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旭
江苏紫金文化英才
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记者 | 王婧
编辑 | 祁绩
设计 | 毕婷
排版 | 王婧
校对 | 陆剑
“心中有热爱,舞台上有力量,两者融合向世人展示越剧的魅力。当戏曲之魂深深植入城市基因,南京‘梅花’的香韵就越发让人回味无穷。”——李晓旭
李晓旭,南京市越剧团青年小生演员。
2021年5月21日,凭借浸透着浓浓诗韵的越剧《凤凰台》中李白一角,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南京文化界摘下第三朵梅花。
对于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李晓旭把梅花奖作为新的开始,“要永远谦虚,永远感恩,永远炽热,步履不停,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影响对艺术的执着。”
△李晓旭
"误打误撞”,入了越剧的门
“很小的时候,我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她教我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和《莫愁女》的唱段,因为他们年轻时追的就是这些电影。”
李晓旭对越剧的最初接触,完全来自于母亲的“爱好”。
为了让李晓旭身上带点“艺术气息”,很小的时候母亲帮她在当地的艺术团报了班。
有一天来了几位老师看艺术团的孩子们跳舞,一眼就相中了李晓旭,这个眉眼间带着英气的姑娘。
“我是被挑过去的,当时老师就说我可以演贾宝玉。”
就这样,李晓旭“误打误撞”,入了越剧的门。
1999年,李晓旭考取了江苏省戏剧学校南京市越剧团的定向委培班,开始了正规的越剧学习。
也正是这段时间,她接触到了越剧名家毕春芳创立的“毕派”,被该派明朗豪放、流畅自如的唱腔深深吸引。
为了学习,李晓旭把毕派创始人毕春芳的公开录影带全部买回家,一遍一遍回放,再一遍一遍模仿。
等到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时,李晓旭的毕派唱腔已经练得有板有眼。
“师承毕派”,成为关门弟子
刚刚迈入南京市越剧团大门的李晓旭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毕春芳的关门弟子。
李晓旭清晰记得那是2006年12月17日。
那一天,毕春芳来南京参加“越曲流芳 香溢金陵——纪念中国越剧艺术百年暨庆祝南京市越剧团建团5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
在晚会上李晓旭的一段毕派表演,让年近80岁的毕春芳“如获至宝”。
隔天就做出决定——“就要她了!”
△李晓旭与老师毕春芳
一切看上去是那么顺理成章,但只有梨园子弟明白其中的艰辛。
梨园行最讲究基本功扎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也就是梨园子弟每日枯燥的训练了。
例如练圆场, 一般在练到七、八圈时就精疲力尽,两腿几乎迈不开步。
但李晓旭告诉自己,这个时候不仅不能停下, 反而要随着节奏的变化越练越快,直至跑完十五圈,反转身来再跑十五圈,这样才能出效果。
△李晓旭在排练中
“三寸半的高靴,要做到前褶纹丝不动、后褶飘移起来,以达到视觉上‘水上漂’的效果。”
练、练、练, 李晓旭的高靴练得开了“花” ,一条条练功裤、一双双袜子磨出了洞, 脚趾头流出了血, 李晓旭说,作为戏曲女小生,高靴功夫最能看出基础牢不牢。
有了刻苦的训练,和名师的谆谆教导,再加上南京市越剧团的精心培养。
李晓旭的技艺进步飞快,接连拿奖。
2009年,她以一段《玉堂春·关王庙》获得了CCTV“越女争锋”第二季的金奖;2016年,又凭借《玉堂春》中的王金龙一角荣获第26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
“读懂角色”,才能成就好戏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是梨园行的老话。
舞台上,李晓旭塑造的经典形象越来越多:唐伯虎、李白、王献之、王徽之……
在前进的路上,李晓旭一直在琢磨:如何将角色演得不“脸谱化”,从而引发各个年龄段人的共鸣?
