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庆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记者 | 芮天舒
编辑 | 祁绩
设计 | 鲜曼青
排版 | 王婧
校对 | 熊向宁
“当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让自己‘活’起来、‘快’起来、‘新’起来。”——毛庆
9月23日,位于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迎来新生报到日。
看着新生们进入校园,周边围观的人们充满好奇,这所今年刚刚竣工投用的校园究竟长啥样?
人们正讨论,手机上紫金山新闻客户端的推送来了——“‘南京,我来了!’南京这所‘国字头’高校校园正式启用”的新闻。
点开链接,紫金山新闻的采访团队正跟着一位研一新生的步伐,一面全景展示校园,一面介绍新生报到的情况。“这样新奇的报道方式还是第一次见。”人群发出由衷的赞叹。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采访中心时政新闻部主任毛庆,正是这一款新媒体产品的策划者。
“当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让自己‘活’起来、‘快’起来、‘新’起来。”
△毛庆和同事讨论稿件
时政老将锻造出彩报道
毛庆对文字有一种天生的热爱。
读大学本科时,她选择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读研究生时,她又将目光聚焦于现当代文学,并承担了校报的记者和编辑工作。
毛庆渴望着成为一名真正的媒体工作者,2004年研究生毕业,她参加了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招聘,如愿成为南京日报社的一名记者。
毛庆说,除了刚进报社时在副刊部见习过短暂半年,其余时间全部在时政新闻部。17年的时间转眼而过,自己已经成长为坚守一线的“时政老将”。
报道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的活动和重要会议,是时政新闻部的重要职责。从进入时政新闻部的第一天起,毛庆就给自己定下六字目标——“不出错、要出彩”。
所谓不出错,不仅仅是指文章不出现错字病句,而是包括版面的安排、照片的选用、发稿的时机等部分都不能出错。
“不出错是基本要求,要出彩是基本追求。”毛庆说,出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活动和会议本身报出精彩;二是由活动或会议引出精彩报道。
这不但要求记者需要在写作角度、写法、标题等方面进行创新,还必须在把握得当的前提下,把观点、政策等以更可视化、更接地气的形式及时发布出去;对活动或会议上的重要信息,特别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百姓民生的内容进行提炼,及时传递给读者。
△毛庆参加新闻发布会
“比如年初举办的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我们除了采写新闻稿,还会将‘创新名城怎么干’的具体举措进行提炼做成长图,通过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紫金山新闻客户端、南报网等多个平台进行发布,之后根据这些举措取得的反响采写深度稿件,在紫金山观察公众号上刊发。”
在毛庆眼中,每一次重要活动和会议都是宝贵的新闻资源,不仅要对这一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还要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具有前瞻性、趋势性的内容进行超前策划,推出一些具有引领作用、启发意义的典型报道,进而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时政记者不仅要做‘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宣传者、报道者,还要做‘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 毛庆说。
千字消息讲述历史真相
在17年的时政记者生涯中,最让毛庆难忘的是一篇只有千字的新闻消息——《南京大屠杀史料在日本广岛展出》。
2017年7月,由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与日本广岛的民间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被封存的记忆:不让南京悲剧重演》南京大屠杀史料展在日本广岛展出。展览现场通过50块展板、200多张照片,记录了侵华日军在中国尤其在南京犯下的各种暴行。
△《被封存的记忆:不让南京悲剧重演》在日本广岛展出
得知这一新闻线索后,毛庆敏锐地觉得其中存在巨大的报道价值。那年的7月15日,她跟随南京市民友好访问团抵达日本广岛。刚到宾馆放下行李,她就和随团的另一位记者赶赴展览现场。
“当时,日本的志愿者们正在布置第二天就正式开展的展览,大部分的实物展品都是从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带来。我们正好抓住这一机遇,采访了博物馆的馆长吴先斌,听他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又采访日本的志愿者,听听他们对南京民间机构在广岛办展览的看法。”当天晚上,毛庆查阅了相关史料,了解展品在80年前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情景。
“好的新闻题材如何呈现,使其发挥新闻最大的感染力,是新闻采写过程中的重头戏。”毛庆说,对于展览的呈现,完全可以写篇几千字的大稿子。但根据出发前报社领导的策划,最终决定用消息+通讯组合的报道形式。
其中,短小精悍的消息直接开门见山呈现这一活动,丰富细腻的通讯对展出的实物进行深度解读,展示南京大屠杀不容否认的铁证。
毛庆采写的《南京大屠杀史料在日本广岛展出》虽只有短短千字,采访对象却包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女儿、展览日本主办方负责人、参观的日本民众、出席活动的日本原参议员等,他们丰富而具有感染力的佐证让整个消息添彩。
好的消息,切入角度要独到。毛庆用了一个日本参观者的直接引语:“‘我要留下这些资料,让更多日本人正视这段历史。’在一幅日军杀害南京市民的照片前,日本人金泽克彦拿出相机翻拍。”毛庆说,因为日本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数字,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位日本民众的话一下子就触动了人心。
对消息而言,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重于阐述事件。所以在新闻副题的选择上,毛庆用了“日本民众:自己的痛要记住,也要记住别人的痛”,这是文中广岛南京大屠杀史料展主办委员会负责人由木荣司的话,虽然这句话非常直白,但却将这个展览的消息一下子提升到对历史真相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后来,这篇《南京大屠杀史料在日本广岛展出》的消息,获得2017年度南京市报纸优秀作品消息类一等奖和201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消息类一等奖。
“这让我对小消息也能有大能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毛庆说,视角的新颖、历史的厚重、背后的意义……这些元素在报道中缺一不可,少了哪一部分,新闻作品也难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南京日报》对南京大屠杀史料展的相关报道
炫酷技术凸显未来新闻
在同事们眼中,毛庆既是一位坚守时政一线的“老兵”,也是一位投身媒体融合的“新锐”。
2017年7月赴广岛采访时,毛庆就配合在国内的同事,对展览现场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实时观看人数达到60多万。
2018年南京市两会期间,围绕加快推进“两落地一融合”等重要话题,毛庆承担了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多场融媒体访谈任务,从邀请嘉宾、撰写提纲,到现场主持访谈,得到各方好评。
△毛庆(左)主持南京市两会融媒体访谈
而探索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新媒体上的应用,成了她近年来发力的领域之一。
“此前我有幸参与南京市第五批‘五个一批’人才以及宣传系统单位新闻出版类骨干培训班,了解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海外媒体对这些新技术的率先探索应用。”
毛庆突然想到,南京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名副其实的“国内高校第三城”。不少南京人都喜欢去高校校园里感受文化气息,但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这个愿望暂时无法实现。这让她萌生了利用新技术打造新媒体产品的想法。
“我觉得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带你看校园’的新闻产品,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放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周边群众的好奇心,他们会争相分享转发,这也能让南京丰富的高校资源得到展示。”毛庆说,这是一举两得。
如今毛庆的想法已经在国科大南京学院新生报到日上变成现实,但她说后续可以开展的探索还有很多。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我们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同心,一路砥砺前行。”毛庆说。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