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洪志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回首走过艺术的道路,恰如雕塑的过程。‘艺术理想’是构图,是人生的规划;‘奋勇进取’是刻刀,一次次将多余的边边角角剔除,将自己雕刻得更完美;而‘文化自信’则是砂纸,把自己打磨得更有光泽,更有灵性。”
泥土,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经过雕塑家的创作,就被赋予了灵魂。
屹立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广场的张纯如塑像、落户于日本长崎港口公园的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夫妇塑像、陈列在全国各城市院校的童第周、田家炳、霍金、黄乃塑像……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都出自南京市油画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王洪志之手。
自2004年来到南京市油画雕塑院工作,王洪志用一双温厚的手,塑出一个个有温度的灵魂,并以自己的雕塑作品为纽带,连接起爱好和平、热爱艺术的人们,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对王洪志而言,自己的艺术人生也恰如雕塑的过程。
“艺术理想”是构图,让自己看清人生的规划;“奋勇进取”是刻刀,一次次将多余的边边角角剔除,将自己雕刻得更完美;而“文化自信”则是砂纸,把自己打磨得更有光泽,更有灵性。
△王洪志
半年构思,难忘创作历程
王洪志的家乡在云南丽江,“街坊邻居都知道王家有个小娃儿会画画,‘泥巴’玩得好,放学回家,都会有爷爷奶奶在等我给他们画像。”
王洪志从小喜欢画画和泥塑,身边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成了他最好的模特。从初中开始,他放学后常常背起画夹,走街串巷地给老人画像;有时兴致来了,就用黏土做泥塑。
这段经历不只锻炼了他的艺术技艺,也为他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为他奠定了艺术感知和艺术追求。
1983年,王洪志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的艺考。“那一年刚好考的是人物写生,别的考生还在抓耳挠腮,我很快就画好了,离交卷时间还有挺长一段时间,我感觉画得太快心里很不踏实,于是将画纸翻过来,在背面又画了一幅。”
王洪志的导师后来告诉他,阅卷老师给两幅画的评分都一样,都是高分。那一年云南省有三位考生考取西南师范大学,王洪志是其中之一。
1987年,王洪志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1994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之后在高校和出版社任职。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南京市油画雕塑院工作。

△王洪志在工作室
“我来南京市油画雕塑院工作后不久,就承接了国务院新闻办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授予的一项重大项目——为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塑像。”
1997年,张纯如用英文写出了轰动世界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被发现在旧金山自杀身亡,年仅36岁。
为纪念张纯如尊重历史、追求真理、仗义执言的精神,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在征得张纯如家人的同意之后,决定为她制作塑像。
“人物雕塑有着‘塑像铸魂’的说法,和外表的‘像不像’比起来,更重要的是透过人物动作、神情等表现精神风貌。” 王洪志开始琢磨,怎样通过女性的美丽端庄形象来体现张纯如维护正义、追求真理的一面。
他翻阅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的史料图片、张纯如家人提供的生活照片,还翻看了报刊、杂志的宣传报道,从中寻找设计灵感。
半年中,王洪志在多种设计方案和草图中,选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一幅画面制成泥塑样稿。泥稿中,张纯如一手拿书,一手捂着风衣的领口,长长的秀发在风中飘扬。
王洪志认为这样的设计创作中蕴含“疾风知劲草”的寓意。但在商讨时,张纯如的母亲向王洪志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张纯如在正规场合都穿套装,头发一般都扎着,这样显得比较庄重。她还建议,张纯如去世的前几天仍在通过演说揭露侵华日军暴行,能不能把雕像改为演讲时的情景?
“张妈妈的建议开拓了我的创作思路,让我重新确定了雕像的艺术定位。最后采取的方案是雕塑上半身写实,突出张纯如持书演讲,揭露历史真相的姿势,下半身写意,将南京古城墙的意象与雕塑材质的自然呈现相融合,寓意张纯如把南京的风雨沧桑告诉世界。”
王洪志认为,这样的处理有对比,能很好地突出历史之沉重,精神之崇高,和平之圣洁。
这一方案通过了众多专家的审鉴认定,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看了样稿后兴奋地“拍板”——这个好,就是她了。
2005年9月9日,张纯如塑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张纯如的家人从美国赶来参加张纯如铜像安放仪式。张纯如的母亲含着热泪握住了铜像的手,喃喃自语:“太像了,这就是我的女儿,她活了。”

