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杨晓慧:跟我去博物馆“奇妙游”

2023-09-08 11:01:25


杨晓慧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博物馆犹如历史的沙盘,透过文物可以探寻城市文明发展的厚重底蕴。”
——2023年第33期
 
如果说历史遗迹像一个个上了锁的“时光宝盒”,珍藏着华夏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那么博物馆人就像是宝盒的解码人,让文物说话,帮助人们找回“沉没”的历史,串起文明的记忆。
 
“博物馆犹如历史的沙盘,透过文物可以探寻城市文明发展的厚重底蕴。”入行近二十年,杨晓慧在博物馆创新探索的道路上,一路见证着博物馆的“升温”,也一路传递着历史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一片冰心在“馆”中
 
除了日夜忙碌的办公室,杨晓慧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博物馆的展厅。如今已是南京市博物总馆综合业务部宣教办(媒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的她,心始终在“一线”上、在展品旁,时刻不忘钻研业务知识。
 
“对我来说,这是寻找初心的过程。”尽管语音导览、扫码讲解正成为博物馆的标配,但杨晓慧知道,“只有先了解博物馆中的文物、讲好它们的故事,才能把博物馆展览、活动、宣传、文物研究这些相关工作做好,这是每一个博物馆人的‘基本功’。”
 
200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杨晓慧选择到博物馆工作,成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以下简称“梅园新村纪念馆”)最年轻的讲解员之一。
 
在博物馆工作,讲解员是离观众最近的岗位,也最见功夫。
 
“讲解的时候内容、情境、语态、姿势都要留意。”杨晓慧给自己定下标准,要常讲常新,也要入耳入心。“


杨晓慧参加讲解比赛
 
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做讲解员的6年里,一本厚厚的解说词,她背得滚瓜烂熟。“几万字,背到一字不差。”为了加速成长,杨晓慧常常利用空闲时间给自己“加餐”——每天下班后坚持读书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掌握现场一手资料,她经常到各地走访博物馆和遗迹,参加学术研讨会议。
 
“在博物馆做讲解员,不仅能教别人知识,也能让自己不断学习。”杨晓慧说。
 
对于游客,博物馆是他们了解南京的窗口,而讲解员则是帮他们认识窗外风景的人;对杨晓慧来说,这里能学到外面学不到的知识,感悟中国历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观众豁然开朗的表情总能让她体会到满满的收获感,激励着她不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让历史的灯火照耀当下
 
2008年,南京举办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图片展,杨晓慧是展览的8名讲解员之一。10年之后,她成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南京发展图片展讲解接待组的一员,负责讲解员的培训工作。
 
展览现场展示着南京长江大桥(某段)的模型,是展品中的“网红”。对这座“争气桥”,杨晓慧的讲述令人动容: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当年“卡脖子”困境下,大桥建设者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新路子,也构筑了新中国的建筑地标和精神地标。
 
“我们通过讲一座桥的历史,让观众感悟和了解中国从世界桥梁大国到世界桥梁强国的巨大飞跃。”
 
这也是杨晓慧做博物馆工作一直秉持的理念。
 
她希望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里,每个人都能增长“何以文明”的见识,触发“何以中国”“旧邦新命”的深思,思接千载、鉴往知来,让更多人涵养深厚的文化情怀,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底气。
 
但曾几何时,博物馆和民众之间似乎总存在着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墙”——民众“无暇”进馆,馆藏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看它馆舍有多宏大、藏品有多丰富,而是要看这座博物馆是不是有情怀、有温度,人们是不是能把这座博物馆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博物馆。”杨晓慧说,“以前是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做文化大餐,如今,我们是把‘文化厨房’和‘原材料’提供给公众,由公众共同参与‘文化大餐’的制作。”
 
为此,杨晓慧没少下功夫。
 
她打造“爱莲说——纪念周恩来专题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体会伟人的伟大精神品格;
 
她策划“云锦探源——我和蚕宝宝有个约会”母亲节活动,邀请孩子们认养蚕宝宝,分享自己从中学到的知识,并向孩子家长赠送博物馆的文创丝巾,让参与者在体验中了解织造历史文化;
 
她参加抖音“青少年100问 多样的职业”公益活动,分享博物馆讲解员的职业经验,让受众认识文物,也重新认识博物馆;


杨晓慧参加抖音公益活动
 
她运营新媒体平台,开创“博物致知”“诗歌里的文物”等新媒体专栏,制作博物总馆二十四节气文物海报、《博物馆里过大年》视频,用新潮的宣传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历史文化的灯火照耀当代生活……
 
从梅园新村纪念馆到江宁织造博物馆,再到南京市博物总馆,杨晓慧主持策划了“南京文化艺术周——中国旗袍文化周”“博物馆消夏夜”“天下红楼聚红楼论坛”等大型文化活动,“我的T台我做主”“云锦探源”“探秘红楼”“学习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基因”等三百多场品牌社教活动,联合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开展“校本课程”等馆校合作项目,一次次将博物馆搬进课堂、把美育教育嵌入展览参观。


博物馆活动上的杨晓慧
 
昔日以收藏、研究功能为主的“藏宝阁”,转变为公众了解历史文化、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休闲娱乐、亲子陪伴的文化服务场所。
 
今年夏天,南京各大博物馆的行李寄存处爆满,预约门票几乎“秒空”,“跟着博物馆去旅行”成为赴宁游客青睐的出行方式,让作为博物馆人的杨晓慧兴奋不已,她知道,对于文化遗产来说,目的并不仅仅是保护和利用,更需要传承。
 
 
做历史文化的播种人
 
杨晓慧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南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宣讲博物馆知识的情景。
 
学生们听说博物馆的老师要来,早早地在门口列队,翘首企盼。车门一打开,大家立刻聚拢到杨晓慧他们身边,仰起小脸,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分享的过程中,学校老师递过一杯热茶,请她润润嗓子;她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感受着甜润心脾的茶香,更加领悟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坚守的价值。
 
“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杨晓慧坚定一个信念,“博物馆人要多走出去,把历史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里。”   


杨晓慧和孩子们在一起
 
她没想到,这么快种子就“发芽”了。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组织的一场活动上,一个瘦瘦小小的男生引起了她的注意。
 
男生是博物馆的“常客”,从小学到中学,博物馆的活动,他几乎一场都没落下。每次参加活动时,他都会一直紧紧跟着讲解员。孩子知识面很广,讲解员讲什么他都能搭上话。
 
后来,孩子的父亲告诉杨晓慧,儿子读高中时和同学一起在学校搭建了一座“微型博物馆”,不仅展出他每年参加活动留下的纪念品、笔记,还当起了讲解员,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这个展览在学校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有人拍下视频传到社交平台上。大家纷纷感慨,“咱们中国这么牛!”孩子的父亲特意将照片发给杨晓慧,“感谢你们,把博物馆‘建’进了下一代中国人的心里。”
 
那一刻,杨晓慧觉得,自己多年前“播”下的那粒“种子”,今天终于开出了一朵“小花”。
 
从看物到见人,从参观到参与,从展览为主到体验、创造、娱乐兼备,博物馆功能更新的背后,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向品质化、主体化、个性化、复合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杨晓慧用热爱坚守在这里,努力耕耘、撒播历史文化的种子。如今,她又在为打造一站式文博服务平台“博物南京”忙碌着,“我们希望每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答案。”
 
 
记者|张甜甜  编辑|芮天舒  排版|王   婧
摄影|王   婷  摄像|任瑶琳  剪辑|胡欣玥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