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伟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岗位就是责任、成长贵在坚持。新闻是我热爱的事业,给了我源源不断前进的力量。”
——2023年第31期
深夜12点,审核好官微稿件,对接好夜班编辑,准备好次日工作,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时政新闻部副主任邹伟像往常一样,将电脑设置成待机状态,也将自己设置成“待机”状态。
做时政记者多年来,因承担重要任务、肩负重要责任,邹伟很少在晚上12点前入睡,随时待命是他的常态。
对于他来说,时政新闻中的“时”字,既是时效的“时”,也是时刻在新闻现场的“时”。
写有高度有温度的时政新闻
在很多人眼里,时政新闻可能是单调枯燥的,也不太容易写出可读性强传播范围广的好新闻。对此,邹伟一直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要努力做到“天安门上看问题、田间地头找答案”。
“要站在全国高度看问题,善于把地方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思考;要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更多有高度、有温度的时政新闻精品。”邹伟说,“登高才能望远,眼界决定高度;贴近才能共情,感知决定温度。”
2022年5月18日,在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他们“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引起各界热烈反响。
作为南京主流媒体,如何在此重大特殊背景下另辟蹊径、深挖研究,写出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新闻精品?邹伟反复思考并留心寻找好的切入点。
在南京市委召开的一次科技创新专题研究会上,邹伟从会议材料中发现一句话——上半年南京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完成全年目标的90%以上。“今年具体有多少留学青年回到了南京?新时代10年相关数据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连串问号在邹伟脑中不断涌现,他当即判断这是一个重要新闻线索、重要新闻选题。
会后,邹伟分别深入采访了多位有关部门人士、留学归国青年、专家等,写下密密麻麻的笔记,通过不断打磨最终形成新闻消息《“万凤还巢”盛景在宁加速呈现》。
该作品以小切口聚焦大主题,在千字的篇幅内,通过南京3名留学归国青年的真实故事、2名相关部门人士和专家的深入分析、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对比,充分彰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学归国青年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赤子报国情怀,南京高质量发展创造的广阔舞台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以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新时代10年中国的伟大变革。
作品在《南京日报》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腾讯、搜狐、网易、今日头条等数十家媒体转载或跟踪转发评论,并荣获“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
邹伟在市委党校采访
作为一名党媒新闻工作者,邹伟常常有机会身处时政要闻现场,见证、记录、参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这让他既深感荣幸也深感责重如山。“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及时权威传播好南京声音,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作出应有的贡献。”邹伟说。
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把时针拨回到20年前。大学毕业刚进南京日报工作时,邹伟选择的第一个部门是社会新闻部。
冒险暗访黑车、黑中介、贩猫窝点,深夜赶往郊区山林大火扑救现场,多方调查依法为消费者维权,走进泥泞的田间地头与菜农聊生计,骑着自行车穿梭大街小巷找线索……这些事,邹伟都做过,也曾无数次受到威胁和恐吓。
“出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我希望能铁肩担道义,为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作出一点点贡献。”回顾从业历程,邹伟特别感谢这些难忘的砺炼,让他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万象、人间百态,也为后来跑好民生新闻、经济新闻、时政新闻奠定了坚实基础。
邹伟现场采访写稿
2003年,邹伟得到一条新闻线索,在夫子庙附近有家公司,以高薪为诱饵招聘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再“洗脑”让他们冒充大学生或超市员工,混进小区欺骗居民推销劣质日用化妆品,既干扰居民日常生活、危害小区安全,也对应聘的年轻人造成不良影响。经汇报斟酌、慎重研判后,邹伟决定“卧底”这家推销公司,揭开其中不为人知的内幕。
之后一周左右,邹伟以外地来宁应聘者的身份,成功打入该公司内部,参加公司集体“培训”,与公司成员同吃同住,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和证据。
