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梧桐 > 最新资讯

十竹斋:传承文脉,让老字号焕发新生

  在南京市第十届文化产业“金梧桐奖”颁奖典礼上,十竹斋艺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十竹斋”)入选“文化企业十强”。

  颁奖词

  四百年前,胡正言于南京刊印的《十竹斋笺谱》惊艳世界;四百年后,这本笺谱正从十竹斋艺术集团之手“活起来”,通过发行《十竹斋笺谱》系列数字藏品,传统典故笺谱故事得到活化演绎,仅此一项销售额达311万元,开启了通过艺术介入、跨界文创等方式实现文化与市场的双向赋能的新篇章。集团公司年主营业务收入超6.69亿元。

  1621年,十竹斋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闻名于世,其“饾版”、“拱花”印刷工艺不仅影响了东南亚艺术,还对西方印象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62年,在江苏省文化局的关怀指导下,明代“十竹斋”在南京恢复开业,由郭沫若题写店名,内设水印木刻工作室和经营部。

  

  十竹斋

  2004年,南京十竹斋拍卖公司成立,是专业从事经营第一、二、三类文物艺术品拍卖,以“信誉第一,诚信为本”为理念的全资质拍卖公司。

  2014年,南京十竹斋画院成立,2015年,十竹斋艺术品投资公司紧随其后成立,开始了“十竹斋”这一老字号向青年群体和国际化舞台的扩张。

  2019年,十竹斋北京拍卖公司成立,并正式组建十竹斋艺术集团,当年即实现营收2.5亿元,利润超1000万元。

  从单一文物艺术品零售商起步,通过回购、重组等方式,优化整合各业务板块资源,推动艺术品产业链新式发展,引进社会资本和优秀人才……十竹斋已经由单一的艺术品零售企业发展成一个集艺术品经营、艺术品拍卖、艺术场馆运营、艺术内容生产、文创展览、艺术品金融、艺术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艺术行业全产业链布局企业。

  传承与弘扬

  复活传统木版水印工艺

  四百年前,十竹斋通过图书、出版、著录等形式推动艺术发展,让更多人看到艺术。

  四百年后,十竹斋开启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当代探索。

  2014年8月,刚刚成立一个月的十竹斋画院在昆明举办第一场展览。作为画院的首任院长的陈佩秋从上海奔赴至昆明现场出席并致辞。在展览之前,她与当时画院董事长陈卫国(现十竹斋艺术集团董事长)就“十竹斋”历史现状及未来做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对这一老字号在新时期的展望和愿景。

  2016年,十竹斋启动了《十竹斋笺谱》重刊工程。

  历时四年,十竹斋先后聘请了数十位境内外专家组成顾问团队,组建了专业的工作队伍,从画稿到刻工,每一道工序都体现出了传统美学和韵味。

  为了能使重刊的《十竹斋笺谱》以原版面貌再现世人眼中,重刊工程以国家图书馆馆藏郑振铎捐赠的明代初刻板为底本,采用中国传统饾版拱花水印木刻记忆雕版。

  《十竹斋笺谱》重刊全套共计四本,十竹斋精雕细琢了近两千块雕版。

  重刊的颜料联合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仇庆年领头,反复研讨明代笺谱的颜料构成与着色效果,最终用绿松石、青金石、玛瑙等天然原料亲手调配出矿物颜料,在确保印刷出的笺画五六百年都不会变色褪色的前提下,完美还原了笺谱色淡典雅的原貌。

  “笺谱有200多个画面,每个画面都非常简单,就那么几笔或者就那么几片叶子、几朵花,或是一个很小的山水,人物、器物,但它每一个画面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人文故事,这便是编辑体系的一个高峰,也是美术创作的一个高峰。”陈卫国如是说。

  重刊之后的《十竹斋笺谱》被南京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标志着十竹斋百年后重新复活传统木版水印这一技巧。其相关作品还被东京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外机构收藏,是“十竹斋”这一文化品牌自信走出国门,继续它400多年来交流东方文化的见证。

  创新与发展

  拓展艺术品拍卖数字化形式

  十竹斋艺术集团总经理董盛说:“业态多元化、业务专业化、品牌IP化,才能真正推动艺术生活化。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拍卖行业中,业务与品牌是相互促进、拉升的关系——十竹斋艺术季未来可期,我们为下一个拍卖时代做好了准备。”

