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顾颖:艺术品拍卖,不止于一槌定音

2022-10-08 14:33:42


顾颖
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名家
 
“拍卖,看似一槌定音的买卖,背后却需要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它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挖掘拍品背后的人文内涵,解读拍品的传承过程。真伪判断和价值认识,对一件拍品来说同等重要,这既体现了服务,也体现了责任。”
艺术品拍卖现场,拍卖师老练地捕捉着举起的号码牌,频频挥槌、喊价。现场的气氛不断被调动起来。
一个号码牌还未落下,另一个便气势十足地举了起来,竞拍价格一次又一次被刷新。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拍卖师,猜测着拍品最终花落谁家。
而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顾颖,似乎是个“局外人”。
这位戴着无框眼镜、身形儒雅的学者,只对拍卖流程、拍卖师的操作、拍品图录等“无关”内容兴致十足。他想上一堂“真正有用的课”,一场拍卖会下来,笔记本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心得。
而这些“无关”的内容都被他整理进了课件,带到南京艺术学院和“顾颖工作室”的课堂上去。文件夹命名“简单粗暴”——持续更新的课件。他知道,拍卖是一槌定音的事情,需要做的却不是“一锤子买卖”。
△顾颖

挖掘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顾颖总说自己的每一步都是被“推”着向前走的,先是被老师,后是被时代。
从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专业明史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顾颖在老师杨休的建议下,去了媒体,在那个行业待了12年,担任过《金陵晚报》编辑出版部主任、《都市文化报》常务副总编辑。
2005年,顾颖被下海创业的杨休招入麾下,进入江苏长风文化产业集团,任常务副总裁兼南京长风堂博物馆馆长,参与创办和领导北京长风拍卖公司、长风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正是这段经历,将他与艺术品市场连接在了一起。
回忆起第一次参加拍卖会时的感受,“真是辛苦又刺激。”顾颖说。
当时,北京和香港作为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中心,成为长风举办拍卖会的理想目的地。按照流程,在公开征集拍品后,拍卖行需要对征集来的拍品进行研究,然后编辑制作图录。
2007年2月19日,大年初二,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假日的闲适气氛中,顾颖和杨休已经乘上了前往深圳的飞机,他们要去那里为拍品制作图录。
这是一项“堪比编词典”的艰巨工作。
“上千件作品,我们要认出每一件作品上的字和每一个印章,以及作品流传的经过、相关的人物,尽可能提供详实的资料。”
重达数斤的图录被顾颖搬了出来,两三本摞在一起,已经将坐在桌前的顾颖上半身遮去了大半。他随手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明朝书法家王宠的一幅楷书作品《乐志论》。在这份标记为第596号拍品档案上,详细地标注了作者、作品名称、创作时间、款识、印鉴、作者简介、作品赏析、鉴定专家、鉴定证书、拍品状况、尺寸面积、市场参考价等信息。
“一旦有修改,印刷车间会立即重新出样给我们,我们再修改,再出样,不断循环。”顾颖说,编制图录的那段时间,他们基本是日夜连轴转,累了就把工作台当床、把书当枕头。“最辛苦的时候,五天五夜我们就睡了5个小时,还是抽空‘眯’的。”
但每次谈起这段经历,他都带着满足的笑容。因为在拍卖现场,他看到了消费者对艺术市场中高质量作品的判断、认识以及追求的勇气和出价的兴奋,也让他认识到“学术引领市场”的重要性。
别人眼中的商品,在顾颖看来,是完成美育和艺术普及的媒介。越是了解、接触文物艺术品,越能理解它的复杂与有趣,也越想将这些传达给大众。
△顾颖在工作室作分享交流
“文物艺术品拍卖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行当,但却有巨大的‘溢出效应’,因为文物艺术品是先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精神引领,通过拍卖,能让顶级的产品出现在公众面前,走入民间,带动相关文化普及和教育。”顾颖说,文物艺术品拍卖及拍卖前举办的预展,使民众近距离接触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机会增多,在把玩中激发出对知识的渴求。“以学术引领拍卖,挖掘文物艺术品的价值,让大众对拍品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判断,将艺术品收藏的‘门槛’尽量降低,相信更多的人能更便利地走进来,关注艺术品,关注文化。”

产学研结合有了“试验田”
顾颖常常会问自己,是否还能为这个行业多做一些?
很快,他有了施展理念的发力点。
2009年,顾颖受邀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艺术品收藏与拍卖”课程。因为顾颖会牵头举办“南艺竞拍会”,他的这门课一度成了学校最抢手的选修课。为了保证竞拍的真实性,拍品是南艺师生的作品,并邀请十竹斋的专家进行把关。
在一次竞拍现场,顾颖与十竹斋艺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陈卫国相谈甚欢。在谈及南京的艺术环境时,他们想到“南京有没有可能变成下一个中国文化艺术品经营的高地?”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发布,一时间,拍卖企业在全国遍地开花。1992年4月~5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州相继进行了中国书画的艺术品拍卖。2004年,横纵四百年的文化老字号南京十竹斋成立拍卖公司,踏入艺术品拍卖市场。2020年3月,十竹斋率先完成艺术品拍卖的线上转型,建设运营十竹斋艺术品线上展拍平台,年成交约1600万元,一度被视为“全国标杆”。

