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栏目面包屑:文化人才 >
栏目名称与栏目拼音与栏目链接:文化人才 与 wenhuarencai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6
父栏目名称与链接: 与
标题: 云锦织造:传承之路不容易
时间:2017-03-27 12:44:06
描述:958年9月6日,明十三陵中定陵被打开。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周围塞满了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然而,在重现于世的那一刻,...
来源:
缩略图地址:http://www.njculture.net/uploadfile/2017/0327/20170327124717131.png
组图列表:
内容:

1958年9月6日,明十三陵中定陵被打开。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周围塞满了金银玉器和罗纱织锦……然而,在重现于世的那一刻,它们也迅速的失去了原本的鲜艳和光泽。定陵总计出土丝织品644件,通过复制的方式来还原这些褪色、炭化的丝织品,是让它们延续生命的唯一方法。
在定陵出土的丝织文物中,有177件是云锦织物。从1979年开始,南京云锦研究所开始为定陵复制出土的部分丝织文物,随着文物的复制工作的展开,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也开始逐步被挖掘整理。2006年5月20日,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背”口诀的织造学徒
 
 
1973年,高中毕业的周双喜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云锦研究所的实验工厂当学徒。从十八岁开始学艺,周双喜复制了一件又一件古老珍贵的云锦织物,甚至还原了很多失传已久的云锦品种。2009年,周双喜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云锦生产工艺过程极其繁杂,工序极多,工期极长,有纹样设计、意匠、挑花结本等等环节,分工明确。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工序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完成;但云锦中最复杂的品种“妆花”,因为色彩极其丰富艳丽,织造难度大,其织造环节至今也无法用机器替代。周双喜的云锦之路也正是从织工学徒开始。   
与其他的传统工艺相同,很久以来云锦的传承靠的也是口诀相传。尽管如此,周双喜在当年的学艺过程中却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在大家都忙着硬背口诀的时候,周双喜看到的是口诀中隐藏的工作原理,他选择从根本上理解并研究云锦工艺;这也让他的学习进度要远远快于其他人。 
省去了反复背记口诀的过程,云锦的学习依然漫长枯燥。为了磨练徒弟们的耐心,老师父让所有人从打绳结开始,一打就是几个月时间;甚至为了让学徒以后在操作织机时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师父还会对大家睡觉的姿势有所要求。这些枯燥繁琐的基本功,周双喜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对他这么多年的云锦工作来说是受益终生的。
 
 
 
艰难的云锦织造师之路
 
 
这些年来,周双喜也收过不少徒弟。和当年自己的学艺过程不同,周双喜没有让徒弟们先磨练几个月的耐心再开始正式学习,不会要求他们的睡觉姿态之类来保证他们以后可以达到最完美的工作状态,也不会像老师父们一样跟徒弟“留一手”,而是会把自己当年总结学习的所有原理知识倾囊相授;周双喜尽量的简化、精炼云锦织造的学习过程,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能够真正地走上云锦的道路。
“云锦织造师”,有着非遗称号的加持,这样一个职业听起来让人觉得非常厉害,一开始总是有很多年轻人对它很感兴趣。但即使是比从前“降低”了标准的云锦织造学习,依然需要花上数年的时间,过程枯燥繁杂;而且尽管是非遗工艺师,云锦织造师的薪酬也并不是很好,这些原因都让面临着生存问题的年轻人在学习云锦织造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坚持下去的信心。周双喜前后教授过十多个徒弟,最后留下来的就只有两个。
蔡向阳就是周双喜的两个徒弟之一。当年是法律专科生的他,再一次学校组织的爱国注意教育基地参观之行中来到了云锦研究所,了解云锦之后萌生了想要学习云锦织造的念头。毕业之后他来到了云锦研究所,分配跟随周双喜学习织造技术。
虽然周双喜并没有用老一辈织手的条条框框来苛求他,但在硬性的技术水准上要求依然很严格。蔡向阳说,师父不喜欢打断年轻人的思路,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操作能力;有时即使徒弟所用的方法错了,或许还有保护年轻人自尊心的考量,周双喜也愿意让年轻人自己去尝试,直到真的路不通时才会来指点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在蔡向阳心里,周双喜是真正的好师父。
蔡向阳学习了六年才正式上机,他自己形容自己的云锦织造学习经历叫“波澜起伏”:从开始时对云锦是如何织出艳丽精致的花纹充满了好奇,到做每天需要重复同样动作几千次的拽花工的无味,到发现云锦织造远比想象中复杂的气馁,到真正学习织造后织出第一朵小花的成就感,这些过程中很多次他都想过要走,但又觉得不甘心。直到云锦申遗,当时年轻人少、高等人才也少,仔细思考之后他还是选择了留下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云锦之路。
有着市级非遗传承人身份的蔡向阳,目前却是负责管理的生产骨干,很少再有机会实际操作织机,也没有时间继续深入学习云锦织造技术。周双喜对于这样的安排有着自己的思虑:工作三四十年的老织手却没有着合适的上升渠道,一直待在一线;还没有经历过足够一线历练的年轻人直接进入了管理岗位,在管理上也许是可以做的很好,但实际操作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来在织造方面可以坚持下来的年轻人才就很少,这样的安排会对云锦织造的传承造成潜在影响吗?这样的疑问,暂时没有人能解答。
 
