额10%的回扣。
 
……
 
叶康宁的研究成果《风雅之好:明代嘉万年间的书画消费》一书2017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十分畅销,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加印了一版。这本书先后获得第二届啄木鸟杯年度优秀文艺评论著作奖、第十五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入选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风雅之好》书影
 
赞誉也随之而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汤惠生教授说:“康宁的《风雅之好》正可谓预流之作,他撷取了明代的一片树叶,解剖放大,让我们一叶知明。”
 
小轶事反映大师真性情
 
从2014年开始,叶康宁的兴趣转向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出版研究。
 
“艺术出版关系到艺术的传播和接受,也关系到艺术经典作品的建构,而20世纪上半叶则是建构中国艺术经典最重要的时期。” 叶康宁介绍,他正在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有正书局与20世纪上半叶的美术出版研究 ”关注的正是这一时期。
 
有正书局由著名的出版家兼收藏家狄葆贤于1904年在上海创办,在美术出版领域以精印名家书画碑帖而成为业界翘楚,其出版的《芥子园画谱》三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有正书局版本《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又称《芥子园画传》,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李渔寓居南京时倡导编撰及出版。它如同一本中国绘画的经典教材,教人树怎么画,山石怎么画,兰竹梅菊怎么画……无数小白照谱学画终成一代大师。
 
《芥子园画谱》是习画者必备的案头书,需求量很大,有正书局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
 
叶康宁发现,在1934年1月17日的《申报》上,有正书局刊发了《芥子园画谱》三集广告,宣称:“本局费二十年心力经营木刻,不惜工本,将三集依式刊印,彩色鲜艳活泼,与宋元真迹无异,且多超过原本之处,诚为美术之绝品。”
 
据叶康宁查阅到的史料显示,《芥子园画谱》三集一经出版便“洛阳纸贵”。据画家丰子恺回忆:“我所有的书中,价最贵的要算去年向有正书局买来的一部《芥子园画谱》。这部书共分三集,全书一共定价四十四元。我托书店代卖,照同行打九折,实出大洋三十九元六角。”
 
虽然觉得价格昂贵,但丰子恺却对有正本《芥子园画谱》三集赞许有加。但鲁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发现鲁迅曾经致书郑振铎,表示‘有正书局之《芥子园画谱》三集,定价实也太贵;广告虽云木刻,而有许多却是玻璃板,以木板著色,日本人有此印法,盖有正即托彼国印之,而自谓已研究木刻十余年,真是欺妄’,由此看来鲁迅对该书并不满意。”
 
叶康宁表示,通过几位文艺大家对该书评价的差异,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积淀。
 
“鲁迅对木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传统木刻艺术有着更为丰富的视觉经验,所以能很快发现有正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木刻本。而丰子恺是一个画家不是藏书家,没有见过真正好的版本,故而认为这个本子再好不过了。”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叶康宁搜集到的艺术文献越来越多,而他时常也有意外之喜。
 
“我之前在一个旧书交流群里,看到有人在售卖日本汉学家长尾甲的稀见珂罗版画册《天璞集》,那是我一直想买的一本书。刚想私信那人,那人却被群主以发广告为名给踢出去了,这让我失望了好一阵子。”
 
让叶康宁没想到的是,半年后,他在另一个旧书交流群里,看到了同样的网名,他立即私信了对方,问他《天璞集》还卖吗?原来对方是在上海开古玩店的,双方讨价还价后,以400元成交。
 
几天后收到书,叶康宁发现这书有些年头了,其中很多书页都粘在了一起。他小心地一页页分开,结果发现在第二页的右下方,有两个方形的红色藏书印:丰子恺、缘缘堂主。
 
叶康宁兴奋地表示,这份惊喜真是来得太意外了:“如果卖家知道有丰子恺的藏书印,价格起码翻几倍。”
 
从失望到希望到惊喜,如今叶康宁翻阅这本《天璞集》,想到是与丰子恺在近百年前看的是同一本,就忍不住心潮澎湃。
 
“现实是历史的倒影,我站在现实的土地上,凭借文献和图像,爬梳历史,是为了拨开历史的烟云,沟通古今,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路径。我相信,艺术的历史从未走远。”叶康宁说。
 
记者|芮天舒  编辑|祁   绩  摄影摄像|周   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