△十竹斋艺术品拍卖现场
此时,兼任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市场实验中心主任的顾颖已经连续出版了5本《江苏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研究报告》和一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管理研究》专著。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他早已胸中有丘壑。
在《2019江苏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研究报告》中,他提到,2018年,南京占据了江苏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八成份额。而在2021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印发的《中国拍卖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行业理论研究和法治水平相对滞后,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须持续完善”被特别提出,“需要行业上下共同正视、努力解决”。
合作,成了大势所趋。用顾颖的话来说,这叫“天时地利人和”。
2021年,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扶持资助下,顾颖与十竹斋合作,成立“顾颖工作室”,推动艺术品交易产学研合作,同时也探索艺术品交易人才培养新型模式,希望培养出一批专业修养良好、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拍卖背后的“双向奔赴”
生活中的顾颖随和儒雅,讲话慢条斯理,但他一进入课堂,表情立马坚毅与笃定,总有一种让人“不自觉就绷紧了弦的感觉”。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艺术品交易是一个轻资产的行业,靠的就是从业者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服务。”本着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培养出专业人才的自我要求做事,大到建立制度、行业规则,小到搜集一件拍品的背景资料,甚至制作一个展品的展签,顾颖的标准都很严格。
比如,横幅的拍品因为场地限制被竖着悬挂、拍品预展宣传时名称不准确、展签上有错别字……常年深入各地各大拍卖场,看到的不足都会被顾颖当成“专业性的反面典型”拿到课堂上。现任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王波是工作室的成员之一。在十竹斋工作期间,他组织参与春秋大拍近十场,累计上拍五千余件,成交额累计近亿元。但在顾颖的课堂上,这个年轻人也会感觉紧张。“不敢犯错,总担心自己一不小心成了课件的一部分。”王波幽默地说。
看似一槌定音的拍卖,需要长年的准备和大量的积累。
“讲书画,心里至少要有上千个画家,才敢站在那里;瓷器,从唐代开始少说也有差不多1500年的历史了,玉器也有8000年的历史了,你算一算,得装多少知识?”
顾颖带着工作室的成员编写《收藏指津》,让他们了解艺术品市场上拍品的基本情况、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等,不断回溯,不断细化,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的积累。
除了亲自上阵,他还从北京请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裁胡妍妍讲书画鉴定,请画家、鉴定家萧平讲“新金陵画派”等,诸多学界、收藏界的专家学者成了工作室的“兼职教师”。
△顾颖在给工作室成员上课
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盛一直努力从顾颖身上汲取力量、辨析方向,“有时候跟老师聊几句,心里就有底了。”
工作室成立之初,恰逢国内外数字转型风口,十竹斋创新线上业务布局,在已有的“十竹斋拍卖”小程序的基础上,携手艺术品线上直播平台微拍堂开设“十竹斋拍卖”和“十竹斋书画拍卖”直播间,形成“限时拍”“直播拍”“同步拍”多频道布局。
这种形式让文物艺术品更贴近人,尤其是年轻人。这个过程中,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萌发现,年轻人最喜欢的是“故事”,想要更好地传递文化,本质上,就是要讲好一个文物故事,而在工作室课堂上的积淀,让他们更加得心应手。
顾颖有时候会不打招呼就进入直播间,对主播进行一些专业的提问,观察主播的解答,或者拍下一件拍品,考察流程操作上是否规范。

△“十竹斋拍卖”直播间
当然,工作室里的年轻人也在带给他新的惊喜。在顾颖眼中,如今的十竹斋完全没有400年的沧桑感,反而“像个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小伙子”。
不久前,董盛跟他商量将直播间搬上抖音,做“文物艺术品的直播带货”,双方一起研究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和经营牌照许可的申请手续,还饶有兴趣地探讨了数字艺术藏品的未来,希望将市场做得更大。
在顾颖看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我从十竹斋那里获得了大量来自拍卖现场的最新资讯,这也给南艺的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让我们的学生能及时了解到市场的最新变化。”他还想将工作室的成员请到南艺的课堂上去,告诉那些即将走进这个行业的人,该如何去面对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并通过艺术品交易,让它们走进民间,走进人们心里。
就像他曾经做的一样。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张甜甜
编辑排版丨祁   绩
摄影摄像丨周   韬
美编丨鲜曼青
校对丨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