 
云锦设计的新生力量
 
 
因为做了太多年的云锦织造,周双喜对织造原理理解的非常透彻,可以自己挑花结本,把意匠图转化成织造程序;也可以指点设计师如何按照云锦的方式来设计图样。不过相较于妆花织造,云锦其他环节的传承现状倒是不用担忧。
做云锦设计一定要熟悉云锦的整个工艺流程,因为要把握经纬线密度相对均匀、考虑布料过渡颜色方向等等,不然设计出来的纹样也是无法变成云锦上的图案的。杨冀元是研究所内的意匠设计师,曾经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郭俊和中国优秀织锦传承人李晓伟。她介绍说,所内做设计的主要有三种人:一种专门做图案设计,一种是意匠师,还有一种既做设计也做意匠。杨冀元说,专门做图案设计的设计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招来的年轻人,如果在其中看到好的苗子,也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去做意匠工作,然后转为意匠师;所以在做意匠工作的设计师中,也有百分之二三十是年轻人。
相较于传统的手工绘图方式,杨冀元她们现在基本上是在电脑上画图。在电脑上做纹样设计、做意匠工作,包括挑花结本等,这样的工作方式使得一副云锦原本需要的漫长的工期大大缩短,加快了不少进度。设计团队目前也有文物修复的设计工作,已经有不少文物在他们的手上得以还归原貌。不过,周双喜、郭俊等大师有时还是会提醒他们,手工绘图还是要保留,传统的东西不能丢。
 
 
云锦传承的今生后世
 
 
四十多年前,南京云锦的科研人员努力把濒临消亡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逐渐恢复,此后一直搜集整理了云锦图案和画稿,培训艺徒,恢复了失传品种“双面锦”、“凹凸锦”、“妆花纱”等,复制了多件珍贵文物,征集收藏了900多件云锦实物资料,为南京云锦的研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云锦研究所把这些成果展示在云锦博物馆内,对公众免费开放。经常会有学生实践团队在学校假期期间来参观云锦博物馆,每当遇上,周双喜总愿意为这些学生们好好介绍一番云锦知识。他也会应邀去各个学校开讲座,把自己所知道的云锦向更多年轻人传播推广。但是因为云锦织机庞大的体型和昂贵的造价,周双喜还没有办法把织机带到学校里展示给学生们看;但是在云锦研究所内有织造师们现场工作展示,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云锦的织造工艺。可是,因为云锦学艺时间长且织造师工资水平普遍不高,真正愿意并且能够坚持从事这条路的年轻人实在太少。
周双喜说,自己现在的愿望主要就是两个:一是要修复更多的文物,留传给后世;二是还是期待能收到好徒弟,尽力培养更多的云锦织造人才。希望有一天,云锦织造师们可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从事云锦工艺,让云锦艺术不用再担心传承的问题,真正得以发扬光大。
 

点击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