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李少峰:创意动画记录城市光阴

2022-03-21 09:39:47

李少峰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记者 | 芮天舒、闫葛菲
编辑 | 祁绩
设计 | 鲜曼青
排版 | 王婧
校对 | 熊向宁
 
“ 身为一名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我希望用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新探索更多城市文化产品的呈现形式,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添砖加瓦。”——李少峰
 
10月9日,在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学院教学楼里,一堂特殊的“新生思政教育课”正在进行。
 
大一新生们围聚在动画系副主任李少峰副教授身边,听着他讲解墙上的一幅幅主题文艺作品。
 
“同学们,这件作品讲述的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我们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出传统连环画,还原了英雄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 
 
与我们印象中大学教授的传统形象不同,李少峰大多数时间都是身着条纹T恤、牛仔裤,戴着一副眼镜,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朝气与活力。
 
“身为一名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我希望能把握时代脉搏与发展机遇,用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新探索更多城市文化产品的呈现形式,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添砖加瓦。” 李少峰说。
△李少峰带领学生参观思政教学成果展厅
 
以创意为笔,绘出美好前路
 
儿时看的动画片《神笔》对李少峰影响颇大,片中小马良利用手中的神笔,画什么活什么,十分神奇。
 
李少峰也想像马良一样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
 
于是,8岁的他拿起画笔,开始尝试绘画。
 
起初是小孩子的家庭生活,后来是校园和家乡。他越画越起劲,一直画到了高中毕业。
 
2001年,李少峰如愿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就读绘画专业。
 
2003年,南艺开展“学分制”教学改革,鼓励通过选课机制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李少峰将目光投向了江苏油画大师沈行工和新锐画家毛焰成立的油画工作室,经过考核,他成为油画工作室的首批学生。
 
大师的指导让李少峰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少峰又想到了小时候看的“神笔马良”。
 
“马良在图纸上画什么就能‘活’什么,这与动画的呈现方式异曲同工。换个角度来看,马良就是一个让画动起来的‘动画师’,这也是我想做的。”李少峰说。
 
2005年,李少峰来到金陵科技学院任教,从事动画专业三维方向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金陵科技学院动漫学院
 
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自己的初心,李少峰欣喜不已。
 
在他眼中,前路好似一张画布,等着他用技术和创意为笔,绘出美好图景。
 
以科技赋能,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在校执教期间,李少峰一边向学生教授动画理论知识,一边开展课题研究。
 
将动画技术与其他文化内容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形态,成了他的探索主题。
 
2014年,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快速兴起,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也促使李少峰的研究成果得以落地。
 
他带领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合作,将图像识别技术运用到了儿童类绘本读物领域。
 
“比如扫一扫书上的太阳系行星运行图,就可以在手机屏幕上看到天体运行的动画。” 李少峰说,这类图书采用的是三维技术叠加到现实场景技术,让普普通通的绘本一下子就“活了”。
 
李少峰带领学生凭借这一项目,在2015年江苏省优秀创新创业大赛中夺得优秀团队奖,同时入围科技部火炬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创新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
 
这次探索也让李少峰和学生们意识到,新兴技术与动画的融合存在无限可能。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何不用新手段“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保留城市记忆呢?
 
李少峰首先想到的是位于南京栖霞山的千佛岩。
 
千佛岩有着“江南云冈”之称,但因历史原因,不少佛头已经消失不见。李少峰根据文献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复原了遗失的佛头,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重新呈现。
 
“用户用我们开发的小程序,对着千佛岩中没有佛头的石窟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复原的佛头与实际的佛像贴合后的效果。同时,用户还能根据小程序里的介绍,了解千佛岩的历史故事。”
△通过数字化复原的千佛岩
 
这一体验项目后来成为当年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一项活动内容。看到不少参观者前来“打卡”体验,李少峰创新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2018年,他带领团队选择了明孝陵、老门东、中华门三个地点,进行历史文献收集、影像资料整合、场景数字化建模等工作,打造了720度VR虚拟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
△VR产品中的夫子庙
 
“我们在这三处景点设置了体验点,游客带上VR眼镜,可以通过720度全周天的形式游览景点,过程中还配有解说,方便游客了解这些景点的前世今生。” 李少峰说。
 
以动画呈现,延展思政教育
 
创新无止境,超越谱新篇。
 
2016年,李少峰前往韩国东明大学攻读设计学博士,但他时常还是会回到国内,开展教学工作。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身在韩国的李少峰萌生了制作抗疫系列公益动画的念头。
 
“我联系上了湖北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教师金波,还有金陵科技学院动画专业的学生。阐述完我的想法之后,大家一拍即合,一个横跨中韩两国的7人创作团队很快组建完成。”
 
团队最终制作了《希望快递》《微笑天使》《战“疫”情缘》三部抗疫动画,内容取材自湖北荆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
 
在李少峰眼中,抗疫动画的意义不只是“讲故事”,更是一次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
 
“动漫学院学生吴子悦参与部分镜头的场景绘制工作,这些感人的故事让她学会了感恩,感恩党的正确领导,感恩国家的强大力量,感恩每一个人在疫情中的竭尽全力,她觉得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担起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李少峰说。
 
学生的有感而发让李少峰感触很深,他开始尝试将 “动画”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后受江宁区纪委宣传部门委托,制作了“江小廉纪法漫游”系列动画,被南京市纪委主管的“钟山清风”发布在腾讯视频上。
 
动画中,江宁区纪检干部“江小廉”和“纪小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纪检监察有关政策文件进行了解读。
△“江小廉纪法漫游”视频截图
 
“既要保持解读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又要生动、形象、易于传播是此类动画制作的难点。”李少峰说,压力与责任同在,也使得他对于动画的态度更加认真,制作过程更加严谨。
 
将“思政”与“动画”结合,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
 
作为学校的党员教师以及支部书记,李少峰鼓励老师将“思政动画”积极融入日常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动画基础和技术应用课程的时候,会将‘思政动画’以小故事或是小贴士的形式植入到课程里面,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丰富了教学形式;另一方面,让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李少峰说。
 
2021年3月,李少峰博士毕业。
 
他在对整个动画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基础上,对动画的创作和动画的本质做了生物学角度解析,从中形成了“动画技术演化理论体系”,在该体系中首次提出动画技术的演化存在和生物进化一样的遗传基因和突变。
 
这一理论成果在国内外获得业界一致认可,但李少峰觉得自己能做的还有很多。
 
“我一直有个想法,希望用工科思维去解构文化艺术,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优秀文化产品的成功‘密码’,打磨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产品,更好地助力创意产业发展和城市文化提升。”李少峰说。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