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祺
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
记者 | 张甜甜
编辑 | 祁绩
设计 | 鲜曼青
排版 | 王婧
校对 | 陆剑
“互联网永远不是冷冰冰的路由和网线,我想做一个有‘温度’的APP。有了情感的‘温度’,才有市场的‘热度’。”——汤祺
在网络上感谢汤祺的大爷大妈们有很多。
他们管他叫汤总、汤老师、创始人……
称呼不一致,留言主题统一。
谢谢汤祺创立“美篇”,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天地”“一个精彩纷呈的平台”,让他们“退休生活充满精彩”。
连年轻人也知道,有个“专为爸妈打造的美景美文分享专用APP”叫“美篇”。
根据美篇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7月11日上线以来,累计注册用户达到2亿,月活跃用户1200万,企业年收入超过1亿元。
85后南京青年汤祺和他创立的美篇在短短6年内的扩张速度,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而成绩的背后,是他屡屡精准捕捉到用户的痛点。
△汤祺
为父亲的痛点,他走出“舒适区”
“朋友圈9张图,微博140个字。你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这样克制的表达,习惯不代表喜欢,你创作的思路不该受到束缚,所以美篇来了。”
这是汤祺在美篇官网上敲下的第一句话。
机缘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6年前,临退休的父亲汤人仁迷上了摄影。想把作品分享到朋友圈,但发现这里一次只能发9张图。绵延起伏的山脉,如诗似画的风光,在镜头里“美得让人心痛”。而作品的分享,也让这位摄影爱好者“删得心痛”。
“太少了!你们都知道,摄影师拍摄一个系列一般要拍几十张,删掉哪一张,内心都像在滴血。”汤祺补充,“这种痛苦,选过婚纱照的人都明白。”
有人跟父亲提议,要么做公众号?
“公众号面向的是专业运营场景,用积攒的粉丝流量实现商业化,制作也有门槛,您不需要;要用电脑,您也不适合。”
听了儿子的分析,父亲茫然。
“怎么办?”
只能自己干。
那时,汤祺还在华为南京研究所担任工程师。
他花了3周时间,做出了“美篇”的Demo(小样)版本,帖子被华为南京研究所内部创新论坛置顶后,帮他攒下了几百个种子用户。
两个月之后,这个“版本非常简陋,连账号体系都没有”的应用,注册用户量竟然超过了7000。
△美篇APP
这件事给了汤祺三个感受:
1、即使产品还不完美,但只要能解决用户最根本的需求,就会有人抢着用;
2、产品有强大的自传播属性,几乎不需要推广成本,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程序员只凭一台电脑,也能创业。
汤祺被请去参加华为内部创新分享会,部门同事张全听说之后,兴冲冲地找到他:“这个事儿太好玩儿了,你负责产品,我负责技术,咱俩一起做。”
彼时,创投市场激荡着太多的憧憬。
看似平凡无奇的小创意却获得巨额融资的案例在全国轮番上演。
与其观望,不如躬身入局。
2015年,汤祺决定辞职创业。他拉来了设计出身的朋友杨希羚,又喊来了“主动报名”的张全,成立了南京蓝鲸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三个年轻人结成了美篇的“创业铁三角”。
为了市场痛点,他闯进“无人区”
根据数据统计,美篇的用户中,35岁以上用户人群占比超过70%,45岁以上占比40%。这群人挣扎于年轻人主导的社交互动平台之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网络体验。
对于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堪比鸡肋的商业空间。
现实是,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争夺核心网民——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无数创业公司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以便对这群人的需求进行无限细分。
而汤祺和团队却将美篇从大众赛道驶出,毫不犹豫地扎进“35岁以上人群”的蓝海。
他在创造B站和豆瓣的“镜像”社区。
△汤祺在做直播,他时刻希望贴近用户,寻找他们的痛点。
在这里,另一个年龄群体正在寻求着“出圈”的入口。
60岁的郑伍英希望在美篇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证明自己“写得东西还有人阅读、点赞”,自己“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年轻的时候,她曾经是负责无线电的工程师,但退休后,还在上学的小孙子拒绝跟她讨论电脑,“你又不懂,你去忙你的事。”
“什么事?”
