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栏目面包屑:创意南京 >
栏目名称与栏目拼音与栏目链接:创意南京 与 chuangyinanjing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36
父栏目名称与链接: 与
标题:科举风流,尽随风吹雨打去
时间:2017-01-10 11:35:00
描述:南京地名,种类繁多,而一部分地名,则明显与科举有关,如朱状元巷、秦状元里、成贤街、龙门街等等。这些地名大都关联着一段故事或一段史料...
来源:
缩略图地址:http://www.njculture.net/uploadfile/2017/0327/20170327113636176.jpg
组图列表:
内容:南京地名,种类繁多,而一部分地名,则明显与科举有关,如朱状元巷、秦状元里、成贤街、龙门街等等。这些地名大都关联着一段故事或一段史料,它们连缀起来,就成了一道有趣的“古代高考风景线”,这是在全国都很少见的一个有趣的科举文化景观。
就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道品味这些地名背后的科举往事。
 
焦状元巷

地址:珠江路西段
关键人物:焦竑
关键词:消失的巨型藏书楼
 
位于珠江路西段一带的焦状元巷因明万历十七年(1589)状元焦竑居住此地而得名。
焦竑自幼聪颖好学,但科举之路却颇为坎坷。一次乡试落第,三次会试落第,第四次赴京终夺得魁首。据传,焦竑在往江南贡院赶考途中,见一人家倒水丢下一只精美手镯,遂停步苦候主人来寻,竞误了考试时间。没想到当场考试发生火灾,主考官决定重新点名考试,焦竑幸运得以参与,此后一路顺风顺水,最终被万历皇帝御笔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大明王朝自开科以来的第七十二位状元,也是第一位金陵状元。
焦竑夺魁的喜讯轰动南京城,大家都赞扬他好心有好报,便将他居住的巷子称为焦状元巷。但此时的焦竑已是年过五旬的老人。他入仕后为太子讲学,后又主持顺天府乡试。因其性格疏直,为权臣所恶,被贬为福宁州同知。到任不足两年,焦竑便愤然辞官回乡讲学著述。从此不再出任。
焦竑也是晚明最大的藏书家之一,十多年前的南京同仁街旁,还立有一栋两层的青砖乌瓦小楼,小楼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占地约三百五十平方米,梁枋上还残留有旧时彩绘痕迹,这就是一度闻名天下的焦状元藏书楼。史料上称其“藏书两楼,五楹俱满”,可见楼中藏书之多。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座藏书楼已经消失在附近的高楼大厦中。
 
朱状元巷

地址:水西门附近,西起莫愁路,东至仓巷
关键人物:朱之蕃
关键词:张爱玲的母亲在这里出生
 
焦竑夺魁六年之后的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金陵仕子朱之蕃状元及第,入翰林院,官至礼部侍郎。后来,朱之蕃因不满朝政腐败,辞官回到南京,隅居朱状元府,专心写书作画,不问朝政。据资料介绍,历史上的朱状元府占地广阔,东边到仓巷,北边到丁家巷,西至莫愁路。巷前砖石雕刻牌坊,府内有花园、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前后十进,有主厅、侧厅、暖房、花厅、书房、花园。其门前的小巷,就是以“朱状元”命名的。
时光流转,如今的“朱状元府”只剩二路三进,主要是朱状元巷32号、34号。32号仅存大厅;34号尚存门厅、轿厅、大厅三进,其中大厅梁上刻有极其精细的戏曲人物图案,刻功精细,人物生动。
朱状元巷里还有一座古迹,那就是14号的“军门提督宅第”,这里曾是朱状元府的一部分,清代末年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住宅。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黄翼升的孙女,她就是在这朱状元巷14号出生的。
世纪交替,世事变幻,张爱玲的父母搬离南京住到了天津、上海,张家的这所大宅子也几易其手。到了民国初年,张佩纶购下这所宅子时,还有房子近两百间,每间房都有48平方米左右,大花园依然良好。1909年,安徽督军柏文蔚在此办起了金陵崇实学校,占用了前面几十间,后面几十间住着柏文蔚的家眷。抗战期间,南京城南是毁坏最严重的地区,张家祖宅也未能幸免,完全成了瓦砾之场,废池颓垣。
 
