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梁建恕:让传统节日绽放时代魅力

2023-06-09 10:33:18


 
梁建恕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我们希望大家在南京过传统节日的时候,既能感受到古老和悠久的韵味,又能与现代生活共舞,走在时尚潮流的前沿。”
——2023年第22期
 
在南京,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在焕发时代活力。
 
正月里,来“中华第一商圈”看“新年新春新街口”;
 
端午节,去浦口区响堂村感受“栀子花开,端午节来”;
 
中秋节,在熙南里街区的笪桥灯市,观赏科技与传统融合的“万家灯火夜金陵”。
 
……
 
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中国节日研究院主任梁建恕的心中,只有赋予传统节日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在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我们积极传承文化,丰富节日活动,挖掘文化内涵,阐释节日的现代意义,引领新的社会习俗。我们希望大家在南京过节的时候,既能感受到古老和悠久的韵味,又能与现代生活共舞,走在时尚潮流的前沿。”梁建恕说。

 
 
理论研究挖掘节日内涵
 
2017年1月25日,正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工作的梁建恕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等。
 
“我当时并未想到,自己之后的工作会与之息息相关。”梁建恕说。
 
2018年,南京成为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2019年5月,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设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工作室依托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中国节日研究院)开展具体工作,通过理论研究、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节日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等举措,不断探索南京节日工作模式。
 
梁建恕担任“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主任。在他眼中,要想让节日主题活动多姿多彩,首先需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只有做到了‘理论先行’,我们策划活动才有底气。”他说。
 
他邀请民俗专家季中扬教授担任“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首席专家。
 
“季中扬教授带领团队挖掘南京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做好南京节日理论研究工作,为节日传承提供强劲文化支撑。”梁建恕说,工作室成立4年来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包括刊发近20多篇理论文章、形成11篇南京传统节日文化系列田野调查报告,出版专著《传统节日当代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
 
这些理论研究普遍紧跟时代步伐。“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过年没什么‘年味’了。有学者就解释,传统节日扎根于农耕文化,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年味’消失是必然的。可我和季教授认为,‘年味’与城市化并不矛盾。”梁建恕说。
 
经过讨论,他与季中扬合著了《年味,给城市生活增光添彩》理论文章,在《南京日报》刊发。文章提出,要振兴传统节日,重新找回“年味”,得认识到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过年很重要的时候,才会普遍参与其中,才会营造出过年气氛,才会有“年味”。
 
“我们还认为,过年的‘年味’与采购年货的经验直接相关。这些年货有些是日常用品,更重要的是特定的节俗商品,如对联、灯笼、中国结、鞭炮等。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们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商家不仅要做节俗商品的提供者,更要做节俗商品的开发者。”梁建恕说。
 
理论研究出炉的背后是一次次调研走访。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时常有意外的发现。梁建恕回忆起2020年端午节前夕,他俩带领团队赴浦口区响堂村进行调研时的一幕。
 
团队在响堂水库边休息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引起了大伙的注意。他们放眼望去,村后的山林里,是一片栀子花海。响堂村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市场上90%的栀子花,都由这个老山脚下的小村落供应。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季中扬跟团队介绍,栀子花开,在江南地区是端午到来的典型标志。早在南宋时期,宫廷、民间都以栀子花为端午插花。绵延七百多年,逐步演化成如今端午节采摘、佩戴栀子花的习俗。
 
随后,一场以“如何用栀子花创新表达端午节”为主题的节日策划会在响堂村口展开。
 
“这一年开始,我们选择响堂村作为端午文化传承基地,‘栀子花开,端午节来’的主题标语开始亮相南京城大街小巷。响堂以此办起了‘栀子花大会’,推出设计师联名的栀子花花盒等热销商品,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梁建恕说,如今栀子花的元素凸显在响堂的各个地方,不但村民门口有栀子花,就连村里的咖啡店都以栀子花命名。


响堂“栀子花大会”
 
这次探索也让团队看到了“一个节日一朵花”带来的品牌效应。梁建恕介绍,近年来他们尝试培育了“春节、元宵——梅花、端午——栀子花、中秋——桂花、重阳——菊花”等节日传播符号,打造了浦口响堂、熙南里街区、江宁七仙大福村、金陵STYLE等十余个节日文化传承基地,并以此实践经历撰写了《节日传播符号在融合创新中的建构路径——南京“以花为媒”节日传播符号的实践》等多篇论文。
 
