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徐霞翔:铭记英烈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022-04-27 10:05:21

徐霞翔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南京市中青年优秀人才
 
“雨花英烈鲜血染就的一抹红色,是一份不灭的红色记忆,更是一份宝贵的红色资源。它所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穿透历史,永远激荡人们的心灵,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路。”
 
一年清明至,寄托哀思时。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前,由鲜花组成的“缅怀”字样花坛分外肃穆。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从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在这里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已知姓名的1519名,绝大部分为无名烈士。
 
“已知姓名烈士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岁月静好、家国安宁。”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研究馆员徐霞翔博士感慨。
 
“多希望他们还在,可以将救国救民的革命故事慢慢讲给我们听;多希望他们还在,可以亲眼见证繁华锦绣的新中国;多希望他们还在,可以听到国歌奏响、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徐霞翔
 
追寻雨花英烈的初心
 
与很多人一样,有个疑问曾一直在徐霞翔脑海中挥之不去——雨花英烈大多是年轻人,家境优渥、受过良好教育,甚至不乏海归博士、硕士。既然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为什么还要干革命?
 
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来到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工作后,徐霞翔在一遍遍爬梳史料的过程中,用全新的视角,追寻着雨花英烈的初心和答案。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的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给徐霞翔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的领袖恽代英烈士的日记本。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在5月19日的日记中,恽代英写下一段振聋发聩的爱国宣言:“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明知无可倚赖,偏要倚赖他人,否则怪他人不足倚赖,自己却不下真心做,此其所以为亡国奴之性根。”
 
五四时期恽代英展现出的非凡人格魅力与高远抱负让徐霞翔肃然起敬,其留下的近300万字遗作,就像一个个“红色富矿”。徐霞翔开始投入大量时间,深入研究恽代英的精神世界。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的恽代英塑像
 
徐霞翔发现,1917年恽代英在武昌发起成立互助社后,曾效仿孔子门徒曾参“一日而三省吾身”的修身之法,通过“修养记分格”“假期自省表”,给自己及互助社成员的行为打分,以此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例如‘修养记分格’,就是将一天的时间精确地分为10至13个时段,每个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工作、助人等任务,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效果酌情给分。每天各个时段的得分合计为最终的修养得分。”
 
从1917年12月至1918年6月,恽代英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修养记分格”来进行个人道德自省。据徐霞翔统计,这半年里,恽代英给自己的道德修养打分达79次。
 
徐霞翔认为,恽代英的修身“技术”揭示了他高扬的道德姿态,随着“五四”知识群体救亡心态的日益焦灼,“日程修养”既体现出恽代英所蕴积的炽热道德情怀,也为其后来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转向做好了准备。
 
让烈士事迹“有血有肉”
 
在雨花台,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但经过七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很多当时历史的见证者陆续离世,烈士近亲属也大多年事已高,对他们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采集,刻不容缓。
 
2016年清明期间,南京启动“红色文化看传承·世纪追寻家国史——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此后近3年的时间里,寻访人员奔赴北京、上海、云南、贵州等全国近20个省市,寻访了60多名有代表性的雨花英烈亲属。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启动仪式
 
徐霞翔也是参与寻访的工作人员之一,他说,每一次寻访,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位英烈的背后,都遥遥系挂着一个家族的倚闾之望和殷切思念。
 
恽梅是恽代英烈士的孙女,她告诉徐霞翔,自己第一次听到别人说爷爷的事迹是在一次纪念恽代英的主题班会上。
 
“我做了自我介绍,说我是恽代英的孙女,然后班上的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爷爷的革命事迹,就好像是自己的亲人一般。我当时很惊讶,原来我以为只是自己知道爷爷很了不起,没想到有那么多人敬佩爷爷。”恽梅说。
 
恽梅向徐霞翔分享了恽代英更多事迹细节。
 
恽代英在20世纪20年代初参加国民党中央工作时,每月有120大洋的薪水。“当时一个三口之家每个月30块大洋,日子就可以过得很不错了。但爷爷每月只花几块大洋用于个人生活,其他收入全部拿来资助贫困者,补贴革命团体的活动。他的一件大褂补了又补,人们都不敢相信那么知名的恽代英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恽梅说。
 
陈鹄是雨花英烈徐全直和陈潭秋之子。徐全直1934年在南京牺牲,9年后陈潭秋在新疆牺牲,他们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中著名的“夫妻英烈”。
 
陈鹄对于父亲陈潭秋、母亲徐全直的回忆不少是平淡生活中的小事,但却深深打动了徐霞翔。
 
“大约在我三岁时,在一间空旷的房间里,屋角有一张方桌和几个凳子,母亲点上一支蜡烛,在地上用小煤油炉做了一碗蛋羹放在方桌上,然后继续做饭,我跪在板凳上用一根筷子在蛋羹里划格子,突然掀翻了碗,蛋羹翻在我的左手上,立刻鼓起两个连在一起的大水泡,将手背全覆盖了。当时父亲在哈尔滨已经被捕入狱……”陈鹄回忆。
 
对于徐霞翔来说,烈士亲属提供的每个细节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一一记录,并和史料进行对照,用通俗化的语言、情景再现的手法,撰写出介绍雨花英烈的文章,让烈士的事迹“有血有肉”。
 
如今,他参与编纂的《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已经出版。
△《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
 
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徐霞翔深知,传承好、弘扬好雨花英烈精神任重道远,而用好用活雨花台党史资源更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支撑。
 
2018年12月22日,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它是依托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建立的南京市首批重点新型智库之一,也是全国首家依托红色场馆建立的实体型红色智库。
 
2020年,经过多方谋划和协调,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领导下,由时任智库办主任的徐霞翔牵头筹建的“南京大学-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成立,这也是国内首家革命纪念馆与“双一流”高校合作共建的博士后工作站。仅第一年,工作站共发表署名雨花台的学术文章36篇。
 
“人才工作讲究‘引育留用’,引进人才后的培育和保障工作格外重要。”徐霞翔说,博士后工作站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开展精准服务,营造“拴心留才”良好环境,让高层次人才尽施所能、尽展才华。
在雨花台工作十余年,徐霞翔创造了多个“第一”。
 
第一个雨花台本土培养的博士,第一个在CSSCI来源期刊发文,第一个主持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并顺利结项,第一个获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人才称号……
 
对于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徐霞翔有自己的思虑。 
 
“很多时候,个人成绩是集体合力的呈现,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也是上级领导关心、雨花台领导和同仁大力支持、默默奉献的结果。”徐霞翔说,“雨花英烈鲜血染就的一抹红色,是一份不灭的红色记忆,更是一份宝贵的红色资源。它所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穿透历史,永远激荡人们的心灵,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路。”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芮天舒  闫葛菲
编辑丨祁   绩    
美编丨鲜曼青 
封面摄影丨周   韬
排版丨闫葛菲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