秦状元里

地址:中山南路与中华路之间
关键人物:秦大士
关键词:“状元”元素的羊肠小道
 
清乾隆年间,南京人秦大士考中状元。可坊间传言他“出身不好”,是巨奸秦桧之后。进京面圣,不知是乾隆皇帝当真了,还是故意给他难堪,见面没寒暄几句,就问——“听说你是秦桧的后代?”意思不言而喻,秦桧后人必然也是奸臣了。可秦大士不卑不亢,“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宋高宗是昏君,用的是奸臣,而您是明君,用的自然是忠臣!”龙颜大悦,赏其过人才智,当即钦点秦大士为当朝第43位状元。他官至侍读学士,后供职于翰林院,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
秦状元里坐落在中山南路与中华路之间,是一条连接金沙井、许家巷的小道,长度仅有150米左右。虽是羊肠小道,“状元”元素却处处可见。街旁的商铺大多用的是古代牌匾形状的招牌,店名也竭力要与“状元”沾边。北侧还有住建部门设立的铭牌,专门介绍其来历:“前身”是秦状元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与银作坊合并,称“秦银巷”,上世纪末改名“秦状元里”,以彰其名。
在几百米外的长乐路北侧,还有南京保存最完好的状元故居——秦状元府。这是秦大士为官十余年后,退任回乡,时任陕西巡抚的长子购下原明崇祯大学士何如宠的府邸供老父亲居住的。据《东城志略》记载,当年的这处“大夫第”壮观气派,五路九进,环绕着武定桥,也是一处“九十九间半”的格局。现存的秦状元府只有数十间屋宇,只是原来大夫第很小的一部分,不过婉转清幽的居住环境、秦状元用正、草、隶、篆四体书写的碑刻、还有厅堂房间高雅明志的对联,无一不能显示秦大士从一代状元入朝为官不久就急流勇退而后化身“秋田老人”的淡泊情怀。
 
黄状元巷
地址:长乐路西段北侧
关键人物:黄思永
关键词:热衷洋务的状元郎
 
黄状元巷位于长乐路上,住过南京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清光绪年间的状元黄思永。
    黄思永,南京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殿试一甲一名。和此前的状元相比,黄思永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对洋务非常感兴趣。
    1903年,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聘请黄思永和另一位状元张謇(江苏南通人)为顾问,二人共同起草有关章程,扶持民族工商业,吸引投资者兴办工程商行,人们称他们为“商部两状元”。
童年时期的黄思永,随父母居住武定桥西一条小巷,小巷呈南北走向,东与义兴巷平行,与夫子庙、花市大街(今中华路)咫尺相望。当黄思永金榜题名时,地方遂将此巷命名黄状元巷。自此,小巷便在金陵诸多小巷中大放异彩。1955年,黄状元巷为南京市一女中征用(即今日中华中学校园东侧),巷子南端于1958年拓并为长乐路。
 
沈举人巷

地址:新街口管家桥
关键人物:沈九思
关键词:日军进攻南京期间的难民营
 
    除了四条“状元巷”,南京还有一条包含“举人”二字的小巷子,这就是新街口的管家桥附近的沈举人巷,它因明代举人沈九思而得名,巷里有爱国将领张治中的公馆。
  上个世纪初期,英国人在距离沈举人巷不远的大锏银巷建立了现在的金陵协和神学院。1937年12月日本人攻占南京之前,美英法德等国的大使馆与日军协商,由美英教会出面组织难民居,庇护战时流离失所的平民。而难民居的原址就在沈举人巷,战时有许多平民在此幸免于难。
 
上江考棚

地址:王府巷、三条营、白下路
关键人物: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曾国藩、陶行知
关键词:安徽考生备考应试之地
 
