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张建宁:一架摄像机,“两脚泥”,36年记录真实历史

2022-03-10 15:14:02

张建宁
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记者 | 张甜甜 
编辑 | 祁绩
设计 | 毕婷、鲜曼青
排版 | 王婧
校对 | 陆剑
 
“不管什么时代的纪录片人都要重视真实,因为我们是记录者,不是编写者……”——张建宁
 
“如果要给自己拍一部纪录片,你觉得要拍些什么?”
 
“我就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可拍的?”面容清癯、皮肤黝黑的张建宁微笑着回答。
 
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两度摘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桂冠、一次获得提名奖,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星光奖、金鹰奖、华表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等多个奖项。
 
他就是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电视纪录片编导、高级记者张建宁。
 
"怕”来得晚,“忘”来得也快
 
1989年,在青海电视台从事了5年电视新闻和纪录片工作后,张建宁调入南京电视台工作。
 
那时,正值电视新闻的黄金时代,以他的条件,进新闻采编部十拿九稳,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去了专题部,做起了纪录片。有人说他傻,放着“香饽饽”不要,偏捡“硬骨头”啃。
 
“不是我傻,我就喜欢干这个。”他笑呵呵地反问,“喜欢的事儿,怎么会觉得苦?"
 
2003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南京电视台拍摄8集文献纪录片《邓颖超》,为了再现邓颖超长征时遇到的险境,身为执行总编导的他带着队伍去了夹金山。
△张建宁在夹金山实地拍摄
 
夹金山又名大雪山,两岸悬崖陡峭。当年,红军翻越雪山时在歌谣里唱的“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可见其险峻。
 
拍摄当天,天降大雪,为了拍出当年红军爬雪山的真实感,张建宁和团队扛着沉甸甸的设备,顶着凄厉的罡风徒步进山。
 
在没过膝盖的雪地里,想往前迈一步,都先要用手里的棍子戳一戳,探到实的地方才能往前走。
 
风雪愈骤,天色阴暗,寒气如刀。
 
带路的向导眉毛越蹙越紧,张建宁却愈来愈兴奋。
 
一边小心翼翼地贴着崖壁向前,他一边在心里喊着,“再下得大一点吧,有当年一样大得雪,才更能拍出红军翻雪山的真实来。”
 
团队知道,他的怕,来得晚——常常拍完了,才能感觉得到。
 
“过后想想,我心里也怕得很,是想拍出好片子的想法给我壮了胆。"张建宁说。
 
但他的“忘”,来得也快。
 
拍摄纪录片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他爬过雪山,也曾连着十几天乘着帆船在海上漂泊,为了拍摄时时涉险。
△为拍摄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张建宁带队在海上连续工作数十天
 
事实唤人三省,历史胜过千言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或一份工资,张建宁的摄像机或许早就扛不动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份工作传达给他的一种神圣感。
 
2017年,中央新闻电影记录制片厂与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5集纪录片《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张建宁担任策划、制片人。期间,团队往返于中日两国之间,采访了近50名参与日本战犯关押、审判的相关人士及其后人。
 
在这部时长近5个小时的纪录片中,他们把镜头对准了“即使现在对中国人民也心怀感激”的高桥哲郎、“最喜欢中山装,入葬时也要穿着”的藤田茂 、认为“和平运动是战犯所肩负的重任”的稻叶绩、在房子周边洒下抚顺战犯管理所牵牛花种子的藤原恒男等人,通过战犯们的事例来体现“日本战犯的忏悔”。
 
期间,摄制组遇到了原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的战犯上坪铁一的曾外孙,生于1998年的堤啓太。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他,只是他做了些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我都不知道。”纪录片拍摄结束后,这位原本对曾祖父的过往一无所知的日本年轻人决定重新去了解这段历史,并用三年时间,撰写了论文“曾祖父的遗言”。
 
这种转变让张建宁备受震撼,这是他感受到自己工作价值最深的一次。
 
“通过这部片子,能让日本的青年一代慢慢地了解到一些战争的真相,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去挖掘。”张建宁说,“如果没有这部片子,他们可能还停留在自己原本错误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
 
正如当年这部纪录片中所说的,“战争过去七十年后,遗忘开始盛行,对于1.26亿人口的日本来说,一千余名中归联(中国归还者联络会)成员反思战争的声音或许还很微弱,但是,绝不应该缺少。”
 
以镜头为笔,让记忆留痕
 
纪录片亦是“记录”片。
 
2017年,在上海华山医院的病房里,张建宁见到了当年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
 
陈老当时已经90多岁了。采访间隙,不断有医护人员前来提醒张建宁,病人状态不佳,采访要尽快结束,但几乎都被谈得兴致高昂的老人阻止了。
 
珍贵的一小时中,他记录下来了党在隐蔽战线的斗争故事,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素材。
 
“倾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很伤心,但我们也庆幸,这些资料被我们记录了下来,因为无论过去多久,即使这些老同志都离开了,后人也能通过我们的作品认识他们。”张建宁说,“记录下来的一瞬间,你是有愉悦感的,因为,在那一瞬间,你就把那些有价值的历史保留固化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意义所在。”
 
但他也有遗憾。
 
2017年,由南京广播电视台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摄制、张建宁担任总导演的文献纪录片《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暴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就在那一年,片中接受采访的二十多位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去世了六位。
△在湖南岳阳采访拍摄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汤根珍
 
后期制作时,看着那些逝去面孔,团队心里不是滋味。
 
“还是立项太晚。”张建宁长叹一口气。
 
工作要做真事,做人要做真人
 
付出总有回报。
 
“获奖作品是《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恭喜!”
 
2017年9月17日,在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等6部获得提名奖的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金鸡奖获奖证书
 
走上舞台领奖的时候,张建宁整个人都是懵的,获奖感言也是临时想的。
 
前一天的提名奖颁奖,因为提前有通知,张建宁特意着正装,第二天正式颁奖的时候,由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奖,他只穿了一套旧的T恤牛仔裤。
 
台下有同行拍拍他的肩膀:“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要真实接地气,你穿T恤穿牛仔裤上去很合适。”
 
而真实,正是张建宁毕生追求的。
 
"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还会再拍纪录片吗?"
 
"我还是会坚持我的选择。"
 
"为什么?"
 
“工作要做真事,做人要做真人。这条路,可能比较寂寞也比较清贫,但是这就是我的职业情怀所在。”张建宁说,“我认为,我这辈子的这个选择是对的。”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