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邢志鹏:90后木雕艺人的执着与匠心

2022-09-23 10:47:11

 
邢志鹏
江苏紫金文化优青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非遗只有‘近人’才能‘迷人’,只有更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才能绽放更大的光彩。我希望,通过我的这把刻刀,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淳木雕的内在活力、挖掘外在潜力,让它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漫步在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的高淳老街,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
 
老街全长800多米,成片的明清建筑群傍水而立。
 
街上的三百多间店铺大多是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目光掠过每间房屋的门楣、斜撑、梁架、斗拱、横桁和楼窗,从错落其间的木雕中可以窥视到这个“古建筑艺术宝库”的精致与风雅。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走过老街的青石板,迈入邢志鹏的紫翎轩木雕工作室,便被陈列的木雕作品怔住了:勇闯天堑的渡江战士,迎风而立的雄鹰、欲下山的猛虎……
 
这些作品似乎都有脉搏和呼吸,带着栩栩如生的神情和容貌,仿佛一点声响便会被惊醒,轻轻一跃便能走到人们面前。
 
那不是枯木,而是鲜活的生命。
 
游客们一边低声指认、悄声叹服,一边找寻着创作者。直至在工作室的一角,发现一位穿着白T恤、戴着无框眼镜、手握刻刀的年轻人。
年轻人微微抬头,呼地吹出一口气,刀下的木屑随之四散于风中,经由他的手,那块木材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
 
△邢志鹏
 
木不离身,刀不离手
 
第一次走进这里的人,很难将眼前这个“90后”与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南京市高淳区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联系起来。总有不明就里的人询问邢志鹏,“小伙子,你师父呢?”
 
但当他们看到那双不太“年轻”的手,一切便有了答案。
 
因为常年握着刻刀,邢志鹏的手十分干燥,指纹像年轮一样刻在手指上,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上都有很厚的茧子。
 
木不离身,刀不离手,邢志鹏自己也记不清,从开始接触木雕后,他多少次通宵达旦,多少次和衣而睡,多少次被刀划伤了手也浑然不觉。
△邢志鹏
 
2009年,揣着500元路费,18岁的邢志鹏离开高淳,到河北的一家家具厂当学徒。正是这段经历,让这个年轻人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天睁开眼,邢志鹏想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如果能让我上手动刀雕刻作品就好了。”
 
但按照惯例,他每天早上四点就要起床,给烘干房加煤,让厂房供上热,然后在各种杂活中度过忙碌的一天。这个年轻人只能白天见缝插针地“偷师”,等晚上闲下来再在废弃的边角料上练习,揣摩刀法,磨炼基本功。
 
但很快,南方有了电脑木雕机的消息,传进了这个小厂房,也传进了这个年轻人的心里。“再搞传统的木雕还有什么意义,要学就要学电脑做不出来的‘高精尖’,那才有意思。”
 
邢志鹏从网上了解到,在南通有一种叫“丝翎檀雕”的精雕工艺,是用工笔画的丝毛技法,以刀代笔,把平面的景象三维地呈现在木材上,给人一种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的立体感。这是机器无法做到、只能手工雕琢的新技法。
 
想着自己有9年学习工笔画的基础,邢志鹏辞去了家具厂的工作,前往南通,投身到以丝翎檀雕技艺见长的木雕艺人、臻善红木丝翎檀雕工作室负责人陈卫华的门下。
 
在这间工作室里,邢志鹏年龄最小却最“出名”。他以极高的天赋,3个月就出了师,很多经过几代木雕艺人传承的技艺,都成了他改革创新的对象。
 
即使是磨刀,邢志鹏也要“不走寻常路”。他尝试将张小泉剪刀的磨刀手法应用到刻刀上——原本一把刀要磨上十分钟,刀刃还可能不平整,如今,只需要一两分钟。
 
对于这个一心想突破行业传统惯性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破壁”似乎成了他的惯性。
 
让高淳木雕有了3D效果
 
2014年,邢志鹏谢绝了师父的高薪挽留,踏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回乡创业,希望将家乡的高淳木雕传承下去。
 
车厢里摩肩接踵,只抢到一张站票的邢志鹏,始终抬着手臂,扶着行李架上装满木雕的行李箱,像托着一个千年历史的重鼎,小心谨慎。
 
盛行于明清的高淳木雕是第三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具有“吴风楚韵”的地域特征,被誉为高淳“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之首。根据《高淳县志》记载,明代的邢献之兄弟二人,能在一颗胡桃壳上刻出“十八罗汉”。