她总结的诀窍,只有四个字——“读懂角色”。
2018年,李晓旭拿到了她在南京市越剧团的第一个新创剧目,一人分饰二角饰演《乌衣巷》中的王献之和王徽之。
△《乌衣巷》剧照
为了“读懂角色”,不管是纸张发黄的史料,还是各类纪录片、短视频,她把博物馆和网络上能够挖到的有关王氏兄弟的资料,都“啃”了个遍。
“我希望自己能代入到角色里,只有挖清摸透角色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情感,才能让人物‘立’在舞台上。”
同时,一人分饰两角对于李晓旭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王徽之风流不羁,王献之则是温润如玉的翩翩君子。
李晓旭用了两种方式去展现。
“王徽之用毕派,放旷通达;王献之用竺派,清新温润。这两个派别从唱腔到表演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差异,而这刚好对应了王徽之、王献之迥然不同的性格,观众也可以从唱腔的变化中区分开人物的不同。”
“谢幕之后,常听到工作人员反馈,有些观众来询问‘为什么王献之没有谢幕’等类似的问题,都是我最最欢乐的时刻。”
2019年,李晓旭凭《乌衣巷》一人分饰二角的精彩表现再度获得第29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成为南京首个“二度兰”获得者。
“冲梅大戏”,再为南京添花
总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冲梅大戏”《凤凰台》作为主场竞演剧目,观众、评委对作品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直到竞演前一刻,李晓旭依然和团内搭档研究演出细节。
5月12日,《凤凰台》在南京市文化馆大剧场开演,当开嗓唱起第一句台词时,李晓旭的心突然就定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中。
直到谢幕时的掌声如潮,你能真正感受到李晓旭的魅力,也感受到越剧正以极大的感染力一步步走进更多人心里,这对于越剧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荣誉。
△《凤凰台》剧照
《凤凰台》是南京市越剧团为李晓旭量身定制的一部作品。
拿到剧本后,李晓旭就有些懵了。
李白是“酒仙”,可是李晓旭平时基本不沾酒。排练许久,李晓旭都没有找到“飘飘欲仙”的感觉。
可是,问题总得解决。
某次排练现场,导演翁国生一拍脑袋,“要不然咱们喝一杯吧。”
李晓旭和她的搭档们围坐一起,边喝边侃剧情。就着刚刚“上头”的醉意,重启排练。
“如今回忆起来,那种感觉很奇妙,我的脚步依旧是晕晕的,站不稳,可是我恍然之间感受到了诗仙的所思所想。”
由于剧本的时间跨度极长,李白以朝气蓬勃的青年形象登场,到中年时期的凋零无奈,再到迟暮之年的重燃洒脱。
而李晓旭的挑战则是从小生到小官生,再到最后的偏向老生,这三段人生的细微之处如何表现让李晓旭踌躇许久。
李晓旭深感压力:“从中年时期起,我开始做‘减法’,褪去风流小声的韵味,声线逐渐浑厚低沉。大到台步走位,小至捋胡子的姿势都精心设计。”
2020年9月,《凤凰台》南京首演前夕,李晓旭泡在训练场里废寝忘食,为了省事,她把刘海扎成小辫,结果四五天后,她随手一摸脑袋,发现这根小辫依然还在。
靠着一点一滴攒下来的心血与汗水,时隔八年,李晓旭凭借《凤凰台》中的李白为南京市属文艺院团再添一朵梅花,成为第三位“梅花奖”的获得者。
“岁月流金”,唱响文化传承
在成功“夺梅”背后,最让李晓旭感动的是这座城文化气息日渐浓厚。
2021年梅花奖让“梅绽金陵”戏剧展演季、“梅花戏剧角”等多种特色活动走进市民中间。
△李晓旭
“我在演出现场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他们会跟着台上演员一起哼唱经典唱段,一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李晓旭眼中,这不仅是戏剧演员和观众间的情感传递,更是文化之间的代际传递。
“心中有热爱,舞台上有力量,两者融合向世人展示越剧的魅力。当戏曲之魂深深植入城市基因,南京‘梅花’的香韵就越发让人回味无穷。”
时光清浅,好戏连台。
舞台上,李晓旭依旧是那个风流不羁的王徽之、温润如玉的王献之、洒脱不羁的唐伯虎、传神灵动的李白……她用自己对越剧的一腔赤诚认真地诠释好每一个角色。
也正是有着一群像李晓旭这样的青年演员,永远不知疲倦,永远想着前进,永远追求演出上的完美,使得老祖宗的艺术得到一代代的传承,终被精致地镶嵌在当下,印证了那句“岁月流金”。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