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顾业亮:非遗传人的“灯”彩人生

2022-04-14 15:24:10

顾业亮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秦淮灯彩这个‘小切口’,发挥传播中国人文之美的‘大作用’,用文化自信留住老手艺,编织新梦想。”
 
在老南京人眼里,买一盏花灯亲手点亮,才算是过年。
 
春节前后,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灯会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最忙的时候。
 
几根藤条加上几张纸,经他那双巧手几番摆弄做出的花灯,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时代在变,中国人对‘年味儿’的追求没有变。秦淮灯彩是南京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中有百姓说不完的故事、割舍不掉的情怀。”顾业亮说,“坚守传统文化传承,不断推陈出新是秦淮灯彩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
 
正是凭借着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这两样“法宝”,顾业亮让南京的这项非遗走出南京,走向世界,在新时代依然光彩照人。
 
彰显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之美
 
“让我们欢迎首次参展的南京秦淮灯彩!”
 
在荷兰埃因霍温GLOW灯光节开幕式上,埃因霍温市长在致辞中隆重介绍了秦淮灯彩,他非常高兴通过这种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请进来”。
 
致辞后,这位市长和其他观众一同走进秦淮灯彩展区,观赏69朵“向日葵花灯”,在流光溢彩中感受着东方非遗文化的魅力。
△GLOW灯光节上的“向日葵花灯”
 
从经典名画《向日葵》中汲取灵感,顾业亮携手梵高后裔、国际知名设计师雨果,用秦淮灯彩的形式让这朵融合中外文化的花灯“绽放”在埃因霍温的夜空下。
△顾业亮(右)和雨果在一起展示“向日葵花灯”的创意
 
“中国文化既古老,又充满活力。”埃因霍温居民Jan A.G.这样描述自己的观看感受。当晚,他跟顾业亮聊了很久:“顾大师告诉我,秦淮灯彩延续上千年,背后有悠久的文化故事,比如荷花灯象征和谐幸福、家庭美满,兔子灯象征突飞猛进、独占鳌头……”
 
这些年,顾业亮走过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一盏盏南京的灯彩点亮了伦敦泰晤士河、埃及的街道、意大利米兰世博会……
 
灯光照亮了外国友人的脸庞,也点亮了南京非遗文化传承的“灯火”。凝聚五千年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不断吸引着世人追随的脚步。
 
2019年,CNN中国区商务副总监Joseph带着摄影团队造访南京。在他们的镜头里,57岁的顾业亮操着一口正宗的南京方言,将秦淮灯彩背后的文化故事娓娓道来。
 
镜头随着顾业亮,走进了他的家、工作室、工厂,以细致的特写镜头,记录下这位非遗传承人制作花灯的过程。
 
视频上传仅一个月,就在海外媒体上创造了超过100万次的访问量。
 
外国粉丝纷纷慨叹 “这些灯笼太美了,超棒的手工艺人”“我真希望去南京,目睹这样的美景”……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秦淮灯彩这个‘小切口’,发挥传播中国人文之美的‘大作用’,用文化自信留住老手艺,编织新梦想。”顾业亮感慨地说,“小小一盏花灯,承载南京的历史文化,我希望借由这盏灯,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让世界领略到我们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2015年米兰世博会,顾业亮教外国友人学扎花灯
 
62道工序背后的52载春秋
 
秦淮灯彩在国内外“圈粉”,让顾业亮深切体会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内涵。
 
不久前,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李玲克服语言障碍,拜顾业亮为师,学习灯彩制作。
 
“看到秦淮灯彩的第一眼,就爱上它了!”李玲提着手掌大的“荷花灯”,站在师父顾业亮旁。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位年轻的姑娘已经能熟练地在骨架上贴花纸了。
 
扎灯的传统工艺非常讲究,别看这盏小小的荷花灯,它需要62道工序,才能伸展出一片片有着漂亮弧度的叶子,绽放一瓣瓣丰满的花瓣。成为一个灯彩匠人,不仅要会绘画、书法、剪纸、扎骨架、浸染等,还需要艺术创造力以及不怕苦的钻研劲儿。
△制作花灯的过程
 
以荷花灯制作过程中的“压膜”为例。利用铜丝将纸花瓣定型后,还需要用模具压模,在染纸上形成一道道均匀、细腻的“筋络”。这一步骤无法用机械代替,只能靠手上的功夫。
 
顾业亮说,做灯彩没有秘诀,只有勤学苦练一条路,传承人要想学好扎灯的全部技艺,至少需要8年时间。
 
作为“秦淮灯彩”传承人,顾业亮凭着一股劲头,一做就是52个年头。
△顾业亮与灯彩相伴走过了52个春秋
 
1962年,顾业亮出生在南京老门东一带。当时的老门东聚集着很多扎灯的手艺人,耳濡目染之下,他8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扎灯彩。18岁时,他又拜灯彩艺人李桂生先生为师,将名家之长融入灯彩创作中。
 
