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产业资讯

数字时代,十竹斋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2020-06-19 18:13:25




“春回六朝”十竹斋文物艺术品交流季近日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这是疫情以来全国大型文物艺术品的线下首拍,拍卖总额超5600万元、交易总额超1200万元,这场艺术盛宴,引爆前所未有的热潮,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也成了“南京文化新网红打卡地”。

十竹斋线下交流拍卖会虽然已圆满落幕,但这次复刻重刊的《十竹斋笺谱》即将全球发行,让传统文化不仅仅活在图书馆博物馆里。


明代崇祯年间在南京问世的《十竹斋笺谱》,让古人用来写信、写便条的笺,完成了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升华。《十竹斋笺谱》将饾版和拱花两大创新技艺运用到极致,成就了世界印刷史上的里程碑。


400年后,复刻重刊的《十竹斋笺谱》在其诞生地南京光华再现,完美再现明代笺谱原貌。



如今,普通人也可以买到重刊的《十竹斋笺谱》了!

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复刻重刊《十竹斋笺谱》,

共计制作990部,

近期面向全球公开发行,

成为“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生动注脚。


1000多个昼夜打磨,完美复刻400年前巅峰之作




明代崇祯年间,书画篆刻家胡正言在南京主持印刷出版《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其中,融饾版、拱花两大雕版印刷绝技于一身的《十竹斋笺谱》,成为世界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1934年,鲁迅与郑振铎主持复刻《十竹斋笺谱》,鲁迅离世前仅完成一册。目前,除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郑振铎捐赠本外,境内存世的明版《十竹斋笺谱》几乎绝迹,鲁迅、郑振铎复刻版也极为稀少。


2016年,《十竹斋笺谱》重刊工程正式启动,先后聘请数十名境内外专家组成顾问团队组建专业的复刻工作团队,从画稿到刻工,力求每一道工序都充分体现传统韵味。经过一千余昼夜的反复打磨、比对、提升,终于完整再现《十竹斋笺谱》明代原貌。


中国美院教授、美术史学家范景中说,复刻难度很高,下了很大功夫,“封面撒的金粉是真金,匣子不是一般楠木,是老楠木,有着古朴的味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下了很大功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说:“相关技术人员为了达到明代初刻版的效果,进行了反复实验。这是为古都南京‘雕印’了一张精美的名片。”

“十竹斋是古都南京历四百年不衰的文化品牌,我们通过重刊《十竹斋笺谱》,再现艺术经典,打造大国工匠,活化传统技艺,振兴十竹斋历史品牌,彰显南京城文化艺术辉煌,不负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著名学者、十竹斋传习所所长薛冰说。

今年初,复刻重刊的《十竹斋笺谱》被评为献礼南京建城2500年的首批“南京礼物”之一。




一次特殊的出版历程,“云发布会”吸引4万多观众


重刊作品完美再现明代笺谱原貌,是让业界赞不绝口的精美中国版画艺术品,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商量之后,最终决定还是要正式出版。“从版本学的角度,从传承的角度,出版更有意义。”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了。全部出版流程都是网上完成,这是非常独特的。特别是古籍出版,与互联网的衔接,真是很有意义。




特殊的不仅仅是出版流程,还有“云发布会”。


“在正式出版之前,我们没有公开销售。正式出版之后,如何告知对《十竹斋笺谱》感兴趣的读者?原本开线下图书发布会,可是今年的防疫要求线下开起来很难。所以做了一场云直播。” 杭州的“玩物得志”平台对直播进行创新,设置了三个直播室,两个直播室在北京,一个直播室在南京,然后无缝切换。


整场直播专家云集,回顾了《十竹斋笺谱》历时四年的重刊历程,并对笺谱文化艺术特点、价值及对现代生活的意义等进行了深入而详实的探讨。


当天,有4万多人同时观看这场云直播,超过同期线上新书发布会直播平均观众的10倍。让卫江梅印象深刻的一位观众身在洛杉矶,当天的直播时间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时差的原因他需要凌晨起来收看,但他早早就守候在直播间一直看完全程并做了笔记。



限量990部每部都有编号,80后时尚达人一口气收藏3套



复刻重刊的《十竹斋笺谱》限量990部,每部都有编号,定价79800元,目前有折扣,入手价5万多,可以作为收藏品。十竹斋画院在交通条件能够达到的情况下,尽量会把书送到购买本人手上。


红公馆老板娘歌子,不仅是个时尚达人,也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她一下子就收藏了三套,一套由她和先生收藏,另外两套给她的两个女儿。“虽然这套书的价格不菲,但是比起其他的东西,书能带来的精神价值更高,这是任何名牌或是奢侈品都无法替代的财富。“这也是她毫不犹豫买下的原因,比起物质财富她更看重孩子们精神财富的积累,“翻阅这套书的时候,有一种完全沉浸的感觉,心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这位80后妈妈,想通过《十竹斋笺谱》教给女儿,什么是中国传统美学,“从小看着这套书,长大以后这就会印在她们的脑子里——中国的美是这样的。”歌子还特意请韦力在书的扉页上写下送给女儿的话:“带着一颗中国心,行走在世界”。



歌子送给女儿的一套重刊《十竹斋笺谱》。

南报融媒体记者邢虹摄


“读者群出乎我们的意料。”卫江梅说,消息出去之后,非常意外。老藏家还在犹豫、他们需要做细致入微的关于收藏的专业判断。可是,年轻人入场了,他们关注的是艺术、文化的价值、笺谱带给自己的冲击和感受、自己周围人的感受。这是一个新的现象。这是艺术消费的回归本源,就是作品和心灵是否有共鸣。



数字时代笺谱融入生活,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400多年前,十竹斋是当时技术水平最先进印刷机构之一,《十竹斋笺谱》是当时印刷艺术所能达到的巅峰。400多年后,艺术必须和当下结合才能充满生机,走近百姓、融入生活,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传统书写逐渐远离日常生活的当下,笺谱对人们来说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在著名媒体人郎永淳看来,笺谱的意义就是让数字时代的文化有了一个“有脉动的着落”。“今天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应该说是承载了很大比例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数字化是一个时代的车轮,好处不用言说,但是在某些特别的时点上,可能总会觉得缺了一些什么。缺的是一种物化和情感化的仪式感。我们拿什么去证明我们曾经沟通交流过?拿什么去证明我们有情有义、相亲相爱?当你老了要想去回忆青春,你要搜索某一个人给你的某一条特别的信息,最终可能只是在冰冷冷的屏幕上找到冷冰冰的没有生命气息的几行字……”他说,这种遗憾有一张方式可以弥补。“前些年我的孩子出国留学,我购置了一些有笺画图案的信纸,写一点两地书。”



来源:南报网(南报融媒体记者邢虹  十竹斋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