 
人才牵引,全民参与
 
梁建恕介绍,“我们的节日”工作室聚焦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挖、阐释节日现代意义,引领新的习俗,从源头开展传统节日的策划与传播。
 
依托高校民俗学专家指导,工作室在集团内部共培养节日理论人才、策划人才、传播人才、文创人才等累计22人,这些节日文化人才坚持创意优先,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策划、特色节日活动报道、新媒体产品制作等节日文化传播全流程工作。
 
“我们团队里的李有明、计青等成员,都是节日文化报道、策划、传播的一把好手。” 梁建恕说,这些节日文化人才2022年策划节日主题活动12场,生产制作《家宴》《老外在南京过节》等特色短视频30余件,结合古诗词、二十四节气时令花,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花海报;元宵节期间,推出创意H5,邀请市民“云赏灯”“云点灯”,全景式创新传播南京传统节日文化。
 
“但要让传统节日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我们的节日’,不能只是我们工作室的人才唱‘独角戏’,更要发动市民、学界、商家、高校等多方参与。”
 
在一次交流分享活动中,梁建恕希望工作室能联动各类行业协会、品牌企业共同参与南京节日文化推广工作,通过各种资源的精准激活,形成共建、共享的节日文化平台,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节日文化品牌,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广泛动员,打造全民参与的节日文化氛围。
 
“新年新春新街口”主题活动的成功落地让他看到了这种可能。
 
2022年春节开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联合南京市商务局、南京商业地产商会等单位,号召倡导新街口商圈所有商家,以万家团圆、九州同庆、国泰民安为重点,开展“新年新春新街口”主题活动,倡议得到了商家广泛响应。
 
那一年,新街口商圈各商家的春节主题活动不再“各自为战”,而是统一的标志,合力打造“新年新春新街口”的南京节日品牌。“这次是新街口商圈首次统一开展节日行动。”梁建恕说。


新年新春新街口”主题活动
 
在“新年新春新街口”的大主题下,各商家积极策划开展各具特色的节日活动,主题均紧扣“新”字:德基广场:万象更新到金陵图里过大年;中央商场:向Young新生;南京新百:虎年定胜贺岁新春……
 
“这些节日活动不仅吸引着南京本地市民,还吸引着马鞍山、滁州、扬州、镇江等南京都市圈游客。”梁建恕说,“南京新街口是‘中华第一商圈’,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汇集着千百年的文化记忆。如何让最重要的节日时间在最重要的空间中展现出新的文化精神,‘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进行了深入思考,围绕一个‘新’字,尽显传统文化的当代性。”
 
 
打造节日文化资源库
 
当前,信息技术的迭代为内容产品注入更多的活力。梁建恕和团队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云上平台,加速节日文化传播创新。
 
“我们依托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打造了‘我们的节日·南京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向南京各级政务机构和个人用户开放入驻端口,以互动、互助、互联方式打造南京节日文化聚合资源库。”
 
梁建恕介绍,平台注重可视化内容的呈现,打造了大量新媒体产品。“以我们2022年推出的系列短视频《二十四节气南京菜》为例,团队邀请多位南京大厨,制作介绍南京时令菜,让市民感受‘舌尖上的节气’。”
 
“今日立春,你吃春卷‘咬春’了没”“立夏软烧鲥鱼一口鲜,开启美好夏天”“立秋贴秋膘除秋燥,肉末茄子少不了”“小雪时分,品一份红糖糍粑的微甜”……在团队的精心策划下,《二十四节气南京菜》系列短视频不但展示了节日美食制作过程,更配上了打动人心的文案,吸引南京市民争相评论转发。

“南京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探索,让梁建恕和团队信心大增。
《二十四节气南京菜》系列短视频
 
2022年,清明节期间,“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联合南京市民政局等单位,在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搭建“云上清明”交互平台,开展系列“云端”追思活动;同年6月,以端午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节点,“我们的节日”工作室又在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搭建了“云上非遗”交互平台,利用视频直播、线上展陈、短视频等全新的云传播方式,集中展示南京市非遗代表性项目。
 
发力节日文化理论研究、组织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建设节日文化传承基地、打造数字化平台……梁建恕陪伴“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走过4年历程,自己也成长为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放眼未来,他壮志满怀。


梁建恕分享工作室运营经验
 
“今年我们将会致力于搭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文化交流平台,做一个城市节日联盟,方便城市间交流和学习。”梁建恕说,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芮天舒  编辑|祁绩  排版|王婧  
摄影摄像|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