△张纯如塑像
“张纯如塑像是我在雕塑领域的‘处女作’,能获得专家与家属认可让我倍感欣慰。”王洪志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段创作历程。
塑像铸魂,激励莘莘学子
张纯如塑像的落成,让越来越多人知道了王洪志的名字,一个个重要项目也交到了他的手中。
2007年,王洪志设计制作的张纯如胸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安家”;2011年,他受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雕塑项目“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夫妇”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落户日本长崎港口公园。
不少学校也找到了王洪志,希望他能为优秀校友设计创作雕塑。
“2012年10月,宁波效实中学百年校庆,我为备受效实师生敬重的蔡曾祜老师和童第周院士各制作了一尊雕像。落成当天,很多蔡曾祜先生的学生都到场参加仪式。”
学校工作人员向王洪志提起,蔡先生教的学生中有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研究员,名叫屠呦呦,1948年到1950年在效实中学学习。
“我当时没想到,她在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也没想到,效实中学为激励学生上进,经屠呦呦先生同意,将为她塑像的项目交给了我。”
王洪志根据屠呦呦先生在实验室观察试管实验结果的照片创作了这尊塑像。
“塑像时我采用朴实细腻的写实塑像方法,通过屠呦呦先生专注的眼神、微微晃动的试管、坚定的姿态,反映中国科学家笃志凝神的科研精神。”2016年6月6日,王洪志制作完成后的屠呦呦先生塑像正式与效实中学师生见面。

△屠呦呦塑像
在王洪志印象中,让他念念不忘的校园人物雕塑还有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创作的两尊雕塑。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是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兼以残疾人高等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专门人才培养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校方希望王洪志能通过身残志坚的名人雕塑形象,激励学生投身到特殊教育事业中去。几经思考,他选定了创作的人物——身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物理学家霍金和有着“中国盲文之父”之称的黄乃。
王洪志说,这两尊雕塑格外注重人物“精神力量”的表达。
在普通人眼中,霍金的形象是坐在轮椅上,头一直歪着,全身都不能动,但眼神中充满着对宇宙的思考与好奇。王洪志在设计时着重表现霍金眼睛的炯炯有神,通过“心灵之窗”的塑造牢牢吸引观众的目光。
同时,王洪志将霍金雕塑的底部意象化为一个巨大的空洞,寓意霍金长期以来对物理现象“黑洞”的研究。

△王洪志在创作霍金塑像
在设计黄乃雕塑时,王洪志对盲人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了细致观察,他发现盲人都是一边用手摸索盲文,一边大声念出文字,于是设计出了头部微昂,嘴唇微张的“中国盲文之父”形象。

△黄乃塑像
在王洪志眼中,校园里矗立的一座座人物塑像就如一座座丰碑,激励着后学晚辈勇攀学业、事业新高峰。
创意策展,让传统与当代相遇
一件件雕塑作品让王洪志收获了鲜花和掌声,也让他越发冷静。
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美术馆的力量,展现南京文化艺术的发展新图景。
“我做起了策展人,为当下油画雕塑艺术家们出点力。”王洪志说。
2019年底和2020年底,王洪志两度策划“南京纬度”艺术作品展。

△“南京纬度”(第二回)艺术作品展·序篇
在他眼中,展览名称“南京纬度”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千年以来,南京历经了古今中外艺术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凝聚了温润却不乏探索精神的艺术气质,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在新时代精神引领下,他们正不断思考,‘另构’出不同于西方的新艺术生态。”

△“南京纬度”(第一回)王洪志展台
在两次策展的过程中,众多活跃在艺术创作前沿的新锐给王洪志留下深刻印象。
“顾小剑的《藏草》、杨斯明的《鸽子7号》、葛震的《微光》、朱智伟的《黄梅雨季》以及陆斌的一系列陶艺作品,都显现出南京艺术家对传统和现代的思考。我们期望通过艺术展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王洪志说。
△“南京纬度”(第二回)艺术作品展现场
王洪志说,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艺术,正从以往的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到分析、研究西方当代艺术,再到如今形成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有别于过去的独特调性。这背后既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又有经济社会的时尚潮流与新鲜活力的影响。
“徐悲鸿曾说,时代在变化,艺术应随时代发展。我们艺术家当关注所处的时代,走好‘让传统与当代相遇’的探索道路,讲好‘画时代’的当代叙事,让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审美追求和不同艺术维度的艺术作品,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风貌和水准。”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芮天舒
编辑排版丨祁 绩
摄影摄像丨周 韬
美编丨鲜曼青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