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陈正荣:“南京老记”劲笔书写城市风华

2022-03-03 15:21:01

陈正荣
 
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
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记者 | 芮天舒
编辑 | 祁绩
设计 | 毕婷
排版 | 王婧
校对 | 熊向宁
 
“南京的美是一条贯穿很长岁月的河,南京很多的美和诗意,定格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岸上。”——陈正荣
 
巍峨的南京城墙,无论春夏秋冬都是游人如织。
 
一位中年人在人群中格外醒目,他摩挲着青黑色的城砖,细细辨认着上面的铭文,不时在携带的小本子上抄写着什么。
 
有人凑上前一看,只见本子上写的全是城砖上的名字:汤满、黄牛四、刘芷娘、铁柱……问他抄这些名字做什么,他笑着说,名字背后是600年前的芸芸众生,想要他们说说南京那年的那些事儿。
 
他叫陈正荣,一位资深的“南京老记”,也是南京市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南京工作生活的三十年时间里,他用脚步丈量城市角落,用文字书写南京风华。
△陈正荣
 
小故事传递和平祈愿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陈正荣在南京安了家,成为一名记者。
为什么选择留在南京工作?陈正荣的回答颇有“文艺范”——与别的城市不同,南京的美是一条贯穿很长岁月的河,南京很多的美和诗意,定格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岸上。
“所以我想以媒体人的视角去‘书写南京’,去感知南京的诗意,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陈正荣说着,目光边看向桌上的一张二月兰盛开的照片,思绪回到了2000年的那个春天。
那时,身为南京电视台记者的陈正荣远赴东京采访。采访间隙,北之丸公园河边的一丛丛紫色小花引起了他的注意。
△樱花树下盛开的紫金草
 
一瞧,那不是南京的二月兰吗?同去的日本友人却说,这花叫紫金草,是由一位日本军医从南京带回,如今已经遍及日本。
 
这位军医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做?陈正荣暗下决心,一定要挖掘出背后的故事。
 
说来也巧,次年日本紫金草合唱团来到了南京,用歌声反省战争呼唤和平。陈正荣觉得二者必有联系,于是立即前去采访,最终听到了一段温馨感人的故事——
 
1939年春天,日本军医山口诚太郎在南京紫金山下发现二月兰,并采集了它的种子带回日本。他将其称为“紫金草”,出于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祈愿,在日本四处播撒……
△陈正荣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花园
 
“紫金草”的故事被陈正荣做成了电视专题节目,轰动全国。但他自己却在琢磨,能不能用小说的形式,透过二月兰这个意象,去表达和平与爱的主题?
 
说干就干,陈正荣后来多次赶赴日本,访友人、搜史料、拍图片……除了报道二月兰东渡日本的故事,还写了十几篇散文,并且耗时四年时间精心打磨,最终在2017年春天推出了长篇小说《紫金草》。
 
这本四十多万字的小说,不仅反映了那段惨痛历史,更彰显出人类向善向美的力量。不少人读后,不禁潸然泪下。
 
不仅如此,他又将那段历史,写成了长篇纪实文学《紫金山下二月兰》,这部纪实文学还获得了江苏省报告文学一等奖。
 
问起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写二月兰的故事,陈正荣说:“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二月兰的故事,珍惜和平的美好。”
 
小人物还原大明气象
 
30年时间白驹过隙,陈正荣的身份也由记者变成制片人、新闻中心主任、新闻频道总监、电视台台长助理、副台长、报社副总编辑。职位变了,工作忙了,可他“书写南京”的初心从未改变。
 
每天他都会用零碎的时间,记录下一闪而过的写作灵感。工作日三五百字,节假日几千字,聚沙成塔,三年过去了,一部描写南京建城故事的37万字长篇力作——《大明城垣》完成了。
 
《大明城垣》的创作灵感来自南京明城墙考古现场的一块“白玉砖”。造这块白玉砖的窑匠叫汤满,来自江西袁州府宜春县。
 
陈正荣根据这块城砖上的铭文找到了汤满的故乡,即如今的江西省宜春市,揭开了一段尘封600年的故事。
△南京明城墙
 
“我当时脑子里就闪过一个念头,要通过窑匠的故事写一写南京明城墙的故事。”陈正荣说,南京城墙屹立600年不倒,得益于朱元璋让每块城砖上刻上层层负责人的名字。
 
那些匠人因此精心制作每一块城墙砖,最终形成了一块智慧与汗水铸造的文化丰碑,至今仍矗立在南京人的身边。
 
为了写好《大明城垣》这部小说,陈正荣研读了大量关于明城墙、明史、明宫殿建筑、砖瓦烧制技术方面的著作,并到江西宜春考察,与窑场师傅一起体验生活。
 
“万万没想到,我在当地找到了600年前的窑场,甚至还发现了留下来的碎砖。上面的铭文与南京的一模一样。”谈起在宜春的发现,陈正荣依然兴奋不已。
△长篇小说《大明城垣》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匠人的名字,如汤满、黄牛四、刘芷娘、铁柱、刘德华等,都取自南京城砖铭文。
 
“我想让600年前的匠人‘复活’。用他们的喜怒哀乐,还原工匠们的生活世界,让千百年来传承的工匠精神得到张扬。”陈正荣的嘴角泛起微笑,眼眸里仿佛看到窑匠们在通红的窑洞前劳作的身影……
 
小切口响应时代需要
 
就新闻主业来说,陈正荣的确算得上一名资深的“老记”,获得包括“戈公振新闻奖”在内的各类新闻奖项60多个,出版了新闻专著4部。
 
就文艺的角度看,最近几年他又接连出版了《那年,雪飞扬》《南京的风花雪月》《紫金草》《紫金山下二月兰》《金陵佳人》《大明城垣》……都是反映南京文化历史的小说、散文。
△陈正荣在《大明城垣》新书发布会上
 
有人问写作的灵感源自哪里?陈正荣淡淡一笑说:“游走在新闻的真实与艺术的想象之间。” 
 
新闻人的敏锐目光,让他发现了感动人心的真实,触发了灵感;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让他捕捉的题材给人以思考、启发的意义。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在眸里;一人一物,一事一情,皆在心中。他说,好的文艺作品不能是自娱自乐的“小确幸”,而是要有“意义”。眼下,陈正荣又为另一部 “书写南京”的文艺作品忙碌着,是关于《红楼梦》的。
 
 “南京这座城市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我努力让自己的书写有一定的文化承载。”他说。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