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姞文:讲述城市与人共成长的故事

2022-03-08 16:16:43

姞文
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名家
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
 
记者 | 张甜甜
编辑 | 祁绩
设计 | 毕婷
排版 | 王婧
校对 | 熊向宁
 
“通过我手中的笔,将记忆里的南京以文字形式展现,串联起相隔数千公里的两地,向人们讲述遥远的东方故事。”——姞文
 
2019年12月,加拿大西温哥华是零下十几度的天气。
 
Olivia用力抖落伞上厚厚的积雪,一走进“秦淮故事加国讲”分享会现场,眼镜立即起了雾。
 
位置早就不够坐了,站着的人群一直蜿蜒到演讲席。
 
台下,黄皮肤挨着白皮肤;台上,黑眼睛对着蓝眼睛。
 
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北岸作家集合入选作家姞文正在讲述南京故事,讲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斑驳古朴的明城墙。
“他们认真着迷的眼神让我有一种幸福感。”姞文珍藏着签售会和讲演后与各国读者的合影,她觉得这是自己海外讲南京故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见证。
 
“那一刻他们好像懂南京了。”
 
九年的国外生活,给外国人讲家乡故事,已经成了这个南京游子的日常。
△姞文
 
以写作解乡愁
 
九年前,姞文为陪孩子读书,暂时旅居加拿大。
 
身为异客,又远离华人聚居地,思乡甚笃。
 
最寂寞难熬的时候,她开始在网上写作,写南京故事。
 
2015年底,得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姞文开始在网上连载《琉璃世琉璃塔》。
 
“网络连载小说的好处是能一边写一边跟读者互动,热热闹闹,让我觉得自己好像还在秦淮河畔。”
 
随后,她又创作了《歌鹿鸣》《朝天阙》《瞻玉堂》《新街口》《国宝回家》等十部“秦淮故事”。
 
每部作品中,都能寻到南京著名文化景点的踪迹,明故宫、江南贡院、朝天宫、大报恩寺、秦淮河、瞻园、明城墙……
 
因这一系列网络小说对南京的精彩描绘,姞文被海内外读者亲切地称为“南京的文化使者”。
△关于姞文的采访报道
 
“这个称呼对我做的事是个很好的概括,我希望能将南京文化在海外弘扬。”
 
南京市秦淮区委宣传部也向她抛出绣球:作品被策划为“秦淮故事”系列,她成为首位入驻江苏网络文学谷的网络作家,“姞文工作室”挂牌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
 
用笔采样城市巨变
 
在姞文看来,2018年下半年是她创作经历的一道分割线。
 
在此之前,她只写南京的历史故事,觉得“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素材和构思靠的是“书本知识加个人想象”。
 
但每年假期回到南京,在大街小巷漫步,她嗅到空气中蓬勃向上的气息,心中就有了新的创作灵感,觉得应该用创作对城市的巨变做采样和留存。
 
姞文开始尝试写现实题材,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取大量一手素材,然后跑到街道、企业、厂区实地采风,随身携带笔记本,边看、边思考、边记录。
 
就这样,她写下了《长干里》《新街口》《王谢堂前燕》等关注现代城市和现代人的作品。
△姞文与她的作品《朝天阙》
 
前两部作品是南京“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八个字的阐述。
 
她喜欢南京的这个定位,认为这体现了“南京在实现科技经济创新飞跃的同时,也不失古都的淳厚文化氛围”。
 
而《王谢堂前燕》则讲述了南京在2020年抗疫大考中化危为机的故事。
 
为南京响亮发声
 
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为她的作品带来了活力和血肉感。
 
“比如《王谢堂前燕》聚焦在基层社区,写了倒在抗疫一线的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徐辉、28年锲而不舍的南京刑警、为百姓代言的人大代表……都是以我身边的南京人为原型。”
 
在姞文看来,写故事就是写人,写人就是写城市,她想用写作来展现南京独特的人文魅力。
 
“一方面是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一方面是市民仍然憨厚淳朴,这种混合的气质就是南京人的气质。”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主席汪政看过《长干里》,感慨这是“一个城市与人共成长的故事”。
△姞文的作品《长干里》
 
姞文觉得欣慰:“我希望以历史故事传扬南京的‘昨天’,更想让西方读者了解南京的‘今天’。”
 
2021年4月23日,《长干里》英文版图书在加拿大出版,北美著名图书评论网站FOREWORD REVIEWS上,推荐语尤为醒目:“在这部令人信服的小说《长干里》中,四个朋友见证了中国作为现代强国的崛起”。
△姞文的作品《长干里》英文版
 
如今,姞文还在写,还在讲,还愿意为南京响亮发声,正在连载的第十个“秦淮故事”《熙南里》,写的就是南京熙南里这个社区新老时代的人们相互冲击交融的故事。
 
“我这个南京网络作家的成长,是南京创新发展洪流中的一粒小小水珠。城市在飞跃发展,城市的故事自然也随之变化进步。”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