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分设江苏、安徽两省。苏皖两省临长江而居,安徽地处上游,称“上江”,江苏位居下游,称“下江”。为安顿两江生员,朝廷特在金陵设立上、下江考棚,一方面是方便两江考生备考应试,另一方面为那些还未取得乡试资格的考生提供补考机会。
当年江苏秀才的备考的下江考棚位于金中华路东侧的市第一医院一带,但旧貌全无,仅仅留下一条长不过百米,名为“下江考棚”的小巷。安徽学子应试的上江考棚历史上曾三迁其址,分别位于王府巷、三条营、白下路。百年之后,这三地考棚还依稀残留着些许痕迹。
皇甫巷的上江考棚位于建邺路省委党校一带,以南唐皇甫晖在此居住而得名。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诞生地。1842年8月11日,钦差大臣耆英同伊里布赶赴南京,以上江考棚为行馆,与英国公使璞鼎查开始了长达18天的谈判,由于英方屡屡以进攻南京相要挟,不允许清方对所提条款做任何修改,谈判完全由英方所控制。当年的8月29日,耆英等人被迫在下关江面的英国战舰上与璞鼎查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太平军盘踞南京期间,皇甫巷上江考棚一度成为石达开的翼王府。1864年7月,清军攻克南京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喊出了“涤荡兵气,以兴文教为先”,下令于当年即开始在南京举行科举考试,故急急忙忙购买城南三条营之梁姓房屋,以重建上江考棚,供安徽考生来南京参加预试之用。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当时共“修造为屋七十七间,厢二十七厦,计文场七十九字,九百零四坐。并买黄、姚二姓屋,建提调公馆。”
然而三条营作为考棚的时间并不太长,短短数年之后的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于中正街(今白下路)的新考棚建成,三条营考棚由此闲置,民国期间,一部分士绅将三条营剪子巷上的部分考棚改成“老人堂”、“娃娃堂”,专门收纳无人赡养的老人或弃婴。
白下路上的六中院内的“行知馆”是最后一处上江考棚,也是上江考棚现今唯一的历史遗址。该处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安徽士绅集资修建的。上江考棚正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原名明伦堂,门前有座砖砌平台,周围是花圃,有紫藤缠绕的走廊。清末废除科举后一度闲置,后由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此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河海大学的前身。不久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迁址,1923年安徽旅宁人士又在此成立安徽公学(后称安徽中学),聘请陶行知、姚文采为正、副校长。陶行知在 1923~1927年任校长期间,曾多次在此给学生讲话。1946年6月陶行知在上海逝世。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将原上江考棚的正堂改名为“行知馆”。
 
龙门街

地址:江南贡院明远楼前
关键人物:江苏巡抚林则徐
关键词:考生鲤鱼跃龙门之地
 
在江南贡院明远楼前,有着南京人熟悉而又陌生的一条小巷——龙门街。
过去贡院有大门、二门、三门。三门因上悬“龙门”金字匾额,故称龙门。“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朗是路人。”过去的文人把龙门视为进“官海”之阶,每逢秋闱之时,各地试子蜂踊而,希图通过考试能做上官。
龙门的北面即明远楼,从前明远楼上悬挂有一副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写的大字对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明远楼两旁建有一排排如同鸽子笼式的号房,当年的考生就在这里度过极为紧张的三场考试。
考前要点名进场。考生无不争先恐后,多时达两万人从一道门进入,挤掉鞋子、落下水者无数。清道光十四年秋八月,江苏巡抚林则徐来此监临乡试,为免拥挤出事,“创设信炮,立旗帜,阴以兵法处部勒,分三路而进”,紧张气氛稍有缓解。
三场考试后,到至公堂向受卷官交卷。批卷后写榜也很别致。先从第六名写起,写完末一名,再写前五名,由五至一,称“五经魁”。放榜后,新科举人除发给顶带衣帽等物,还举办“鹿鸣宴”,歌《鹿鸣》诗,跳“奎星舞”。在贡院前建的六角亭叫“奎星阁”,与“聚星亭”相对衬。奎星高照,意为出人才之府。该阁建于乾隆四十年,初建时顶为赤色;道光十年,改建为蓝色阁顶,突出“青天在上”。经历鲤鱼跃龙门的新科举人再度来此,眺龙门,游秦淮,仰望奎星阁,感戴“皇恩浩荡”,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可是绝大多数的士子因名落孙山,心灰意冷,甚至大哭于龙门门前、奎星阁下。
民国以后,科举遂废,贡院停闭改为市场,这龙门所在地即成了“龙门街”。随着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建成,龙门街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博物馆边上“秦淮礼物”文创商店的门头上,提醒着人们这段悠悠往事。
 
