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李海燕:坚信“阅读的力量”

2023-12-01 14:06:25


李海燕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图书馆是连接人和书之间的桥梁,我们与书打交道,和人交朋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文化典籍活起来,让文明色彩亮起来,阅读阅美,阅美至善。”
——2023年第43期
 
 
俯首是满屋书香,抬眼是银杏金黄,12月初的金陵图书馆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专注地投入书海中。
 
办公室内,金陵图书馆副馆长、南京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海燕正在思考着来年的工作规划。“全民阅读”“资源活化”“绵延文化”……她不时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个关键词。
 
图书馆是社会记忆的储藏室,留存着每一本书的印记,也见证着每一位图书馆人的光阴。自2008年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进入金陵图书馆工作,李海燕先后在多个岗位上接受锻炼。她写过文案,当过编辑,做过统计,组织过活动,也制定过规划;2021年走上管理岗位,如今负责少儿服务、宣传营销、全民阅读等方面的工作。
 
在她眼中,图书馆是连接人和书之间的桥梁。“我们与书打交道,和人交朋友,与城共成长,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文化典籍活起来,让文明色彩亮起来,阅读阅美,阅美至善。”

 

 
为少儿插上阅读翅膀
 
走进金陵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色彩鲜艳的书架,孩子们坐在椅子上翻阅书籍,金陵图书馆吉祥物“阅美家园”在空间里随处可见,童趣十足的阅读环境让这里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眼前的景象让李海燕的思绪回到了2008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她进入金陵图书馆新成立的少儿工作部,参与少儿阅览室的筹备开放工作。
 
那时,儿童和青少年读者较少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于是,金陵图书馆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把适于儿童阅读的书籍选出来,设置专门的阅览室,供广大儿童读者借阅。
 
李海燕尝试为阅览室打造“分级阅读”模式。对于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图书馆提供了绘本专架,而对年龄较大的儿童,提供分类阅读的同时,把知名文学作品单独陈列,便于寻找。
 
她和同事还打破了同类少儿阅览室的一些“规矩”,放宽儿童进入阅览室的年龄,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欢迎亲子阅读。“每天放学后或者节假日,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长带着孩子走进阅览室,让阅读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
 
金陵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正式开放后人气一直居高不下,每逢双休日、寒暑假,阅览室几乎“爆棚”,借阅量常常占到全馆借阅量的一半。


2015年暑期活动中,李海燕跟小读者们互动
 
如今,李海燕坚持创新,通过一次次活动创策,不断探索金陵图书馆与少儿读者之间的新篇章。
 
她将“童·阅空间”少儿阅览室打造成为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让南京市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项目成为南京街头巷陌的公共文化服务风景线;打造公益活动“悦苗行动”,引导流动儿童群体爱上阅读……
 
她还创新组织了南京“小小书香”读者节,以五十余场阅读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小读者前往市、区各馆室打卡参与,给全市未成年人带来一场好看好玩的阅读盛会。


2023南京“小小书香”读者节现场
 
“今年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童阅金陵’亲子朗读活动。”李海燕介绍,孩子们需要录制3分钟左右的音频,围绕“童声古韵,爱上南京城”的主题,阅读南京地方文化相关的诗词、童谣、经典散文,再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或情感体悟,创作一段演讲文稿,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家乡南京。
 
“小朋友对待这个活动都非常认真,说错了一个字都要重录。有孩子前前后后录了77遍,录好后都哭了。这种劲头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在李海燕看来,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希望通过活动,一方面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南京文化的种子,激励他们成为家乡南京的“小小代言人”;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留下一份关于阅读的童年回忆。
 
 
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1902年,浙江绍兴的乡贤徐树兰以“存古创新”为宗旨,创办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绍兴图书馆前身)。120多年过去了,“存古创新”一直是公共图书馆的应有之义,也是李海燕作为图书馆人坚守的初心。
 
“让‘古’之精华不逝于当下,让传统文化在阅读中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李海燕解释,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古”的内容不仅包含馆藏里的古籍善本,还有蕴含于书中更广泛意义上的历代文学经典和优秀传统文化。
 
金陵图书馆自有出版物《阅微》,李海燕已经负责了10多年。
 
“我们受到很多读者及业界前辈的鼓励,他们说《阅微》虽然开本不大,却是一本有自己内在追求,显示出亲切人文情怀的出版物。”李海燕在撰写的论文《阅文品书 微言大义——以金陵图书馆〈阅微〉为例谈图书馆馆办阅读刊物》中介绍,《阅微》经常设置专题性的策划,关注某一个人物或主题来组织和编选相关文章。
 
