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岳李:架一座“声入人心”的桥

2023-07-28 10:53:49

 
岳李
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教师是我一辈子的职业,我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才。舞台上不能只有我一个人在歌唱,而是要百个、千个、万个,甚至是千万个人在歌唱。大家用不同的歌喉,唱出华夏文明‘好声音’,演绎文化自信‘谐奏曲’。”
——2023年第27期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南京晓庄学院的演奏厅里,一场名为“音乐剧场课程教学汇报”的中国艺术歌曲专场演唱会正在进行。
 
几位年轻人手持乐器走向舞台中央,随着背景音乐声响起,他们为观众献上一曲中西合璧的《青玉案·元夕》。笛子、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发出的美妙音色,与非洲鼓、萨克斯、钢琴、低音提琴等外国乐器激荡出的音符互相碰撞,让观众瞬间沸腾了。大家自发点亮手机的电筒,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晃动。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教授岳李站在台下,当她回过头去,看到的是一整片的星空海洋。而作为这场“跨文化、跨艺术、跨媒材”演出的主要策划者,她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声乐教学创新之路的星空海洋。

 
 

让更多人在舞台上歌唱
 
2005年,岳李参加首届长三角青年歌手大奖赛。在比赛现场,主持人问她,你的理想是什么?她几乎是脱口而出地回答:“做一名高校教师。”
 
了解岳李成长经历的人都知道,她的成功,除了天赋与勤奋,更离不开恩师的谆谆教诲。
 
无论是在家乡给予她音乐启蒙的陈国符教授,引导她走上音乐之路的刘大巍教授,在就读研究生期间担任其导师的南京师范大学声乐系主任邓小英教授,在台湾艺术大学读博期间遇到的陈慧珊教授,都给予了岳李专业上、生活上,甚至是人生道路上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恩师们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精神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岳李,成为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提起2006年攻读硕士期间第一次准备独唱会的场景,岳李历历在目。当时她患上了重感冒,持续发热咳嗽。眼见着音乐会临近,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十分焦虑。得知此事后,邓小英教授为岳李送去药物,还专门带她去吃牛排补充营养。席间,邓小英教授讲了很多著名演唱家克服压力表演的趣闻轶事,打趣地说道:“吃了牛排,也要像牛犊一样充满干劲。”心结解了,压力轻了,岳李很快恢复了健康,演出大获成功。
 
专业上的不断精进,心智上的不断锤炼,开启了硕士期间的“高光时刻”,岳李先后荣获“全国推新人大赛美声组十佳歌手”“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李在舞台上表演
 
后来,岳李接过恩师们的衣钵,成了一名老师,在南京晓庄学院从事声乐教育。
 
站在燕子矶校区陶行知先生巨大雕像前,她一遍遍回味“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理念被这个年轻人当成她走上三尺讲台的初心。
 
“如同行知先生一样,我的老师们无私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这种传承,伴随着深厚的爱。”岳李说。
 
从事教育工作后,角色的转换让她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从老一辈歌唱家那里得到的经验和爱传递给下一代。她说:“教师是我一辈子的职业,我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才。舞台上不能只有我一个人在歌唱,而是要百个、千个、万个,甚至是千万个人在歌唱。大家用不同的歌喉,唱出华夏文明‘好声音’,演绎文化自信‘谐奏曲’。”
 
 
让声乐课变得有声有色
 
“开心的时候我唱歌,不开心的时候我也唱歌,心里的纠结、工作上的困窘都随着歌声飘散了。”岳李这样述说自己对歌唱的热爱。
 
正是这份热爱,联结了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981年,岳李出生于江苏淮安的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音乐“发烧友”,常常从书店买回乐谱,整个晚上一家人聚在客厅里合唱。童年记忆中 ,最让她开心的事情,就是去附近的学校找当老师的姨妈玩。每到寒暑假,校园的“兴趣班”里总是笛声悠悠、琴声朗朗,岳李听得过瘾。
 
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后,她更是如鱼得水,每天重复着从宿舍到琴房“两点一线”的生活。一有空,她就坐高铁去北京、上海,观摩专业赛事演出或者听大师讲课,然后埋头一字不落地记笔记。
 
“专业追求要有工匠精神。”岳李信奉“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只有在时间上进行“量”的积累,才能在技术上有“质”的体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背后都要付出大量的汗水。”
 
岳李孜孜以求、潜心问道,将积累的教科研与舞台经验结合,先后荣获全国第三届声乐大赛美声组金奖,全国第四届、第八届“孔雀杯”声乐教学论文二等奖,指导的学生先后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随着艺术修养的步步提升和人生阅历的日渐丰满,今天的岳李,对这份热爱有着更深的思考——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要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全新的课堂。


