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卢海鸣:用历史的“回眸”绘出南京风采

2022-03-03 15:05:04

卢海鸣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记者 | 张胜杰(实习生) 芮天舒 
编辑 | 芮天舒
设计 | 毕婷
校对 | 陆剑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上,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卢海鸣
 
 
《六朝都城》《金陵物语》《南京民国建筑》《南京历代名号》《南京历代运河》《老风景画·南京旧影》……这些和南京有关的书,作者都是卢海鸣。
 
卢海鸣,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南京出版社社长,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他还是“南京学”理论的首倡者和奠基者。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上,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在卢海鸣的心目中,南京文脉悠长,值得深入地探寻和研究。
△卢海鸣
 
在浩瀚书海中探究南京过往
 
卢海鸣祖籍南京,从小跟随父母在安徽芜湖生活,直到1983年才回到家乡念大学。
 
2500年的建城史,450年建都史,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一到南京,深厚的城市底蕴让卢海鸣着了迷,研究南京历史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上学时候我特别喜欢读《建康实录》《金陵琐志》之类的南京经典文献书籍。翻来覆去地看书,想到点什么就在旁边写上批注,几年下来,书上空隙都快被批注填满了。”卢海鸣说。
 
这样的习惯常常让他有新的发现。
△卢海鸣参加读书活动
 
南京石头城历史上被淹了几次?学界之前一直认为不过十几次,但卢海鸣却较上了劲,他一头扎进了书房,翻阅了大量笔记,最终找到二十几处记载。消息一出,震惊学界。
 
对于卢海鸣来说,做历史研究就像是一个圆,每当探究出一处新的发现时,这个圆就会扩展出一点。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南京历史这个圆“面积”更大,覆盖更远。
 
在探究过往中赓续金陵文脉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卢海鸣本有机会去安徽大学教书,但他割舍不下研究家乡历史的念头,最终还是留在了南京。
 
“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研究南京历史就融入了它的千年文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份子,怎么会说离开就离开?”多年之后,当谈及当时的抉择,卢海鸣的回答依旧坚定。
 
1990年,卢海鸣来到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他选择这里,一方面是没有过多的行政事务干扰;另一方面,浩如烟海的馆藏文献和资料触手可及,他可以安安心心地阅读经典、开展研究。
△《南京民国建筑》卢海鸣著
 
一晃十年而过,南京方志办的资料卢海鸣几乎看了个遍,从事南京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日益扎实。他愈发感觉,一座城市的历史注定是要有人来探究、来梳理的,如何“为往圣继绝学”,自己必须有所行动。
 
书籍成为了卢海鸣心中介绍南京的最好载体。他搜资料、寻遗迹、拍照片,30年来陆续凝结成了20余部南京历史研究著作。
 
《六朝都城》《栖霞风物》《雨花风物》《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民国建筑》《南京民国官府史话》《南京城名的故事》 《金陵物语》《南京历代名号》《南京历代运河》《老风景画·南京旧影》……如今,这些卢海鸣编纂的书籍广泛地出现在南京各大图书馆、书店、研究机构里。透过他的文字,更多人越发了解南京。
 
在赓续文脉中厚植家国情怀
 
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卢海鸣并不止步于南京历史的研究和图书出版。近年来,他将目光放在了城市地方学“南京学”的体系建设上。
 
早在2005年,西安就创立了“长安学”,紧接着,洛阳和北京在2010年与2018年先后创立“洛阳学”和“北京学”城市学说。
 
消息传来,一股时不我待的情感在卢海鸣心头涌起——同样是四大古都,南京不能“有史无学”!他提笔成文,大声呼吁:设立“南京学”,是时候了!
 
在他眼中,设立“南京学”,对于全面、系统、深入整理研究金陵文脉,传承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富有家国情怀的公民,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卢海鸣参加文化推广活动
 
这片赤子之心终有回应。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社科院)、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和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共同策划了《南京学研究》一书,由卢海鸣担任主编。
 
2020年5月29日,《南京学研究》新书首发式在南京举行,它标志着“南京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开创了历史,结束了此前南京研究“有史无学”的局面,同时合理地建构了地方问题的研究体系。
 
 但对卢海鸣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这就是南京之伟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去发掘文化底蕴和城市历史,让更多的人为南京文化,为南京这座城市而骄傲。”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