  今年,十竹斋艺术季拟定联动15座城市,呈现50场文化活动,目前已完成了《2023年南京十竹斋春拍》、《未见山——高云山水作品展》等重点项目,2023年全国征集及巡展已初步开启。

  

如今,十竹斋“艺术+数字”战略布局已形成集云征集、云预展、云拍卖、云直播、云结算为一体的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成为艺术老字号数字化转型典范。
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布局,从单一拍卖到多元业务拓展,十竹斋让国人看到了一个百年文化瑰宝所散发着的无限新生活力。 宏愿与雄心 把顶级艺术引至南京 在十竹斋看来,南京的艺术视野应该更加广博、更加宏大。 南京十竹斋2021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1985年江苏青年艺术周现代艺术展在南京开幕,是85新潮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型展览之一,而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逐渐确立了南京当代艺术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2019年,由十竹斋旗下南京十竹斋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NAFI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让全球顶级艺术在古老的金陵崭露头角。
彼时,南京的大街小巷被艺博会的元素所充斥。
在南京眼步行桥上,“南京眼”和桥下的江水,被各式各样的动态图案所投射。偌大的桥环上遍布各种人物的面孔和抽象的图案,图案之间夹杂着深刻的话语,让人情不自禁地思绪纷飞。
这是美国艺术家 Tony Oursler为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和南京国际艺术季所奉献的大型户外影像作品。
当时,来自全球范围内40余家优质的美术馆、艺术机构与画廊汇集在南京,主体单元为“影像展区”。
作品形式涵盖影像、摄影、装置、油画、雕塑、设计、潮流制作等,呈现出不同语境下当代艺术的面貌。
对于此次艺术博览会而言,十竹斋像一个中心触点,把全球优秀作品及艺术机构连接起来,以巨大的能量将其吸引至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之所以将“影像展区”设为主体单元,是因为十竹斋在打造艺博会伊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野心”。
在此之前,北京有艺术北京、上海有西岸艺博会、art021,同时,艺术深圳、艺术厦门等艺博会做的也非常好。
那么,这个时候南京要做一场艺博会,如何跟其它地方的艺博会区分?十竹斋率先提出了“影像”的概念。
相比上海的PHOTOFAIRS(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十竹斋更加注重的是移动影像、影像装置、架上影像领域,与PHOTOFAIRS在结构上有所不同。
如今,NAFI艺博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每一届的举办都从视觉、场馆、内容等方面带给南京以及全国人民全新的体验。
十竹斋人文空间在十竹斋看来,人文空间的意义就是不断增加其文化赋能力量,让城市中一隅发挥更大的作用与能量。2022年3月,十竹斋签约了“80后”女性艺术家倪蓓蓓。当年6月,倪蓓蓓个人作品展——“自深深处”在十竹斋人文空间启幕。缓步内厅,十竹斋人文空间独有的东方古典与西方当代美学,发展出了巨大碰撞与共生,倪蓓蓓为本次展览特别绘制了两幅屏风,将浓烈的油画涂在古人书房的屏风上,创作出了两个别致的艺术装置。不仅如此,十竹斋还联合龙湖商业华东三区,以倪蓓蓓的个展进行跨界合作。

 

  线下创意爆改商场空间、搭建用户打卡点、联动3城6块户外大屏同时露出;线上限量发布联名款周边文创……这些举措直接使倪蓓蓓的作品实现了“破圈”传播的效果。

  实际上,十竹斋在全国范围内都设有许多艺术展览空间。“关注人民艺术,让艺术走入生活”是十竹斋艺术一直在坚持做的事。

  2022年5月,由十竹斋艺术集团组织策划的《重塑TA的一万种可能——“生态·科技·人”中国当代生态艺术展》展览在盐城市美术馆开展。展览邀请了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成都、西安等地20余位当代艺术家参与创作,展出近百件作品,同时成功举办“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专题论坛”。

  由十竹斋运营的江苏园博园、盐城市美术馆、滨海县博物馆、仁恒·十竹斋艺术中心、南通洋口港规划展示馆等项目获得了委托方认可和行业好评,并先后获得了鲁班奖等一系列行业殊荣。

  十竹斋正在着眼未来,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孵化,发掘,培养,珍惜青年艺术家群体,为新时代的中国艺术长河积淀更青春、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