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斋:传承文脉,让老字号焕发新生
在南京市第十届文化产业“金梧桐奖”颁奖典礼上,十竹斋艺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十竹斋”)入选“文化企业十强”。
颁奖词
四百年前,胡正言于南京刊印的《十竹斋笺谱》惊艳世界;四百年后,这本笺谱正从十竹斋艺术集团之手“活起来”,通过发行《十竹斋笺谱》系列数字藏品,传统典故笺谱故事得到活化演绎,仅此一项销售额达311万元,开启了通过艺术介入、跨界文创等方式实现文化与市场的双向赋能的新篇章。集团公司年主营业务收入超6.69亿元。
1621年,十竹斋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闻名于世,其“饾版”、“拱花”印刷工艺不仅影响了东南亚艺术,还对西方印象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62年,在江苏省文化局的关怀指导下,明代“十竹斋”在南京恢复开业,由郭沫若题写店名,内设水印木刻工作室和经营部。
十竹斋
2004年,南京十竹斋拍卖公司成立,是专业从事经营第一、二、三类文物艺术品拍卖,以“信誉第一,诚信为本”为理念的全资质拍卖公司。
2014年,南京十竹斋画院成立,2015年,十竹斋艺术品投资公司紧随其后成立,开始了“十竹斋”这一老字号向青年群体和国际化舞台的扩张。
2019年,十竹斋北京拍卖公司成立,并正式组建十竹斋艺术集团,当年即实现营收2.5亿元,利润超1000万元。
从单一文物艺术品零售商起步,通过回购、重组等方式,优化整合各业务板块资源,推动艺术品产业链新式发展,引进社会资本和优秀人才……十竹斋已经由单一的艺术品零售企业发展成一个集艺术品经营、艺术品拍卖、艺术场馆运营、艺术内容生产、文创展览、艺术品金融、艺术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艺术行业全产业链布局企业。
传承与弘扬
复活传统木版水印工艺
四百年前,十竹斋通过图书、出版、著录等形式推动艺术发展,让更多人看到艺术。
四百年后,十竹斋开启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当代探索。
2014年8月,刚刚成立一个月的十竹斋画院在昆明举办第一场展览。作为画院的首任院长的陈佩秋从上海奔赴至昆明现场出席并致辞。在展览之前,她与当时画院董事长陈卫国(现十竹斋艺术集团董事长)就“十竹斋”历史现状及未来做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对这一老字号在新时期的展望和愿景。
2016年,十竹斋启动了《十竹斋笺谱》重刊工程。
历时四年,十竹斋先后聘请了数十位境内外专家组成顾问团队,组建了专业的工作队伍,从画稿到刻工,每一道工序都体现出了传统美学和韵味。
为了能使重刊的《十竹斋笺谱》以原版面貌再现世人眼中,重刊工程以国家图书馆馆藏郑振铎捐赠的明代初刻板为底本,采用中国传统饾版拱花水印木刻记忆雕版。
《十竹斋笺谱》重刊全套共计四本,十竹斋精雕细琢了近两千块雕版。
重刊的颜料联合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仇庆年领头,反复研讨明代笺谱的颜料构成与着色效果,最终用绿松石、青金石、玛瑙等天然原料亲手调配出矿物颜料,在确保印刷出的笺画五六百年都不会变色褪色的前提下,完美还原了笺谱色淡典雅的原貌。
“笺谱有200多个画面,每个画面都非常简单,就那么几笔或者就那么几片叶子、几朵花,或是一个很小的山水,人物、器物,但它每一个画面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人文故事,这便是编辑体系的一个高峰,也是美术创作的一个高峰。”陈卫国如是说。
重刊之后的《十竹斋笺谱》被南京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标志着十竹斋百年后重新复活传统木版水印这一技巧。其相关作品还被东京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外机构收藏,是“十竹斋”这一文化品牌自信走出国门,继续它400多年来交流东方文化的见证。
创新与发展
拓展艺术品拍卖数字化形式
十竹斋艺术集团总经理董盛说:“业态多元化、业务专业化、品牌IP化,才能真正推动艺术生活化。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拍卖行业中,业务与品牌是相互促进、拉升的关系——十竹斋艺术季未来可期,我们为下一个拍卖时代做好了准备。”
今年,十竹斋艺术季拟定联动15座城市,呈现50场文化活动,目前已完成了《2023年南京十竹斋春拍》、《未见山——高云山水作品展》等重点项目,2023年全国征集及巡展已初步开启。
线下创意爆改商场空间、搭建用户打卡点、联动3城6块户外大屏同时露出;线上限量发布联名款周边文创……这些举措直接使倪蓓蓓的作品实现了“破圈”传播的效果。
实际上,十竹斋在全国范围内都设有许多艺术展览空间。“关注人民艺术,让艺术走入生活”是十竹斋艺术一直在坚持做的事。
2022年5月,由十竹斋艺术集团组织策划的《重塑TA的一万种可能——“生态·科技·人”中国当代生态艺术展》展览在盐城市美术馆开展。展览邀请了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成都、西安等地20余位当代艺术家参与创作,展出近百件作品,同时成功举办“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专题论坛”。
由十竹斋运营的江苏园博园、盐城市美术馆、滨海县博物馆、仁恒·十竹斋艺术中心、南通洋口港规划展示馆等项目获得了委托方认可和行业好评,并先后获得了鲁班奖等一系列行业殊荣。
十竹斋正在着眼未来,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孵化,发掘,培养,珍惜青年艺术家群体,为新时代的中国艺术长河积淀更青春、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