“辛弃疾诞辰880周年、汪曾祺诞辰100周年等时间节点,《阅微》都出过相应的专题。‘南京方言’‘儿童文学与戏剧’‘闲话书房’等围绕读书及阅读的话题,也被拿来当作热点讨论……”李海燕回忆道。
 
配合每一期《阅微》的刊印,她还围绕文化主题,组织“书·光影:传奇人生”阅读分享会、“那书与我”征文等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学者,和读者零距离面对面交流。
 
这样的巧妙设计使得这本出版物彰显出较大的格局和体量,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和业界的赞誉,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阅读推广类“十佳出版物”。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雁认为,《阅微》“对于擦亮历史文化印记,唤起人们的阅读注意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0年,李海燕出版了《阅微文存》。“这套书是《阅微》创办十年来的文章精选集,分为《文都》《行脚》《旅人》《游心》四个分册,选取前辈大家、当代名家、青年才俊的文章,对以南京为中心的阅读文化、旅游文化、都市文化进行精彩呈现。”


《阅微文存》
 
在李海燕看来,阅读的力量不仅蕴藏在名家一篇篇文章中,也蕴藏在他们与友人一封封手札书信里。“岁月流逝,书信是珍贵的文献,更是历史的记录者,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背影。”
 
今年9月16日,李海燕带领团队经历3年多时间策划落地的“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在金陵图书馆正式开幕。该展展出了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40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近80封往来手札。


读者参观巴金手札展
 
南京是巴金先生青年时代求学的城市,也是他传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驿站。“这次展览展出手札时间跨度近六十年,涉及的内容包括巴金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还特别新增了巴金与杨苡、赵瑞蕻、吕鸣亚等南京人士的往来手札。” 李海燕说,希望借此次巴金手札展,把这份温暖的友情和一代人的风华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用创新拓展服务广度
 
在“存古”的基础上,如何以时代科技和审美追求,用创新的载体为文化增效,为阅读赋能,同样是每一个图书馆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李海燕撰写了《阅读推广要超越节庆式活动阶段》《“分级阅读”推广的方法论研究》《“书香社会”建设深化策略思考——以“书香南京”建设为例》《阅读的个性化与社会性及其对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的启示》等论文,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她对分级阅读、全民阅读等的思考。
 
她还将目光聚焦于给广大读者提供便利快捷的阅读资源上。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图书日”,乘坐S6宁句城际列车的人们发现,车厢窗户两侧、拉手上,都能扫码听书,通勤路上就能把书读了。这是金陵图书馆与南京地铁共同开展的“N·地铁”书香列车活动。
 
“有些乘客说,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过书了,快节奏的生活中只能碎片式阅读,能有机会在地铁上随手一扫便能看书,虽然短暂,但却非常珍贵。”李海燕笑着说,团队策划的这次活动丰富了阅读场景,让日常的通勤工具变成了“云图书馆”,列车飞驰中带来阵阵书香。
 
她也在探索用更多元的形式打破图书馆的空间限制。
 
在线下,金陵图书馆来到了玄武湖公园、滨江公园、光华路街道戎苑社区等各类场所,出现在“响想碰头会”市集、“全国科普日”科普嘉年华等活动现场;在线上,微博、微信、抖音平台都有了金陵图书馆的阵地。
 
在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她的探索也未曾停歇。
 
今年9月,李海燕飞赴斯里兰卡,在中国、斯里兰卡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将来自金陵图书馆的150余册介绍中国文化、生活、社会等领域的书籍名著及图文并茂儿童读物,赠送给斯里兰卡国家图书馆里新落成的“中国图书之窗”。


“中国图书之窗”(斯里兰卡)赠书仪式
 
李海燕介绍,这是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继尼日利亚、加纳、刚果(布)、纳米比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肯尼亚、泰国和马耳他后,南京对外打开的第十二扇“中国图书之窗”。
 
金陵图书馆办公区的走廊上写着“阅美至善”四个大字,这是金陵图书馆的馆训,也是激励李海燕不断“存古”与“创新”的动力源泉。
 
“ ‘阅美’是普通阅读的深化和升华,它的最高境界是《大学》开篇中提及的‘至善’。” 她认为,“阅美”与“至善”相连相依,展现出金陵图书馆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美好图景。她将以“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在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使命道路上继续奋进。
 
 
记者|芮天舒  编辑|祁   绩  排版|王   婧
摄影摄像|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