因为痴迷灯彩,肯动脑筋,顾业亮的想法多,做灯创意也新。1986年,他制作的一组仙鹤灯在展出时一鸣惊人,被邀请到南京夫子庙工艺彩灯厂做传授技艺师父。
 
在当时,灯彩都是民间家庭小作坊扎制,销售也仅限于春节假期的十几天时间。
 
为传承和发扬扎灯工艺,1993年,顾业亮承包了南京夫子庙工艺彩灯厂,钻研传统扎灯工艺的革新之法。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断摸索实践,秦淮灯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日渐丰富,形成了声、光、电、动为一体的现代艺术形式;制作工艺融手绘、剪纸、镂空、光雕、立体造型、卡通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材质拓展到纸、绸、绢、纱、塑料瓶、瓷器、亚克力等等。作为秦淮旅游的一大特色,他们研制出的便携式灯彩产品也开始打入国内外市场。
△1996年,在南京夫子庙挑选花灯的祖孙俩
 
1997年,顾业亮选择自主创业,随着一件件精美的灯彩作品问世,南京市秦淮区业亮灯彩制作中心蜚声海内外。每年,这里都有至少一万件秦淮灯彩搭乘航船,漂洋过海后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亮起。
 
2021年,尽管面对全球疫情挑战,来自加拿大、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灯彩订单仍然源源不断。
 
非遗传承要把“根”扎在年轻人心里
 
在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学生卢镜好眼中,顾老师的灯彩课特别有意思。一边听老师讲述灯彩文化,一边将漂亮的纸小心翼翼地黏在木棍上,这个9岁的女孩子觉得“特别好玩”。
 
面对非遗,几乎所有的传承人都存在一个困惑:自己的手艺如何传承下去?
 
“传承与保护,既是统一的,也是相对的,秦淮灯彩要真正做到薪火传承,就要把‘根’扎到年轻人心中。”
 
多年来,顾业亮带着秦淮灯彩走进了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在学校里开课,开办灯彩历史展览馆、设计馆。顾业亮还牵头成立了南京市秦淮故事灯彩交流中心,通过公益平台让众多国家级灯彩传承人走进大专院校、社区,让更多人接触到灯彩文化,体验制作过程,爱上传统技艺。
△顾业亮与小朋友
 
如今,顾业亮已经培养了12位传承人,除了教授技艺之外,他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们领悟如何担当起传承人的责任,用年轻人的思维重新诠释花灯技艺,进行“二次创作”,独当一面。
 
“00后”郝世文是顾业亮的徒弟之一。
 
捧着花了一周时间做出的荷花灯,郝世文的心底升起一种奇妙的感觉:“它就像黑夜里的一团火苗,温暖明亮。”在灯光中,他不禁浮想联翩,“在漫长的历史中,或许也有人曾经制作出同样的一盏灯,站在和我同样的位置点亮它、凝视它,对着它默默许下心愿。”这让他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这不仅仅是一种灯彩技艺的传承,更是美好愿望的延续、文化的跨时空传承。”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展现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
 
“我觉得我能把这样优秀的文化展示给年轻人,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让更多人了解秦淮灯彩、爱上秦淮灯彩,也让我觉得做这件事很值。”顾业亮说。
 
“90后”的儿子也在顾业亮的熏陶下学习起了扎制灯彩,虽然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以此为业,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泡”在父亲的公司,埋头钻研灯彩制作技艺。
 
在灯彩作品“牛转乾坤”中,这个年轻人融入了西方的美术绘画元素,让传统的非遗技艺展示出新的魅力。当牛灯旋转,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煞是好看。
 
作为父亲和“前辈”,顾业亮对儿子的创新精神感到欣慰。
 
“你看,他以毕加索笔下的牛为灵感,转化成秦淮灯彩,牛灯还能动起来。”顾业亮笑着说,“年轻人都特别喜欢他的作品,第一批做出的几百盏灯很快一售而空。”
 
顾业亮还兴致勃勃地分享起儿子的新计划:“他正着手准备将介绍灯彩技艺的书籍翻译成多个语言版本,让灯彩走出国门。”
 
“做灯彩是个苦活、累活,我们流过汗也流过泪。”回忆起自己与灯彩相伴的时光,顾业亮很是感慨,“但是我一直是用一种近乎‘傻’的精神在坚持,我相信,只要坚持,咱们的秦淮灯彩就一定会出彩,我们做灯彩的人也一定能出彩。”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张甜甜
编辑丨祁绩    
美编丨鲜曼青 
排版丨王婧 
封面摄影丨丁劼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