南京晓庄学院
 
她想让学生们知道,声乐课“并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每个人都能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
 
岳李尝试将OBE教育理念引入课堂,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先进教育理念。
 
在上莫扎特歌剧课前,她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印象中的莫扎特——可以用素描、用文字,或者是一段演唱、一段音乐演奏。
 
学生们因此兴奋起来,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试图让课本上那个音乐家形象变得立体可感。有学生画出了一位“个子不高,鼻子很大”的青年,有学生分享了莫扎特一段人生经历,还有人现场弹奏了一曲莫扎特的钢琴曲。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对于莫扎特作品的理解。之后,岳李让学生们排演歌剧中的片段,探讨背后的场景,编写故事情节,以此来体会人物群像之间的关系、剧情的串联、舞台上人物的走位、表演与音乐的配合。她让学生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在表演中沉浸式感受莫扎特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人物形象——让大家看到原来声乐还可以这么学,还有这么多面向和可能。
 
“有趣太重要了,它会让声乐课变得有声有色。”岳李并不希望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乐理概念,更希望学生们可以通过戏剧、舞蹈、绘画、电影等方式参与其中,理解音乐。
 
 “跟演小品、说相声的抖包袱似的,我们上课也要有包袱。”岳李说,她把声乐课当做一门极为重要的演出功课,细心地为学生们设置精妙的起承转合。
 
一位学生这样描述她在上岳李教的公共通识课中经历的转变。大二那年,第一次去上课时,大家都往后坐;但第二次上课时,很多人就提前十分钟去占座,甚至学历史、文学、体育专业的学生都有;再之后,她和同学要提前更早去抢第一排。
 
 
让教学从琴房走向剧场
 
岳李留着一头中长直发,穿着长款连衣裙,圆圆的脸上带着温柔的笑,交谈时目光中总带着鼓励。学生们喜欢这个“萌萌的”“温柔的”岳老师,总把她当“知心姐姐”。
 
但在课程改革上,岳李却是大胆犀利的。从教17年来,她将自己对音乐教育的思考倾注入各种课题和论文研究中。她出版1本专著,发表30篇论文,其中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7篇,北核3篇,英文期刊4篇,在中国知网系列研究累计他引近100次。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6项,参与教育部“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2021年被人民音乐出版社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艺术歌曲研究创新成果”最具影响力的核心作者。


李独唱音乐会现场
 
岳李先后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双优模范”教师。她提出“音乐课程剧场化”的概念,让声乐教学从琴房走向剧场,实现声乐作品剧场化。中国艺术歌曲专场演唱会成了她和学生们的试验场。
 
在筹备阶段,岳李带着学生们将申报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艺术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持守与拓新》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梳理,并将理论诉诸课程改革,依托声光电、中外乐器、舞蹈、朗诵等多元因素,对百年间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创新性诠释。
 
音乐会上,从《关雎》《青玉案·元夕》《声声慢》《幽兰操》到《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她》《小河淌水》《槐花几时开》,古诗词与新体诗被以“剧”的形式重新演绎。参加演出的学生们发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可以穿着西式晚礼服唱着中国传统诗词改编的歌曲,可以用各种中西乐器混搭演绎改编的中国民歌,可以边演边唱边舞,身心自由放飞。
 
《青玉案·元夕》改编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原为女生独唱作品。作品在编排的时候,被岳李改编成男女对唱,让人物以“歌”咏“诗”,娓娓道来。除了伴奏乐器的中西合璧,作品还杂糅了传统民歌和美声唱法,台上台下的界限也被打破了,舞蹈演员穿行于歌者和观众之间,演绎出若即若离的感觉,真正实现了“演”与“唱”的融合。
 
“太美,太先锋,也太燃了。”当天晚上,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本场演唱会上最先锋的“跨越”当属这首宋词作品了。
 
即使表演结束,灯光和音乐消失了,演出所引起的沸腾却一直没有消失。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加入到这场“演出”中,他们拿出自己的乐器,进行二次创作,并录制下小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让演出成了一场“不落幕的演唱会”。
 
岳李认为,这种创新的尝试充分印证了“艺无止境”。
 
“我相信,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当这些学生走出校园,一定会有某些不一样。他们会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播撒音乐的种子。” 岳李说。
 
让她倍感欣慰的是,学生中有人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有人进入英国卡迪夫大学继续深造,也有人选择创业,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人物。
 
今年南京晓庄学院毕业典礼举行的那天,阳光正暖,岳李的微信群的消息一直响个不停,学生们不停地刷屏:感谢岳老师,感谢晓庄。
 
岳李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一连看了几个小时,脸上写着满满的幸福。
 
记者|张甜甜  编辑|芮天舒  排版|祁   绩
摄像|王   婷  摄影|任瑶琳  剪辑|胡欣玥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