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产业资讯

城市道路变身“文旅大街”

2021-02-23 18:00:18

  

  全长1800米的长江路,承载着1800年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如今,长江路被打造成为南京重要的文旅品牌项目。

  坐落在玄武区长江路的近10家文博场馆,这个春节成了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又一热点。六朝博物馆摄影志愿者张兵,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一热闹红火的场景。“我在长江路出生,也在长江路长大、工作、生活。”张兵说,30余年前,长江路还只是一条普通的城市道路,随着各大文博场馆的建成,一条路集聚国家级、省市级文商旅资源30余处,不仅给文旅集聚区的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也给长江路沿线居民带来了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载体“落子”,擦亮巷陌文旅“名片”

  20日下午,在位于长江路302号的六朝博物馆内,一场中华五禽戏文化展演正在举行,来自市中医院的青年志愿者与六朝博物馆联动,将五禽戏这一中国传统功法、养生体操在大厅内集中展示。

  “咔嚓,咔嚓——”在展演团队一侧,伴随着清脆的快门声,身着“六朝青”马甲、手拿相机的张兵奔走在场馆内,从多个角度记录活动的精彩瞬间。这已是张兵在六朝博物馆做志愿服务的第四年。

  今年57岁的张兵是土生土长的“长江路人”。在逸仙桥小学念小学,在玄武中学念中学,直至工作、定居,张兵的人生轨迹都与长江路紧密交织。每逢年节,长江南北货商店里熙攘的人群,玄武区青少年宫里溜旱冰的少年以及汉府街长途客运站内往来的车流,构成了他对长江路最初的记忆。

  “2000年以后,长江路上的文博场馆、商业载体越来越多了。”张兵说。2004年,1912街区开街;2006年,德基广场一期启幕迎宾,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启动建设;2007年,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2013年,江宁织造博物馆竣工运营;2014年,六朝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长江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文旅大街”。

  闲暇之余,张兵爱带着家人在长江路上走一走。2017年,张兵加入六朝博物馆志愿者队伍,4年的志愿服务下来,他对长江路的文化认同更加深厚。“外地的朋友来南京游玩,我都会带他们看看夯土墙遗址,讲一讲六朝风云故事。”张兵说。

  资源融通,打造老少咸宜的街区

  翻看张兵相机里的照片:长者在历史文献前驻足,仔细阅读品味;青年三两成群,在网红“瓦当墙”前打卡留念;孩童面对展柜里的展品,身后的父母俯身为他讲解……如今,对标打造文旅集聚区的长江路,已成为老少咸宜的品史读城、打卡游玩的街区。

  坐拥资源“富矿”的长江路,在2020年迈入了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加速期”。玄武区从规划引领、环境提升、夜间消费、产业升级等方面集中发力,打破载体“在地不在手”的发展瓶颈,让文商旅资源在全街融通共荣、协奏共鸣。

  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梅园新村纪念馆3家文博场馆率先延长开放时间,“夜游博物馆”成为新风尚;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长江路文旅集聚区开展“1+3+100”系列活动,夜游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不少人还解锁了坐在长江路上,与身后的丽思卡尔顿酒店合影的拍照新姿势……长江路越来越走进居民的生活。

  “长江路变美了、变好了,我们居民感受最明显。”家住玄武区新街口街道香铺营社区的居民方金娣说。去年国庆假期第3天,她与老伴夜游长江路,同行的还有邻居一家。此前,邻居80岁的老父亲因腿脚不便,已许久没外出游玩。那晚,在璀璨夜色下,老人坐着轮椅看了演出、逛了文旅市集,还拍了不少照片。长江路的改变,让作为居民的他们也感到由衷欣喜。

  消费补链,建设“一站式”目的地

  逢周末或假期,在百家湖1912等街区设点摆摊;音乐节举行期间,在场所周边推广文创——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嘉正,是一名如候鸟般“迁徙”的市集摊主,同时也是品牌“普世皮”的创始人。

  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他与近百位摊主一起入驻长江路文旅市集,基于长江路历史文脉设计的丝巾、徽章等成为网红畅销品,最多的时候一晚上能卖出十几条丝巾,平均每晚收入超3000元。“许多市民游客都感叹,长江路既可以看历史看演出,还能逛市集吃美食,游玩很尽兴。”嘉正说。

  融通文商旅资源,精塑消费场景,在逛展观博之外,长江路“消费”这一功能也不断完善。1912街区用餐、“总统府”景区夜游、六朝博物馆观展、德基广场购物、国民小剧场看剧、红庙街区消夜……业态交叉渗透下,长江路“消费动线”不断延长。随着夜博、夜展、夜演等夜产品、夜服务逐渐丰富,夜间消费更成为长江路消费的一大亮点。

  “白+黑”不间断,游娱购一条龙。以长江路为“样本”,今年起,玄武区还将完善“一区、一带、多节点”夜间经济布局,打通“百子亭—安仁街—丹凤街”一带,与长江路共同构成“L”形夜间经济集聚区。1912街区、环亚凯瑟琳广场等载体也将提档服务、做优产品,同步引入高端餐饮、潮流首店等业态,让更多“长江路”在玄武联袂上演,谱写一首首小康协奏曲。

  打好“文化牌”,资源“活”起来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千载历史长河静静流淌,沉淀出南京古老而璀璨的悠长文脉。在这里,一砖、一瓦、一栋建筑,或许就是一段历史风霜的见证者。

  在精神文明发展日益昌盛的当下,文化资源也越来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如长江路一样,各地纷纷打出“文化牌”,以活动聚人气、以人气促消费,“文化树”上结出一只只“金果子”。

  让街巷“说话”,让文化“动人”。文旅市场的百花齐放,是社会走向全面小康的一大缩影。希望越来越多的“长江路”从历史中走出,让更多居民能够在街头巷尾品读城市历史文化,获得优质消费体验。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