“卧底”结束后,邹伟一气呵成写了4篇“‘卧底’推销公司探内幕”系列报道,分别为《为揭秘,记者登门“找工作”》《狠敲门,“温柔杀手”像熟人》《获信任,记者参加“培训班”》《名声臭,上门常吃“闭门羹”》,连续在《南京日报》上发表,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并推动相关部门对涉事公司进行调查处理。该系列报道荣获“全国城市报纸舆论监督好新闻二等奖”。
2006年,当时房地产市场红火,房子根本不愁卖,不少开发商忽视房屋质量,导致房屋质量投诉频发,民间验房悄然兴起、野蛮生长。
顺应群众期盼,邹伟一方面开通热线帮助购房者维权,另一方面在报社支持下组织成立全国首个公益性“专家验房团”,免费帮购房者验房,并开设“聚焦验房”系列报道栏目进行追踪采访报道,推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
该系列报道一直持续半年多时间,不仅深受群众肯定,还引起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中央相关部门负责人高度关注。原建设部人事教育司最后批准,由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南京青年人才职业培训中心,联合开展房屋检验从业人员培训南京试点工作,对规范验房市场,保护购房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该系列报道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这种勇于直面问题、积极推动改变的劲头,邹伟一直延续到现在。
2022年6月,江苏广电总台《政风热线·市长上线》有一场全媒体直播,就助企纾困等热点话题现场倾听民声、回应诉求。节目中,有商户反映,承租国有房屋但没享受到租金减免,得到当场解决。
邹伟捕捉到这一线索后敏锐意识到,这一个案圆满解决的背后,可能还存在很多类似问题。助企纾困政策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举国关注。如果助企纾困政策不能真正落地落实,不仅令部分企业不能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导致他们“回暖”乏力,而且会影响居民就业、收入、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等。
邹伟立即进行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发现国内不少地方确实存在和预判一致的情况,于是在《南京日报》上发表了新闻评论《谨防助企纾困政策“挂空挡”》,及时披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问题背后的根源,鲜明指出可能产生的危害,并针对性提出意见建议。
该评论针砭时弊,上连党心、下连民心,为推动国家政策落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等起到良好舆论引导作用。
评论刊发后,多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研究和督查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细落实落到位;国务院再派督查组到多个省份督查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动员部署会议也强调,要充分发挥督查抓落实促发展“利器”作用的要求,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落实落地。该评论荣获“江苏省好新闻二等奖”。
唯有热爱可抵辛苦
今年,是邹伟从事新闻工作的第20年。
这20年里,他24次摘得全国、省、市好新闻奖,在国家级和省级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南京市机关作风建设先进个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立功个人”。在最近5年集团年度考核中,邹伟有4年获评优秀,其中2年为先进个人。
这20年里,他笔下的城市日新月异,不同的人和故事接连出现,但他一直坚守在新闻一线,成为新闻路上“跑长跑的人”。
许多朋友曾问过他,为什么愿意一直做记者?这个问题或许要从源头寻找答案。
小时候,邹伟在偏远的农村长大,消息闭塞,小学办公室里以及老家墙上贴的一些老报纸,他看得津津有味。
1999年,考进南京农业大学后,邹伟本身的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闲暇时光,他最喜欢泡在图书馆里读报纸,在油墨香气中获取信息、认知世界。
邹伟在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大学期间,喜欢写东西的邹伟加入了学校的通讯社,并报名参加了新闻学自考,开始酝酿自己的新闻梦想。
大四下学期开学前,邹伟如愿考进南京日报社,以实习记者身份正式踏上新闻之路。那时,下班回校园后,在阅报栏上,他就经常能看到自己采写的新闻报道。
一路走来,邹伟接受过无数次急难险重任务,但他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总能打赢硬仗。
工作忙碌时,他经常“5+2”“白+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等特殊阶段,他更是每天24小时待命,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下班。
“辛苦本身不值得歌颂。唯热爱可抵辛苦,唯坚持可获成长!”邹伟说,各行各业都有各自不同的辛苦,他发自内心希望每个人都能轻松幸福地工作生活。至于他自己,虽然有时也会感到疲惫,但岗位就是责任、成长贵在坚持。更何况,新闻是他热爱的事业,也给了他源源不断前进的力量。
记者|张甜甜 编辑|芮天舒 排版|王 婧
摄影|崔 晓 摄像|任瑶琳 剪辑|胡欣玥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