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杨庆锦:多彩越剧 诗韵表达

2022-03-24 10:04:53

杨庆锦
江苏紫金文化英才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记者 | 芮天舒、闫葛菲
编辑 | 祁绩
设计 | 鲜曼青
排版 | 王婧
校对 | 熊向宁
 
“ 南京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故事。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专注挖掘南京的传统文化,传播南京作为文学之都的文化价值。”
 
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奖杯和证书。
 
中国戏剧节灯光设计奖、文华剧目奖、江苏省戏剧节灯光设计奖……对于杨庆锦来说,收获证书、奖状已经“习以为常”。
 
在南京市越剧团工作31年,他从灯光设计、舞美队队长、办公室主任、业务副团长,到如今的剧团团长,南京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亲眼见证着南京市越剧团从“成长”走向“壮大”。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他用灯光诠释戏剧的灵魂,用越剧讲述南京故事,也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杨庆锦在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活动现场
 
用灯光诠释戏剧灵魂
 
1990年,杨庆锦从江苏省戏剧学校舞台美术灯光设计专业毕业,加入南京市越剧团。
 
他在剧团中担任灯光设计,这个岗位要做的不只是照亮舞台,更要利用灯光营造氛围、烘托剧情、表达人物情感。
 
“灯光设计大师阿皮亚说过,灯光是舞台的灵魂。”杨庆锦说,从只有懵懂的理解,到真正能够把灯光当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诠释戏剧的灵魂,他花了8年的时间去琢磨。
△杨庆锦灯光设计作品
 
1998年,南京市越剧团正为来年的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做准备。经讨论,团里敲定了“争梅”剧目的形式:一台大戏外加由五个折子戏组成的专场。
 
有剧团领导提议,将专场中两折戏的灯光设计交给团里那个默默工作的“小杨”试一试。
 
杨庆锦对此非常上心,在做灯光设计的时候,他打破了一些戏剧原来常规的概念。
 
比如在设计《宝莲灯·劈山救母》一折时,杨庆锦考虑这部戏讲的是神话故事,于是大胆利用舞台灯光的“声光电”组合,打造了一个“烟雾缭绕”的仙界。
 
试演的灯光效果让人眼前一亮。于是,杨庆锦被剧团委以“重任”——整个专场的灯光设计都由他负责。
 
杨庆锦的劲头更足了,他将折子戏专场当成大戏来对待,不断尝试融入新技术提升专场的呈现效果。
 
“争梅”前夕,南京市越剧团邀请北京专家来给剧目提意见。专家们认为,大戏拿奖“有点悬”,反而是折子戏专场让人眼前一亮。
 
专家的建议也让南京市越剧团打破前15届评梅的惯例,确定了以先演折子戏后演大戏的演出方式评梅。1999年,南京市越剧团“争梅”成功,演员陶琪成为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得主。
 
八年磨一剑,杨庆锦也凭这一台折子戏专场亮出雏凤清音,专业水准得到业界认可。
 
以改革推动剧团焕新
 
2014年4月1日,全景声科技正式成立。创立之初,为了突破音频市场“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潘兴德和团队几乎没有办公室以外的生活,产品研发就是他们的全部。
 
 
此后,杨庆锦当过南京市越剧团的舞美队队长、办公室主任、业务副团长,并在2014年担任南京市越剧团团长。 
 
那段时间,南京市越剧团迎来了市场化改制,由之前事业单位转型为文化企业,一些团员不能适应新要求,纷纷离职;团里在经营和创作上也遇到了瓶颈,一度不太景气。
 
转型刻不容缓。杨庆锦认为,需要统一思想,以求变应对万变。
 
他召集剧团演员队仅有的十来个年轻人开了座谈会。会上,杨庆锦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你们想要绽放,需要我做什么?”
△杨庆锦与编剧、演员一起讨论剧本
 
大家纷纷表示:“我们要有戏演,有钱赚,在事业上有成就!”
 
杨庆锦当即做出承诺:“给我一点时间,也请在座的各位跟我一起努力。我们一定能让剧团的面貌焕然一新。”
 
“大胆起用年轻演员”,是杨庆锦担任团长后推行的改革之一。
 
2014年,适逢第三届中国越剧节举办,每四年举办一次的文化节日,堪称越剧界的盛会。
 
当时,南京市越剧团现代越剧《丁香》参赛,原主演是上海越剧院的李旭丹,以前也是团里的演员,演技精湛、经验丰富,已经排演过多次。
 
杨庆锦觉得,如果继续用李旭丹,虽然更加稳妥,但会让团里的年轻人感到伤心。
 
“她们都在刻苦排练,认真劲头不输李旭丹,为什么不给她们机会?”杨庆锦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团里青年演员章琪担任主演。
 
结果不负众望。在第三届中国越剧节上,《丁香》在众多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剧目奖”,而章琪个人荣获“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
 
“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以此让团里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希望,鼓励他们做出成绩。” 杨庆锦说。
 
杨庆锦推行的第二项改革是让剧团走出剧场,走向社会。
 
随着年轻团员们演出热情高涨,原本在剧院剧场的演出已经难以满足剧团的业务需要。杨庆锦开始思考,如何拓展演出市场。
 
他将目光聚焦在南京文博机构里的商业空间。
 
“在南京,喜欢看越剧的观众非常多,你提供场地让我试演一场,演出费我可以不要,看看效果怎么样。”跟南京博物院负责人商谈时,杨庆锦自信又笃定。
 
也许是被杨庆锦所说服,又或许是被他的真诚所打动,终于,南博负责人答应给剧团一个机会,在“非遗剧场”和“老茶馆”试一试。
 
当市民们听说南京市越剧团要在这里演出,一大早就在售票处排起了长队。不一会,演出票就售罄了。南博这两个场馆的工作人员纷纷表示:“你们一来,我们的生意就特别好!”
△南京博物院“老茶馆”
 
