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王健:从“马路记者”到“专精特新”

2023-03-10 15:55:59

王健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专,就是要有专业精神;精,就是要有精品意识;特,就是要在同城、同行业的新闻报道中,选准自己的报道角度,选择更多独家、有特色的报道内容;新,就是要向新媒体进军、做一名全媒体记者。”
 
2023年第5期
 
王健留着精干的发型,戴着一副眼镜,一身运动休闲打扮。尽管是被采访者,一落座,他仍然下意识地拿起笔,将采访本放在膝头——这是在将近二十年记者生涯中形成的习惯。
 
“职业病,改不了了。”王健将笔记本重新合上,自嘲地笑笑。
 
几个月前,他刚刚度过了自己的第18个记者节。那一天,他依然是在采访和写稿中度过的。
 
他在记者节特别报道《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中写下:心中有信仰,脚下有泥土;眼里有真情,笔下有乾坤。
 
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王 健
 
不做“后卫”要做“前锋”
 
王健的办公室里有一只铁皮柜,参加各种活动的采访证与获得的新闻奖证书摞在一起。五颜六色的采访证攒了厚厚一沓,红通通的获奖证书也是厚厚一沓,一副“试比高”的架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肩上万斤担,笔有千斤重。为了写出好稿,他总想着要“揭开盖子,接近真相”,近些,近些,再近些;精细些,精细些,再精细些。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健考入南京日报社,成为负责城市管理条口的一名记者。当时,老百姓将分管城市管理的市长称为“马路市长”,而城市管理条口的记者则被称为“马路记者” 。
 
“干部要接地气,我们采访也要接地气,要去马路上跑,去一线跑,吹一脸灰、沾两脚泥。”王健解释,“好故事需要好细节,如果只是整天猫在办公室里,不真正沉下身子到一线采访,是很难抓到‘活鱼’抢到亮点的。”
 
2008年前后,随着南京市城市化进程加速,运输建筑垃圾的渣土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这些车辆在清理建筑垃圾的同时,也带来沿路抛撒、乱倒渣土、交通肇事等一系列问题。南京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问题一度备受关注。
 
渣土车究竟怎么了?“疯狂”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当一系列问题在脑海里出现,这位“马路记者”决定去马路上找答案。
 
他一边带着调查材料奔走交管、城管等部门,一边“潜入”司机群体,坐进渣土车一起跑郊区土场,与司机和运营者吃在一起聊在一起,让他们愿意开口讲难处、倒苦水。
 
他以“渣土车为何如此‘疯狂’”为主题,写下了《“开疯车,我们也怕得要死”》《渣土车老板:不多拉快跑难赚钱》《“手”太多,反而勒不住“野马”》《治理渣土车,规范市场是“关键”》等一批系列稿件。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2008年江苏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渣土车为何如此‘疯狂’”系列报道
 
但相比之下,更令王健感到振奋的是,他用这些报道撬动了整个社会的思考。此后南京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交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加强渣土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被市民称为“南京史上最严渣土新政”。
 
新闻人的“闯关升级”
 
2020年,王健调岗到经济新闻条口。经济报道有很强的专业性,想要写好,并不容易。
 
《晶报》总编室副主任黎勇曾有个标准,“既让内行愿意看,又让外行看得懂,并对他们有所启示,是经济报道的至上境界”。
 
因此,除了努力成为报道对象的“自己人”,王健还想让自己成为报道领域的“业内人”、“专精特新”的新闻人。
 
“‘专精特新’企业往往能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在实现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而‘专精特新’的新闻人亦是如此。”王健解释,“专,就是要有专业精神;精,就是要有精品意识;特,就是要在同城、同行业的新闻报道中,选准自己的报道角度,选择更多独家、有特色的报道内容;新,就是要向新媒体进军、做一名全媒体记者。”
王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8年以来,南京市先后多次发布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这些高成长性企业被行业、地方高度关注,也被各路资本青睐。
 
但在王健看来,企业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高投入能否持续、高风险能否管控等不确定性。
 
因此,他选择对那些“悄然消失”的企业进行深入挖掘,并请专家为高成长性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报道提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程“陪跑”机制,构建全程“控险”体系,在政策供给、科技支撑、人才激励等方面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报道在广大高成长性企业中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21年,为了让高成长性企业“奔跑”速度更快、发展质量更高,南京市制定出台《关于对独角兽、瞪羚和研发类功能型等企业激励的实施办法》。 
 
2022年,南京市政府组织第一次针对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政策兑现。经市相关部门综合测算,共对2021年独角兽、瞪羚企业给予激励资金7888.9万元,相关企业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包”。
 
每到这个时候,王健都会更深切地感受到记者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记者两个字,有千斤重
 
上大学的时候,王健常常在文学作品中读到对记者形象的描写。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就写到了女记者田晓霞果断下矿井、坚持去灾区挖掘新闻真相的情节。
 
“当时,我就觉得记者这份职业特别神圣,产生了深深地向往。”王健原本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兴趣所致,又修了新闻学专业。“我们用笔、镜头记录真实的世界,把真相告诉给世界,哪怕很微小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是价值所在。”
 
记者头顶“无冕之王”的称号,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但其实,新闻工作是一种讲责任、要能吃苦,也有很高风险的职业。
 
“关于新闻人与名利的关系,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著名新闻人梁衡曾有一个比喻:采访对象是太阳,记者是月亮,你本身不会发光。要发光吗?先要捧起一个太阳。”王健颇为认同,觉得既然选择了新闻这一行,就要只谈责任,不计名利。
 
“每一个名人、名事件、热搜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新闻群体,都有新闻的报道、宣传、推广,都有我们新闻人的汗水。我们能做到与社会同呼吸、与国家共情,这就够了。”王健说。
王健(左一)在工作中
 
凌烟阁上群英像,不问作画是何人。
 
在南京日报,王健是新闻奖的得奖专业户,他具有观察事物的敏锐直觉,捕捉细节的超常能力,力透纸背的写作才华,也肯吃苦。诸多优异的禀赋,让他成了很多年轻记者心中充满正能量的榜样。更多人好奇,王老师怎么可以始终这么高产,怎么可以这么又快又好地写好深度报道,“他好像永远精力充沛,不会感觉到疲倦和寂寞。”
 
回看这么多年跑过的现场,尽管王健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与同行们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但他仍然抱着日拱一卒、水滴石穿的心态赶往下一个现场。
 
“你的报道,能够让更多人加深对这个行业、这起事件的了解,在社会上溅起一些水花,推动一些政策的出台、一些企业的成长、一些问题的解决,我觉得就值了。”他的目光望向窗外——初春的南京,迎春花已经开放了,作为春天的使者,唤醒了冬眠的百花,也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一切都是生机勃勃。
 
记者|张甜甜  编辑|祁   绩  摄影摄像|周   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