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董盛:老字号,持续“潮”

2023-06-16 15:22:38


董盛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出路在于守正创新。只有这样,老字号才能持续‘潮’下去。”
 
——2023年第23期
 
 
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著名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定居南京的鸡笼山麓,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十竹斋”,在此制笺、印画、刻章、出版图籍。
 
400年时光流转,如今的南京十竹斋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印社并称为“中华艺术四大老字号”。
 
“传承百年艺术瑰宝,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厚载金陵文脉源流,赋能市民美好生活,这是我们的初心。”十竹斋艺术集团总经理董盛既做守业人,也做创业人。他跳出“舒适圈”,勇闯“革新区”,和团队一起走进直播间,踏入“元宇宙”,努力让十竹斋和文物艺术走进人心,走向下一个400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出路在于守正创新。只有这样,老字号才能持续‘潮’下去。”董盛说。

 
 

寻觅事业合伙人
 
胡正言定居南京后,潜心研究制墨、造纸、篆刻刊书,于天启二年(1622年)用木刻成《十竹斋印笺谱》,一时无出其右。
 
2016年,《十竹斋笺谱》重刊工程正式启动,先后聘请数十名境内外专家组成顾问团队组建专业的复刻工作团队,从画稿到刻工,力求每一道工序都充分体现传统韵味。经过一千余昼夜的反复打磨、比对、提升,终于完整再现《十竹斋笺谱》明代原貌。
 
董盛见证了这一切。整个过程中的细节和琐碎,修缮所需的毅力和耐心,让这位习惯了快节奏、高效率的年轻人也开始学着慢了下来,也让他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2017年初,在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市文投集团”)工作的董盛,来到南京文物公司(十竹斋)任职。


十竹斋
 
当时,南京市文投集团正筹备成立十竹斋艺术集团,董盛与组建人员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知名文化企业调研。期间,他与北京荣宝斋拍卖公司一位负责人相谈甚欢。“学术引领市场,创新是老字号永生的动力。”在交流中,双方的观点默契而投机。
 
由荣宝斋控股的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内地首批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的公司之一,同样肩负“为老祖宗留下的金字招牌增光添彩”的重任。
 
正是这次会面促成了“双向奔赴”。此后,这位负责人应邀成为十竹斋拍卖(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带领团队成为十竹斋的“事业合伙人”。
 
人才引进来,步子迈出去。
 
2019年,十竹斋拍卖(北京)有限公司成立。2020年10月,公司进京后的首届艺术品拍卖会正式举槌。多家媒体以《四百年老字号拍卖行进军北京》为标题进行了报道。而此次拍卖的十个专场,上拍拍品将近1400件,总成交价达4.95亿元。
 
也正是在2019年,十竹斋艺术集团(以下简称“十竹斋”)正式组建,将南京文物公司、南京十竹斋拍卖公司、十竹斋拍卖(北京)有限公司、南京十竹斋文化投资公司、南京十竹斋画院“五个指头捏成一个拳头”,构建了“一体两翼多元”的艺术品全产业链发展新版图。
 
随后的十竹斋艺术集团乘风而起,陆续进入厦门、沈阳、上海、杭州、重庆等城市,“十竹斋”这张“南京文化名片”,初步完成全国布局。
 
2021年,在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十竹斋又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顾颖合作,成立“顾颖工作室”,推动艺术品交易产学研合作,董盛成了工作室成员之一。他一直努力从顾颖教授身上汲取力量、辨析方向。“有时候,脑海里会冒出一些新想法,跟老师聊几句,心里就有底了。”
 
而顾颖教授也欣赏这个年轻人身上的闯劲儿。在顾颖眼中,如今的十竹斋完全没有400年的沧桑感,反而“像个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小伙子”。
 
 
让文物交易“触网”
 
 
“拍卖行不仅仅只是交易,‘首届十竹斋艺术季’就是要敢为天下先。”2021年3月,“首届十竹斋艺术季暨2021年十竹斋厦门首拍”新闻发布会上,董盛如是说。
 
而“敢为天下先”也是他给自己定的座右铭。
 
2020年,受疫情影响,十竹斋线下业务全面受阻,而网络购物、视频直播的高速发展势头让董盛有了新的想法。
 
董盛提出,十竹斋可否尝试将文物艺术品销售、拍卖等业务“搬”到线上。
 
一位十竹斋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当时有不少人质疑,艺术品不属于消费品,不享受三包政策,让文物交易“触网”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尝试。
 
“万一有人恶意退货怎么办?”“业绩受损怎么办?”……一个个尖锐的问题摆在董盛面前。“往前走有风险,也藏着风口的诱惑;不做,原地踏步,风险没那么强,但企业注定慢慢掉队。”董盛下定决心要试一试。
 