△木雕作品《家乡•水乡》
 
和高淳木雕厚重的历史沉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受众和继承者群体十分有限。“有一句话说,‘吾辈青年,但求无负今日,无负民望,无负国家。’如果我们不接过这个接力棒,恐怕再过一代人,这古老的非遗技艺,就要彻底消失。”邢志鹏叹息。
 
这也是众多非遗面临的普遍困境:它们流传久远,每件产品都独一无二;它们生于民间,也失于民间,由于缺乏改良创新等种种原因,难以打开大众市场,逐渐沉寂。
 
邢志鹏希望高淳木雕艺术被更多人看到。为此,他奔波各地调研非遗技术,希望做出被市场接受的非遗新文创,让东方美学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

△紫翎轩木雕工作室
 
邢志鹏每到一处,都会与当地的非遗技艺传人聊天,观摩技艺。一路下来,他沉淀出了不少心得。
 
在邢志鹏看来,“这是多方面的碰撞,如果不走出去,我可能一直只做木雕,接触到另一种传统手工艺之后,才会有更多新的灵感。”
 
邢志鹏一边研究,一边天马行空地做改进。他创新出一种结合了漆雕、刺绣、留青竹刻、工笔画、阴刻的“彩木影雕”技法,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多种技法的结合让他拥有了一双神奇的手。
 
在雕刻前,木材需要先上大漆。将大漆一层一层地擦到木材上,加深颜色。雕刻的时候,借鉴苏绣对光影的控制技巧,运用留青竹刻“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以木为纸,以刀为笔,通过控制刻刀的力度和角度,在木材上呈现出类似水墨画“墨分五色(干、湿、浓、淡、黑)”的效果,以此实现鸟兽须发和翎毛的蓬松质感,突破了传统木雕只能刻形的桎梏。
 
“就像有了裸眼3D的效果。”邢志鹏笑着说。
△“彩木影雕”作品《一览众山》
 
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中国非遗研培计划成果展上,邢志鹏的彩木影雕作品大放异彩。
 
精湛的技艺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走过千年的高淳木雕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走出了家乡的一方山水,让世界看见。
 
非遗只有“近人”才能“迷人”
 
邢志鹏童年的记忆中,老街的建筑上油亮的木雕,刻着繁复的图案纹饰,除了吉祥花卉图案外,还有传说故事、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的雕刻:姑娘推门而出,手中托着未绣完的虎头鞋,卖芙蓉糕的小贩亮起嗓子叫卖,孩童从各个角落冒出头来……
 
“睁开眼,都是艺术的天地。”他说。
 
那些木雕经由一代一代的传承,经过祖先们的打磨和时间的洗礼,拥有了一种岁月感。有时候邢志鹏抚摸着它,仿佛可以感受到先辈们经历过的生活。
 
“一颗种子发芽,长成大树,能提供的不只是一块木料,还是陪伴、是共同成长,是见证,是一片树荫,是甜美的果实,是爬上去的远眺,是树下的嬉戏……”
 
在那间小小的工作室,邢志鹏将器物内化于日常生活的平常气息中,打磨着心性,也在守候着岁月的意义。
 
“非遗只有‘近人’才能‘迷人’,只有更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才能绽放更大的光彩。”邢志鹏希望,“通过我的这把刻刀,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淳木雕的内在活力、挖掘外在潜力,让它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他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设立“竹木名家邢志鹏木雕工作室”,担任南京林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吸收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学习。闲暇时,邢志鹏还会到中小学的课堂上开公益木雕手工课,讲木雕,也讲背后的文化。
 
同时,邢志鹏也在思索如何在高淳木雕中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拥有“与时间做朋友”的力量。
 
基于彩木影雕、丝翎檀雕技艺在光线下的呈现特点,邢志鹏尝试将木雕与室内灯光艺术装饰品结合,让木雕从老街的屋檐房梁走进现代人的客厅、书房,他给这个项目起名为“金陵木光”。
△“金陵木光”项目效果图
 
他相信,只有将古老的非遗手艺注入新时代的活力和灵魂,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才能让古老技艺得到良好的传承,继续闪耀着光彩,被更多人看见。
 
他成了这座城市里“新匠人”中的一员,离开成熟的工业文明世界,回归到相信双手温度的世界里,低着头,做着前辈们做过的同样的事,但又带着新的气息、新的思考、新的向往。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先锋而多元、新锐且包容的青年涌现出来。他们代表着传承与铸新的力量,以青年之力,造中国之潮。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张甜甜
编辑排版丨祁   绩
视频剪辑丨祁   绩
美编丨鲜曼青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