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李珺:两种角色,一样精彩

2022-03-11 10:32:15

李珺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
 
记者 | 张甜甜
编辑 | 祁绩
设计 | 鲜曼青
排版 | 王婧
校对 | 熊向宁
 
“舞台充满着无限可能,我愿意一直以冒险家的身份,驾驶着戏剧这辆车,驶向未来。”——李珺
 
“我是一只鸽子,有每小时150公里的飞行速度和精准的方向感,我经常顺着长江,从武汉飞到一个叫南京的地方……”
 
8月1日,第六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开启线上展演,南京市话剧团原创抗疫题材话剧《鸽子》也是参展作品之一。该剧由原总政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王宏拟写剧本大纲,文华导演奖获得者胡宗琪执导,南京市话剧团导演李珺担任副导演。
 
舞台上,鸽子往返南京武汉,见证了突如其来疫情下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见证了人性的平凡与伟大,也见证了这个国家在灾难面前不屈的精神。
 
舞台后,幕布垂落的角落里,一身深色运动休闲装的李珺一手拿着剧本,一手拿着对讲机,半倚在后台的一个脚手架上,眼睛注视着演员们的一举一动。
 
11年前,当了八年演员的李珺决定走出聚光灯,走进幕后。
 
11年间,她执导和独立执导的戏已经有十几部,先后获得“江苏省第四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五届山东国际小剧场戏剧节最佳导演奖”等荣誉,个人也入选南京市第一批“百名优秀文化人才”、南京首批“青年文化人才”。
 
李珺以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完成了从演员向导演的蜕变。
 
“小花旦”捧起“新剧本”
 
2002年,南京市话剧团为排演话剧《平头百姓》招募青年演员,还在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读大三的李珺和几位同学应征入选。
 
剧中,话剧团演员于东江扮演平民人物张明华,李珺饰演他的女儿张文娟。结果“父亲”拿到了第十一届文华奖"文华表演奖"、第1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女儿”获得了江苏省第四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演出结束后,有前辈演员跟她开玩笑,“这姑娘可是个宝,得挖到咱们团里来。”
 
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这个“宝”真的考入南京市话剧团,成为了一名演员。
△舞台上的李珺
 
虽然是演员,但她却经常“操着导演的心”。团里平常排戏或者外出拍影视剧,演完自己的戏,她总喜欢站在监视器旁边,站在导演身边,听他们说戏。
 
2006年,胡宗琪导演来南京执导话剧《沦陷》。自己的戏排完,李珺也不走,就窝在排练场看排戏,看得津津有味。
 
“当演员的时候,我就对舞美、导演调度感兴趣,我也很喜欢向导演提问,他教会了我很多舞台表现手法。”在团里,导演、一级演员肖明也喜欢跟这个小姑娘聊戏,喊着她一起为演出出谋划策,聊到高兴的时候,肖明就逗她,“要不,你来跟我学导演吧。”
 
听得次数多了,李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路。
 
作为演员,李珺因为个子不高,身材瘦小,经常被分配到一些青少年角色。“我现在年轻还能演学生、少女这些‘小花旦’,可是到了40岁以后怎么办?”她笑着说,“如果还让我继续‘装嫩’,我心里肯定特别扭。”
 
在单位的支持下,李珺决定北上求学,她要做导演。
 
2010年,结束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的学习,李珺回到团里,导演她的第一部话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face》。
 
这也是李珺第一次尝试做商业演出,她身兼导演和制作人两个角色,全身心投入其中,把热情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汪洋恣肆地尽情释放。
△排戏中的李珺
 
演出当天,李珺还请了南京人气主播贾小龙助阵,引得台下笑声迭起,掌声不断。
 
在李珺手里,话剧一改昔日很多人心中的“刻板”印象,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演出结束时,观众拉着主创们说:“下次再有这样的剧,一定要告诉我们,我们还想看。”
 
“严导演”不怕“笨功夫”
 
今年4月,话剧《摇曳的秋千》在南京传媒学院上演。在剧场昏黄的灯光下,一个身形佝偻、披着大衣的老先生正在轻缓缓地推着秋千,秋千上坐着一位老妇人,两人吟唱着童谣。
 
这部南京市话剧团创排、李珺独立执导的话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代科学家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光辉岁月和无怨无悔的家国情怀。
△话剧《摇曳的秋千》剧照
 
每次开场前的十分钟,都是李珺最紧张的时候。“比自己站在舞台上还要紧张,全程心都是悬着的。”有时候她也站在侧幕条边,偷偷看看台下观众们的反应。“记录下他们每一次的笑点和泪点,以待后续改进。”
 
要演好一个戏,需要演员和导演建立双向的信任度。因为长着一张“娃娃脸”,李珺常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证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人家可能会觉得,你一个年轻女孩能干什么呀?”李珺说。生命里有一种惶惶感,要求她必须努力,“我得用事实说话,我能做好。”
 
不久前,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开启全国巡演,巡演工作交到了副导演李珺的手上。
 
在这部云集了张志坚、张桐、曾黎、于东江、王劲松等众多明星演员的剧里,每个人都给予了李珺足够的信任。看着这个姑娘能带着演员一遍一遍地把调度、换景、人员排起来,走戏走得分外认真,遇到谁细节处理得不到位能直言不讳,每个演员心里都是一个大写的“服”。
 
几场巡演下来,演员们都把这“娃娃脸”导演当成了主心骨,上台前,会跟她探讨,“李导这个地方要不要戴帽子,是不是符合人物的身份?”,等等细节。
△排练现场
 
“平凡人”诠释“真英雄”
 
闲暇时候,李珺喜欢做手工,把一些色彩亮丽、图形可爱的小珠子穿成好看的手串。
 
这个“少女心”的爱好被她形容成“不那么像我”。
 
在她看来,做这一行的女生都“比较野”,很难做到“温柔似水”。
 
演出现场的一切都是粗粝的。
 
那么多人挤在一个空间里,急匆匆地来回穿梭。和人说话,声音都得提高八度。
 
忙的时候,道具箱就是饭桌,哪顾得上箱子表面的尘土,往嘴里扒拉几口饭,得迅速回到原位。
 
排演《摇曳的秋千》的时候,需要秋千作为临时道具,有的演员恐高,她就自己爬上去亲自绑绳、调试,爬高上低一点都不含糊。
 
让她保持热情的是舞台和观众。
 
去年7月,话剧《鸽子》首演的时候,8位江苏援鄂医护人员也参与了。
△话剧《鸽子》剧照
 
谢幕的时候,整个剧场都是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每个演员的脸上都挂着泪。
 
李珺说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动,散场后看着空荡荡的舞台,心里一直不能平静。”有人形容,“观众坐满30%,感动收获100%。”
 
“是业内的认可和观众反馈激励着我走下去,他们告诉我,‘你有这个能力,未来可能会有更好的戏’。”李珺笑了,“所以,我不怕冒险,不怕尝试,失败了也无所谓。”
 
“做《鸽子》这部戏的时候,我们就坚信一定会有阴霾散去的一天,”李珺说。
 
因为疫情的原因,新戏《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全国巡演被迫暂停,但每个参与演出的人都没有松劲儿。每天,大家都在利用社交工具交流对角色的理解和剧目的想法。
 
李珺新换了发色,看上去更加青春亮丽。“我们坚信,很快就会有这么一天,期待着重回剧场,把好看的演出带给观众。”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