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季中扬:让“我们的节日”过出文化范儿

2022-03-16 11:02:40

季中扬
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名家
 
记者 | 张甜甜、刘晶
编辑 | 祁绩
设计 | 鲜曼青
排版 | 王婧
校对 | 熊向宁
 
“我们要找到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基因,释放打动人心的文化能量,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过好‘我们的节日’。”——季中扬
 
9月15日,距离传统节日中秋节还有六天。
 
在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季中扬正在进行一场“中秋节与中国市井生活”的分享。
 
季中扬是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也是“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首席专家,近年来,他带领工作室团队围绕传统节日这一最大众、最生活化的载体,通过学术研究,为节日传承提供强劲文化支撑,通过创新策划,让节庆活动精彩纷呈。
 
“‘玩月’是中秋节最为重要的节日传统之一,也是最有文化内涵的节日活动,但恢复这项失落的传统,有赖于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也需要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通过特定的形式与内容来精心设计组织。”季中扬说。
 
就在当天,“南京味道 中秋‘桂’来”中秋主题活动——“我们的节日·中秋市集”在熙南里街区大板巷鸣锣开市。除了联合各行各业推出“中秋红包”、特色节日礼品外,“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首次发布节日榜单,对本地中秋餐厅、赏秋民宿、中秋礼、赏秋景点等文旅消费项目逐一盘点。并在今年中秋期间,推出近100场活动,以传统游艺体验、文艺汇演、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体现时代性、富有仪式感、充满生活味。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融入日常,让老百姓的节日生活更红火、更精彩。” 季中扬说。
△季中扬
 
矢志传承,重拾传统节日的“味”与“珍”
 
春节前夕,红红的春联挂上650岁的明城墙;上元之夜,五颜六色的花灯照亮秦淮河两岸;端午佳节,条条龙舟在玄武湖水面上竞逐争先……
 
“通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人们在思考中品味传统节日的价值,传统文化才能澎湃起时代的浪花。”季中扬说。
 
在季中扬儿时,每逢过节,家乡泗阳都很热闹。
 
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玩花船、舞狮子、踩高跷、演地方戏……连着热闹好几天。
 
“小时候过年只觉得好玩,长大后才知道其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季中扬说,在学校读书时,作家冯骥才的一句话让他念念不忘:“每逢过年,我都会觉得土地是热的,都会感到民族这个概念变得更实在、更动情。”
 
在季中扬眼中,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如何对待传统节日,反映了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加上这些年,季中扬经常能听到人们感慨节日味道变淡的声音,他为此心焦不已,一直期望能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做些什么。
 
2013年,因工作调动,37岁的季中扬进入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工作,节日文化成了绕不开的研究课题。
 
“要振兴传统节日,重新找回‘年味’,首先得认识到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019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设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季中扬挑起大梁,一头扎进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领域,专心研究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带领团队通过丰富的活动增强节日的仪式感,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南京“十二城门挂春联”系列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里蕴含了太多中国历史、中国智慧、中国快乐,从春节到元宵节,从中秋节到重阳节,从四季更替到二十四节气,这其中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好好谋划。” 季中扬说。
 
田野调查,摸清传承振兴的“果”与“根”
 
正月初四的傍晚,安徽省绩溪县的伏岭村,一条长长的游灯队走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
 
随着天色越来越暗,队伍越来越长,越来越亮,就像一条游走在街巷里的金色长龙。
 
这里的村民告诉正在做“田野调查”的季中扬,每年,年满30周岁的人会自发组织起来,成为“值年的人”,负责组织当年村里过年时的公共活动,包括舞龙、游灯、演戏、接茶等。村里的人把这叫做“三十值年”。
 
村民们笑着告诉季中扬,“三十值年”是每个村民在村里难得的露脸机会,村民们不管平时在哪里打工,到这时总要回来参加,对于他们来说,参加“三十值年”就是提醒自己永不忘本,要把自己的根留在这里。
 
点点灯光映着村民们的笑脸,也让季中扬感慨万千。
 
“这个村规模虽然不大,但有自己的文化传承,以小见大,可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找到了节日传承当代意义的“果”,他还想去摸索问题的“根”——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振兴的根本动因是什么?
 
离开安徽绩溪,季中扬和团队又来到南京大小村落持续探索。
 
元宵前后,他们参与了十余万人参加的高淳游子山“晒霉节”,观察过围观者多达两三万的东坝端午节龙舟竞渡,也研究过动辄几万人参与的乡村庙会。
 
“很显然,民众的需要才是解题的‘钥匙’。”季中扬解释道,当代社会分工将人们分隔,而互联网技术形成的虚拟空间又淡化了人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接触,但人们在内心深处其实是需要聚集的。
 
“而传统节日会带来一种不自觉的、惯性的聚集,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轻易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代民众仍然热衷参与一些具有‘公共性’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节日·中秋市集”在熙南里街区大板巷鸣锣开市
 
几年来,季中扬和团队在扎根城市乡土做“田野调查”的同时,对于节日的理解也不断深入。
 
创意策划,揉入当下时代的“潮”与“美”
 
“国家为传统节日设定了法定假期,人人都可以在这些节日里休息,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当下,我们如何将节日过得有意义呢?”
 
季中扬在一次演讲后,一位听众这样向他提问。对于他来说,还真是一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如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氛围在淡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过是一个三天小长假。人们更多地是通过食品来体验节日,很少理解和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特别乐趣,比如清明踏青、端午龙舟、七夕乞巧等。
 
“只有从小将传统节日的场景感、仪式感烙在心上,才能影响成年后的偏好;另一方面,传统节日也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同时,在形式上主动‘流行一把’‘创新一下’。”季中扬希望在传统节日中揉入时代新元素的基础上,帮人们找回节日的仪式感。
 
理念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在百亩菊香中,10名南京农业大学青年学子向退休教授行重阳礼,敬奉菊花茶,对方回以茱萸子香囊;在熙南里,游客领取红色祈福带,一笔一画地写下心中愿景,挂到祈福树上;冬至当天,南京的餐饮店铺张贴、悬挂了“冬至大如年”的标语,派发起水饺……
△“尊老敬贤 礼敬重阳”——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活动
 
“只要你看到有‘我们的节日’Logo的活动,就是我们工作室做的。”季中扬笑着说。仅2020年一年,南京全市围绕“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开展的活动总数就在1000场以上。而正是这些“仪式感”的活动,让人们对节日心生向往。
 
季中扬把节日的仪式感看做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能让生活重新焕发烟火气。在人与节日的不断互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化学反应。
 
在季中扬心中,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不论我们经济发展得多快,都需要传承好、发展好我们的‘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这样我们才能记得回家的路,记住乡土的味道。”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