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丁劼:镜头定格“极美南京”

2022-04-27 10:45:59

丁劼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我们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每一次按下快门都会是历史瞬间的定格,每一件新闻产品背后都是一份记忆的永存。”
 
春日凌晨,当城市还在酣睡。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记者丁劼就迎着夜色前往狮子山,身背设备,步行而上,到达阅江楼前。
 
架起机器,调试设备,静待日出。
 
取景框中,一轮红日缓缓升起,丝丝光束穿透云雾,金粉色的朝霞瞬间铺满天空。
 
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壮美的一幕。
△日出·南京阅江楼
 
长时间的蹲守只为精彩一瞬,这样的经历对丁劼来说已是日常。“作为一个南京人,城市的日新月异,我是亲历者;作为一名融媒体记者,南京的创新发展,我是记录者。”
 
拍出心中的“极美南京”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从唐古拉山奔流而下,进入江苏的“第一站”就是南京。
 
在丁劼心中,长江是“极美南京”的代表。他常漫步于幕府山北麓的五马渡渡口,也会从中山码头坐轮渡到浦口火车站,感受一江之隔不同的市井百态。
 
“生于江岸,长在江边,所以我总觉得应该用镜头留下些什么。”丁劼回忆,2019年,他在多次采访拍摄中留意到在江边捕食的鸟类越来越多,当时他下意识地多拍了些素材,回看时发现画面很美,就萌生了要记录下这一切的想法。
 
此后,在没有拍摄任务的周末,丁劼就会背着器材在一个个沿江景点徘徊、蹲守。
 
 “一个画面常常要反复拍很多次。”在丁劼的作品里,很少有“缺憾”这两个字,只要还有机会,他就有继续“蹲守”的理由。
 
2021年初,在下关滨江风光带的江豚观赏地,丁劼很幸运地拍到江豚与南京长江大桥同框的画面。“这主要归功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江豚出现的频率明显提高了不少。”
△江豚与南京长江大桥同框
 
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潮流先锋,古朴与闪耀都是南京的精彩。
 
在丁劼眼中,城市之美不仅在于山河美景、四季变化、历史人文,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同样体现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极美风景。
 
耗时近2年的拍摄,丁劼积累了上万条延时摄影和航拍素材,在2021年底凝成一段3分钟的视频《潮起南京》。
 
《潮起南京》以长江南京段为中心,串起南京长江大桥、鱼嘴湿地公园、三桥湿地公园等沿江景点,聚焦了江豚、大雁等与江共生的多样生物。
 
随着背景音乐从舒缓转变为激昂,画面剪辑频率也随之加速,河西新城、江苏大剧院、龙潭港、江北新区等画面逐一在视频中亮相,拥江发展、蓬勃潮起的南京形象呼之欲出。
△《潮起南京》
 
“爱了、爱了。我的大蓝鲸!”
 
“南京,龙盘虎踞,钟灵毓秀。”
 
“生在南京,我骄傲!”
 
……
 
《潮起南京》引发全网刷屏,网友们纷纷在视频下留言表达对南京的热爱和赞美。
 
“过去的南京是‘大江两岸起宏图’,现在则是‘人江相近、城江相融’。”丁劼说,他要用镜头语言记录从背江发展、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与江共生的“南京之变”,用新闻产品展现南京温度和极美风景。
△丁劼在2021南京融合传播峰会上发言
 
新闻产品展现“城市温度”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寄语,丁劼深有感触。
 
“要想报道有温度,就不能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对新技术保持敏感,增加个人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冷静。”
 
创新新闻产品的呈现形式成为丁劼和团队探索的方向。
 
2016年,丁劼和团队选取了20多个能充分体现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的代表性区域,用无人机在白天和夜晚分别进行720度航拍,同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喜迎党代会 VR“飞阅”新南京》新媒体产品。
 
用户只需轻触屏幕进入展示网页,就可以看到南京城市新老地标,南京城建、交通新成果,以及城市的新景区新景点;通过手指的滑动,感受720度视野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喜迎党代会 VR“飞阅”新南京》在当年获得了江苏省好新闻(网络类)一等奖。
△《喜迎党代会 VR“飞阅”新南京》截图
 
今年,丁劼的注意力转向“摄影测量”,这种摄影方式借助携带摄影测量设备的无人机,快速飞过城市上空,通过镜头拍摄的画面构建大面积区域的真实城市模型。
 
“摄影测量可以直观地展示城市的更新变化。我们利用它多角度地拍摄南京新地标的建筑过程,比如打地基、灌注混凝土和外立面装修等,最后将拍摄的画面进行技术处理,形成720度可观看数字模型。”丁劼说,这种新兴的拍摄方式让新闻产品和科技融合,老百姓在视觉冲击中感受城市的发展。
△摄影测量技术的新应用
 
定格冲刺瞬间,还原事实真相
 
“曾有新同事问我,如何拍出好的新闻图片。我告诉他,秘诀就在于法国摄影家布列松提出的,定格‘决定性瞬间’。”丁劼说,这种感触来自一次特殊的拍摄经历。
 
2016年9月12日晚,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青年男子组1000米场地赛在南京青奥体育公园轮滑场举行。丁劼在终点线附近早早架好了相机,等待拍下冲线的精彩时刻。
 
“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是全球水平最高的顶级轮滑赛事,中国轮滑国家队派出了出生于1997年的小将张弛。他发挥出色,很轻松就进入了决赛。”丁劼回忆。
 
决赛的前几圈,张弛一路领先。然而,在最后10米冲刺阶段,韩国选手奋力追赶,与张弛并驾齐驱。冲线时刻,丁劼连续按下快门。
 
两位选手几乎同时冲过终点,经裁判裁定,韩国选手获得冠军。
 
然而,丁劼在现场整理拍摄的照片时,发现在一张照片中,韩国选手正拉拽张弛。
△丁劼拍摄的冲线时刻
 
按照比赛规则,任何情况下不得故意强行阻挡他人的超越滑行,严禁撞人、推人、拉人、挡人、踢人、绊人等有意阻碍他人滑跑的行为发生。
 
“虽然我的职责只是拍摄比赛画面,可是在涉及国家荣誉的关键时刻我不能无动于衷。”丁劼急忙带着相机找到中国轮滑国家队总教练贺鑫,反映了这一情况。
 
中国轮滑国家队立即向裁判组发起申诉。
 
凭着丁劼拍摄的这一“决定性的瞬间”以及赛事转播商视频等多个证据,最终裁判改判张弛获得冠军。
 
消息一出,在场的中国教练员、运动员与观众都沸腾了。
 
“这枚金牌不仅是这届世锦赛中国轮滑国家队获得的首枚金牌,也是我国男子选手在世界级速度轮滑比赛中获得的首枚金牌。”中国轮滑队总教练贺鑫激动地对丁劼说。
 
赛后,中国轮滑国家队向丁劼发来感谢信,这封信一直被丁劼保留在邮箱中。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我们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每一次按下快门都会是历史瞬间的定格,每一件新闻产品背后都是一份记忆的永存。我要继续用心发现可贵画面,用镜头记录下鲜活瞬间,用融媒体产品讲好南京的故事。”丁劼说。
 
*文中图片、视频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芮天舒   周成宽(实习生)
编辑丨祁   绩    
美编丨鲜曼青 
排版丨闫葛菲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