“非遗剧场”和“老茶馆”自此成了南京市越剧团定点演出场地。此后,南京市越剧团又来到1913国民小剧场,出演了《玉堂春》《血手印》《柳毅传书》《红楼梦》等剧目。
 
从“老茶馆”到“小剧场”,南京市越剧团走向社会的步子越迈越大。杨庆锦说,自己上任之初剧团每年演出只有80场左右,而这两年每年都不会低于380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落地在这些“小空间”里的。
 
用诗韵呈现金陵故事
 
在大胆用新人和剧团进社会之后,杨庆锦改革的“第三板斧”落在了创排“金陵剧”上。
 
杨庆锦说,越剧不是江苏本土的戏剧,却是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拥有巨大的受众群,如果能创排一系列南京题材的越剧,或许能更好地讲述南京故事。 
 
杨庆锦说干就干。2018年,他策划打造了大型诗韵越剧《乌衣巷》,这是南京市越剧团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次大胆探索。
△越剧《乌衣巷》演出现场
 
与以往不同的是,《乌衣巷》中演员的唱词更注重文化历史底蕴,将传统的越剧声腔、戏曲写意化演剧方式与全新的舞台表演样式结合,带领观众重回千百年前秦淮河畔的乌衣巷,让人们体味“魏晋风流”的独特魅力。
 
继《乌衣巷》之后,2020年,杨庆锦又带领团队创作了第二部原创诗韵越剧《凤凰台》。
△越剧《凤凰台》剧照
 
从李白当年在南京留下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出发,《凤凰台》讲述了在大唐兴衰成败的背景下,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爱情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好看、好听、好玩,有着金陵地域风情的“诗仙”李白。
 
“南京是国内首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市政府正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挖掘历史文脉,以此为指导,南京市越剧团结合自身艺术特色,推出人文诗韵越剧《凤凰台》,塑造越剧舞台的首个李白形象,可谓顺势而为,适时而动。” 杨庆锦说。
 
在设计上,杨庆锦带领团队细心打磨,让故事内容到舞台呈现处处可见南京的痕迹——长干寺、朱雀桥、夫子庙……通过逼真精致的楼阁亭台特效,让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那份精致淡雅的气息迎面而来。
 
眼下,杨庆锦正在筹划第三部原创诗韵越剧。“我们希望通过‘金陵三部曲’,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和南京的文化魅力。”杨庆锦说。
 
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在这个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每个国度、每个文化群体都面临着相似的命题——传统与时代如何衔接与融合?
 
杨庆锦的答案是保持青春。“‘青春’是多方面的,除了我们剧团自身团体人员要‘青春’以外,我们剧团运营的整体思维也要‘青春’起来。”
 
用越剧抓住年轻人的心,成为剧团探索的方向之一。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成了杨庆锦的“二次创作”的对象。
 
杨庆锦认为,《红楼梦》原著中的男女主角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爱意表达、情感的交流和成年人还是有所差别的。
 
“我们要打造一部年轻人爱看的青春版《红楼梦》。”杨庆锦说。
△青春版《红楼梦》演出现场
 
在构思上,青春版《红楼梦》尽可能地还原原著中人物的状态以及表达的意味,杨庆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迎合年轻群体的审美,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青春版《红楼梦》从剧本创作、舞台设计、音乐效果上都做了大篇幅的调整,整场剧目只保留了“宝黛爱情”等经典片段,为的是“浓缩成精华”。该剧在紫金大戏院进行首演时,整座剧院座无虚席,票房接近20万元。
 
除了抓住年轻人的心,杨庆锦还尝试用越剧展现当下城市居民身边的鲜活故事。
 
“落难公子中状元,私订终身后花园。这是不少人对越剧的固有印象。而我想打破这种陈见。” 杨庆锦从民生“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出发,创排现代都市越剧《上邻下舍》。
△越剧《上邻下舍》剧照
 
南京市越剧团在舞台上“盖”了一个箍桶坊小区,讲述这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故事。青年演员李晓旭饰演新上任的社区副主任赵霞,她通过耐心沟通说服群众,终于把这件民生工程落到实处。
 
《上邻下舍》暖心、动人,又幽默风趣,让观众在轻松看戏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正能量。该剧在2019年南京文化艺术节首演之后好评如潮,后又被央视选中,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现实题材戏剧作品在央视进行展播,前后播放三十多遍。
 
同样是在2019年,杨庆锦抓住文旅融合机遇,把传统戏剧融入南京的瞻园,让观众在实景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南京市越剧团打造的“金陵寻梦·夜瞻园”项目让《红楼梦》《梁祝》等越剧片段在瞻园的廊、亭、山、石、厅的艺术空间中360度还原。青年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让游人目不暇接,沉醉其间。
△“金陵寻梦·夜瞻园”项目
 
杨庆锦说,瞻园此前开启夜游时,每晚门票最多能卖出200多张。而“夜瞻园”项目启动之后,在类似于国庆这样的大型节日,有时候将近卖到2000多张门票,门票价格从原来的40元一张到现在的100元一张。
 
创新不停歇,探索不止步。在杨庆锦眼中,讲好南京故事,传播南京文化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南京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故事。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专注挖掘南京的传统文化,传播南京作为文学之都的文化价值。”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