三元巷

地址:秦淮区中山南路北段
关键人物:尹凤
关键词:老南京娶亲花轿必经之地
 
位于新街口南闹市区的三元巷,因为明代武举状元、抗倭名将尹凤居此而得名。中状元者已是凤毛麟角,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中,全部都考得第一名,那样的人才更是难得。尹凤正是在武试中“连中三元”,因此他的住处被称为三元巷。
尹凤字德辉,幼年丧父,家境并不怎么好。当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蜂起,官兵无能,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尹凤看到这种情况很着急,立下了报国之志。在刻苦攻读的同时,兼习骑马射箭、战略战术,文思武功大为长进。嘉靖年间考武举科,乡试、会试、殿试三场均获第一名,官拜参将。尹凤后随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区抗倭,屡建大功,万历年间官至都督佥事。他的事迹,至今仍为南京人津津乐道。
居住在三元巷“老南京”们说,很多年前,不少娶亲的花轿首先要经过三元巷,以图“连中三元”之吉,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出人头地,学文的能妙笔生花,凭借文章平步青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妻荣子贵。习武的更能讨得武状元尹凤的遗风,保家卫国,扬名千古。
清末民初,三元巷为南京老城南的要冲,居民密集。巷内有一座豪宅,亭台楼阁,荷池水榭、假山屏峙,花木茂盛,相传为一袁姓海关官员所有。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被孙传芳据为己有。蒋介石初到南京时,也曾居于此处。民国二十一年,开辟了中正路将此豪宅一分为二。日寇侵华期间,这里摇身变为伪“警官学校”,为连接东西两院,还特地架设了“过街楼”相通。历史的进程太快了,不长的时间轮回,已经将这座豪宅湮没在历史的风雨中,再也无从寻觅。
如今的三元巷已是一条地方风味浓郁的街道,“要德”火锅、“要德”对面的哈尔滨水饺,巷里的“易记”、“协记”面馆,“杨四龙虾城”等都是风味饮食的绝佳去处。
三元巷的皮肚面风靡一时,卖家甚多,皮肚炸得好,泡得也要好,汤料充足,类似于杂烩,吃起来才能汤汁香满口;调味用一种汤,据说是板鸭熬出来的。有的店家还喜欢在面上撒一把刚炸出来的脆油渣,据说香得很多人连吃三碗还不舍得放下碗筷。皮肚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常有人大老远的开车坐出租去吃。
 
成贤街

地址:玄武区四牌楼东侧
关键人物:朱元璋
关键词:明代国立最高学府
 
和平公园南端的成贤街是条很有文化底蕴的街,这里分布着国立中央大学旧址、谭延闿故居、杨廷宝故居、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等建筑,空气中弥漫着的书卷气让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即便是行色匆匆的路人经过这里,也会不知不觉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着它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
成贤街曾经是南京和北京共有的地名,它的来源和明代国子监有着很大关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是布衣出身但却很重视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正月,虽然全国尚未统一,但已称吴王的朱元璋便在应天府(今南京市)开办了第一所国立重点大学——国子学,将其作为招揽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及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全国统考”——乡试;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又选择了城北鸡鸣山下为太学新址,另建学舍。第二年新舍建成,于是改学为监,正式确定了国子监的名称,国子监从此成为明代国立最高学府的代名词。
南京国子监本名京师国子监,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北京增设了一个国子监,形成南北两个国子监并立的局面,但是此时南京的国子监仍名为京师国子监。直到朱棣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后,南京的京师国子监才改名为南京国子监。
据史料记载,南京国子监鼎盛时期,有来自国内外近万名监生吃住在这里,创作了一部世界上最早、内容涵盖最广、约有3.7亿字数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城市的变迁,南京国子监已经消失不见。然而由于南北两个国子监的“造型”接近,今天的人们可以从北京国子监保留下的遗迹,推知昔日南京国子监的盛景。
北京国子监旧址成贤街上共有四座牌楼,分别位于国子监门前两侧和成贤街东口和西口。门前东西各一牌楼,上题“国子监”,街东西各一牌楼,上题“成贤街”。这不禁让人想起南京成贤街附近的四牌楼地名,南京以前进行地名研究时,曾经这样记录四牌楼这条街名的由来——“明代国子监前,东、西、南三面,有四座牌楼。此街地近第四座牌楼,故名四牌楼”。
南北两京国子监所在街道街名都曾经是成贤街,寓意也显然是到这里学习的学生可以成为贤人。今天的北京虽保存了牌楼,但成贤街地名却其实消失了,变成了国子监街。

点击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