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刷刷:童心未泯,笔下有爱

2023-03-10 16:11:40

刷刷(王彦)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我的作品一定是鲜亮、灵动、充满真善美的,每个小读者打开书,都能从中看到光,看到更大的世界。”
 
2023年第7期
 
外面下着大雨,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走进学校礼堂,每个人怀里都紧紧抱着一本书,生怕被雨水淋湿。
 
礼堂里,由儿童文学作家刷刷(本名:王彦)作品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向日葵中队》校园巡演即将开始。
 
孩子们像过节一样兴奋,没有位置的孩子和家长挤在过道和门口,等待着偶像的到来。
 
“刷刷姐姐”是孩子们眼中的“大明星”。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南京元素,创造了“米兰老师”“伊娜”“杜鹃”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传达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也影响了读她作品的年轻一代的老师和家长。
 
可在刷刷心里,自己只是一个“小作家”,一个永远对孩子的成长“行注目礼的作家”,一个为小读者写小说的作家。
 
人很软,笔很硬
 
朋友评价刷刷“人很软,笔很硬”。因为她处世温柔平和,但对待文学创作,总有种豁出去不顾一切的“生猛”。
 
在刷刷眼中,儿童文学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还关乎孩子人格的完善。
 
这些年,她写下了《向日葵中队》《幸福列车》《八十一棵许愿树》等七十多部作品。
刷刷的部分作品
 
每写一部作品,刷刷会花很长时间。
 
一本《向日葵中队》,她写了3年,《八十一棵许愿树》她写了5年。如今,她的新作品——以南京市聋人学校学生为创作原型的《唇上之舞》已经筹备了近七年时间。
 
“文学作品就是让读者从生活走进文学,再从文学走进生活。而生活需要依靠细节呈现。”无论是采风还是写作,她总是一遍一遍地抠细节。“有了现实根基,文学作品才有烟火气,才能让故事在读者心里生根。”
 
在作品里,描写下雨天农民赶羊回圈时,刷刷写道,“她用一个旧门板把羊圈一挡”。有读者感叹“这个细节太真了”之余,也好奇她是不是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然怎么可以观察得那么细致,就像在农村放过羊一样”。
 
刷刷认为,当作家把自己的阅历转化成作品情节的时候,读者能跟随文字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次。“读者在书中不仅感受到文学、感受到生活,还能收获更多的知识、了解一些他们平时没有接触过的世界,我觉得也是一种收获。”
 
此前,她去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采风,在当地待了3个月,几乎每天都在采访和准备采访中度过。途中,她写下了十几万字的笔记,拍摄的照片耗光了几张存储卡;她跟当地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仔细观察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如何跳象脚鼓舞、如何祭祖、如何唱傣戏……
 
正因为如此,刷刷书写的内容总是和生活保持密切的关联——充满人间烟火,温情脉脉又热气腾腾。
 
每个孩子都能看见光
 
刷刷常常说自己“嗜书如命”,这个习惯是她父亲“惯”出来的。
 
童年记忆中,晚饭后父女俩总要进书房一起看书,每每看到有意思的地方,父亲还会在空白处为内容配上插图。
 
闲暇时,父亲常带着她逛书店。一次,因为买到的书封面有褶皱,为了安慰闷闷不乐的女儿,父亲特意取出自己新衬衫包装里的纸板,重新进行装帧加固,连夜为书制作了一个“挺括”的新封面。
 
父亲让她的成长与书为伴,更开启了最初的文学梦,她常常感叹,成为儿童文学作家,多少有父亲在童年时的“纵容”。
 
“我的作品一定是鲜亮、灵动、充满真善美的。”刷刷始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一扇门,让每个小读者打开书,都能看到光,看到更大的世界。“在儿童文学里,教育与快乐应该是并存的,我既希望孩子能从作品中得到快乐,更希望孩子们有收获。”
刷刷与孩子们
 
一次,刷刷到一所边境线上的小学采风。
 
学校的校长告诉她,每天早晨都有一群缅甸孩子拿着特殊的通行证来中国上学,“上学出国,放学回国”。这些缅籍学生被称作“小小留学生”。
 
正值中午时分,学校门口的小卖部热闹非凡。孩子们潮水一般地涌进小卖部,叽叽喳喳地说着笑着,挑选心仪的商品后又潮水一般地退去。
 
这段故事成为刷刷记忆中众多闪光的片段之一,被她写进一本叫做《彩虹桥》的书里。
 
“我希望这些故事,能感动更多成长中的孩子,也激励孩子,让他们能感受到世界的真善美,坚定地走向更光明更有未来的那条路上。”
 
真心真情说孩子的故事
 
1923年,冰心远赴美国威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开始陆续发表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这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冰心以姐姐的姿态,富有情感地写道:“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
 
刷刷也是这样一个“小孩子”。
 
创作的时候,刷刷总能在很短时间内代入孩子的心境,让文字取得孩子共鸣、获得他们信任。
 
刷刷说自己是为儿童写作的,所以极度尊重且重视她的小读者——多年前,网络还不发达的那阵儿,每个月读者的来信都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寄到出版社,再经由图书编辑转到她手上,被她珍藏起来。后来,信越来越多,家里人劝她处理掉,但她一封都舍不得扔,这是她的“宝贝”。
 
孩子们的信,是手写的,刷刷的回信,也是手写的,有的时候还会别出心裁地配上插画。朋友眼中,刷刷是个特别惜时的人,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却分外的“奢侈”。
 
“孩子们能挤出玩的时间,提笔给我写一封信,然后翘首以盼等待回信,这里面分量多重啊,每次想起来都热泪盈眶。”写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她常常会拿出这些信翻一翻,“看完了,就在心里重新燃起一把火。”
 
信中,有人跟她分享作品的读后感,有人分享自己在学校中的经历,有人分享青春期的困惑,有人诉说家庭矛盾带来的苦闷。很多人将刷刷当成自己的“知心姐姐”,连许多不愿意跟父母、老师说的话,都愿意告诉这位远方素未谋面的“刷刷姐姐”。
孩子们在阅读刷刷的书
 
有一次,刷刷的同学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女儿是她的粉丝,听说母亲与刷刷相识,就希望能与“偶像”约个会,见上一面。可当刷刷到了现场,等待她的却是近乎一个班级的“粉丝团”。
 
原来听说有机会跟刷刷见面,同学们都激动不已,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两个人的私下约会,就这么阴差阳错变成了一场小型读者见面会。孩子们排成一个长队,三三两两的小脑袋挤在一起,每个人的小手上都拿着一本刷刷的作品。
 
那一刻,五颜六色的封面衬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让刷刷“受宠若惊,心仿佛被狠狠地揪了一把”。
 
“他们看着你的时候,眼睛会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让你感受到从事儿童文学写作所带来的幸福感,超越世间任何一份工作。”刷刷在心中暗暗发誓,自己一定不能辜负这份信任,一定要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小读者们
 
她想起小时候读过的那则“毛驴追胡萝卜”的故事。“读者的期待就像是挂在眼前的胡萝卜,而我就是那只永远不停追赶的小毛驴。”
 
“孩子们的生活就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其中值得写的故事太多了,但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刷刷的眼睛注视着墙上的挂钟,“如果每天能有36个小时就好了,我就可以再多写几本小说。”
 
记者|张甜甜  编辑|祁   绩  摄影摄像|周   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