针对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行业特点,董盛和团队共同研究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和经营牌照许可的申请手续,在严选货品的同时,也对售后服务流程进行细化。此外,团队利用数据分析和客服跟踪,在避免恶意退货的同时又保障顾客的合理权益。
 
“十竹斋拍卖”小程序试运行半年后,后台数据表现可观,这让董盛和团队的信心更足了。此后,他们又携手艺术品线上直播平台微拍堂开设“十竹斋拍卖”和“十竹斋书画拍卖”直播间,形成“限时拍”“直播拍”“同步拍”多频道布局;之后,又走进大众平台抖音直播间,做“文物艺术品的直播带货”。


董盛(右)在直播间介绍拍品
 
如今,十竹斋官方瓷器、钱币、书画、文创等直播间每天直播时长超过12小时,各账号累计粉丝超20万,年成交近亿元。
 
在董盛眼中,“拍卖上云”是十竹斋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不仅让十竹斋闯出了科技文化融合驱动的增长曲线,更让其展示出一个百年老字号与时代同行的崭新形象。
 
 
做艺术品全产业链服务商
 
 
创新,从未在如流的岁月中停滞,尝到成功滋味的董盛依旧步履不停。
 
2022年,十竹斋在数字藏品领域首度试水,选择以胡正言主持刻印的,有着“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之称的《十竹斋笺谱》为原型,进行数字再创作,通过将笺谱与数字科技相融合,以视频动效为创意形式,对400年前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进行重新解读和串联演绎。
 
团队推出了“凤子、卿云、探梅、柳下、杏燕、义竹、邺架、达旦、环佩”9款数字藏品,总计发行4.5万份,开售当日两分钟即售罄,销售总额270万元,围观总人数达132万人次。
 
董盛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十竹斋还要到更广阔的市场上“摔打”。
 
“我们意识到,十竹斋团队已经有能力提供艺术内容数字化供给方面的服务。” 董盛介绍,团队在2022年为滨海博物馆打造了沉浸式元宇宙展厅。当观众走进展厅,可以享受“数智人”提供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导览服务;通过3D可视化展示文物、X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赋予文物以现代的文化形态,观众也可以体会到与艺术文物互动的乐趣。


滨海博物馆内部场景
 
同时,十竹斋艺术品数字版权金融平台也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工作,运用5G、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为艺术品确权、鉴定、估值、鉴证等提供数据支撑。十竹斋为国家版本馆、大运河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全国各大博物馆提供的文物艺术藏品征集、保管、鉴藏等服务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在董盛眼中,如今的十竹斋凭借着持续创新,已逐步从“单一文物艺术品零售商”转型升级为“艺术品全产业链服务商”,并进入步步为营、开疆拓土的发展阶段。
 
 
初心源自家学与热血
 
回顾走上文物艺术这条路的初心,董盛总会想起1995年的那个春天。
 
那天,电视上正在播放一则考古新闻。少年董盛注视着屏幕上那些“唤醒”一处汉墓的考古工作人员,看着他们掘开黑色的木炭和白色的膏泥,掀开覆在墓坑上宽大方正的楠木,下到探方里发掘,让一件件背负厚重历史的文物浮出尘土,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眼前的一切都令这个少年郎痴迷。他懵懂地觉得,每一件文物都是解开未知世界的密码,潜藏着无穷的魅力。
 
他想起了跟着几位叔父逛古玩市场经历。长辈们穿梭于琳琅满目的古玩艺术品之间,常常是拿起这一件又看看那一件,每件物品都能和摊主聊上很久,一个人名连着一个人名,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大人们聊得过瘾,董盛听得也过瘾。


董盛在仔细查验拍品
 
他发现,那些印在书本里的文字、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知识,都在现实中有了映像和载体。“历史文化并不是冷冰冰的,它背后有那么多鲜活的人物和鲜活的故事。”
 
或许正是这些发现,让董盛一步步地走向了文物艺术这条道路。
 
如今,董盛已经与十竹斋一起走过了四个春秋。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十竹斋”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路径研究》《公立美术场馆公司化托管运营研究》等学术论文;在顾颖老师的指导下,他与名家工作室的同事方萌、王波结合自身的业务实际和相关数据,一同编著了《江苏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研究报告》并出版。
 
“对文物艺术品的兴趣,根源于家学,也根源于热血。”董盛常常这样说。所谓热血、所谓传承,在董盛看来是有取舍的——取的是极致的品质,舍的是眼前的利益,靠的是有让历史与时间检验的定力。
 
记者|张甜甜  编辑|芮天舒  排版|王   婧
摄影|王   婷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