“去做饭,洗衣服。”
郑伍英感觉自己被新世界排斥了。
她不想接受这个安排。
郑伍英把自己旗袍走秀的照片和故事上传到美篇,在那里,她有1.3万个粉丝,是个“万人迷”,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人给她发私信、催更。
70岁的王贵芬一边揣着药,一边和老伴一起环游世界。
每到一地,她就写下一篇游记,最后在美篇上成了一个系列:《趁此生未老,与你一起浪迹天涯》。评论区里有人感叹“这个年龄的人竟然也能这么酷”,觉得新鲜。“我也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这些评论让她受到激励,重新找到了和人群链接的方式。
就这样,互联网之光,开始照亮人群中的“五环外”。
商业世界的运行,往往遵循两种逻辑:一种是卖到客人手里,另一种是卖到客人心里。
卖到手里是你找客人,卖到心里就是客人找你。
2016年的大年三十,因访问量暴增,负责技术的张全,新年“过了个寂寞”。
“早上一睁眼就开始给服务器扩容,整整一天都坐在电脑前,不断地给承载力加量再加量,休息的时候,发现已经都是明年了。”
回报和付出总有关系。
创业第二年,在没有任何付费推广的前提下,靠着用户的口碑自传播,美篇冲上了APP Store社交榜的第四名。
为了用户痛点,他搭建“服务区”
在大多数用户眼中,汤祺离他们很近。
“如果做的是工具产品,那我们不需要跟用户互动,躲在幕后就可以了。但我们现在做的是有温度的社区,作为产品的创始人,就要去跟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美篇上,他也建了一个号,晒自己的生活。
为女儿做香辣蟹、炒鱿鱼、烧龙虾,也弹钢琴、吹电吹管,拍公司大楼上的天空、蚕蛾产卵、蜗牛吃菜叶……
评论区里很热闹,有山东的阿姨招呼他“有空来看看俺家的美食”,湖南的大叔夸他“是个家庭事业一肩扛的‘天下1号’好男人”,北京的美友说自己已经向世界的朋友推介美篇,“已有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朋友注册了”。
很多用户给“汤总”发私信,有表扬鼓励的,也有批评和投诉的。
汤祺通常会把私信“攒一周”,找个时间集中回复处理。
他热衷于成为痛点的捕手。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他迫切想知道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必须要贴近用户,去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他们的很多想法跟我们完全不同,如果做事凭想当然就会误入歧途。”
比如,帖子被设置为“精华帖”对用户来说有多重要。
父亲的一个朋友创作了一篇“得意之作”。在连续三天刷新等待“加精”后,兴奋地连续三天没睡觉。
很快,汤祺又有了新发现。
“我们65%的用户来自一二线城市,都有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的特征,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文艺青年,喜欢给报社、杂志投稿,如果被刊登了,就会很开心。”
这个发现促使美篇上线了实体书打印服务。用户发表的图文作品在编辑后成为可随时翻阅的纸质读物。
△汤祺在展示为用户打印的实体书
“虽然不是公开出版物,但能见到自己的创作变成一本实体读物,他们的内心都很激动。”汤祺说。
书的内容映射着他们多彩的生活:有垂钓爱好者在水库边蹲守十几个小时,钓上一条十几斤的大鱼;50岁大妈的自制辣酱一年卖出上百万元的销售额;61岁的大叔骑着三轮车环游世界,总行程17万多公里。
有人甚至将之视作一件“传家宝”。一位名叫“黔人出山”的用户写道,在有生之年,他还会继续创作更多的美篇文章和书籍。“当离开世界的那一天,我会将美篇毫无保留地交给晚辈,让我的子孙在美篇中能够拾起对故人的美好回忆。”
“互联网永远不是冷冰冰的路由和网线,我想做一个有‘温度’的APP。有了情感的‘温度’,才有市场的‘热度’。” 汤祺感慨。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