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严昊:开启光影“新视界”

2023-12-29 11:30:09


严昊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
江苏紫金文化创意优青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摄影拉近了人与生活的距离,让人们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审视生活。它丰富了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有动力去探索新的环境。它更能将珍贵的记忆传递给后人,让后人了解和认识过去的历史和文化。”
——2023年第45期
 
 
 
“让画面顺着对角线呈现舒展的云与茂密的松,控制好对焦点,前景要实,背景可以虚点,将光圈设为8,快门调到1/125……”冬日的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里,严昊正悉心指导学生拍摄远处的风景。
 
在家庭浓厚的摄影氛围引导下,他踏上摄影这条道路,希望可以将家族的摄影理念和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2006年进入高校工作后,他担任过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如今是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职位的变化没有让他停下对摄影艺术的无限热爱、对摄影教学的创新改革、对摄影人才的精心培养。在他看来,摄影开启了光影“新视界”,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它拉近了人与生活的距离,让人们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审视生活。它丰富了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有动力去探索新的环境。它更能将珍贵的记忆传递给后人,让后人了解和认识过去的历史和文化。”

 


胸怀家学投身摄影教育
 
严昊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一个摄影世家。爷爷是资深人像摄影师,父亲一辈7人中有4人从事专职摄影工作。
 
“家族浓郁的摄影氛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摄影的种子。”严昊介绍,他的父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四届摄影奖获得者。家中曾设有一间专业暗房,他常常看见父亲拿着一卷卷胶卷进去,不一会又拿着一张张照片出来。这让他大呼神奇,于是求着父亲教自己摄影。
 
几番恳求,终于利用业余时间,在严昊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开始传授他摄影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摄影用光、人物造型、暗房制作等都是父子日常交流的话题。
 
“我那时小,对光圈等一些专业名词理解得有些吃力。父亲就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解释——如果将拍照比作水管向蓄水池注水的过程,那么光圈就相当于水管的直径,直径越大,水池水越多;同理,增大光圈数值,可以增加镜头内的进光量,拍出的图像也更亮。”这样的教学方式让严昊很受启发,多年之后他也用在了实际教学中。
 
在严昊印象里,父亲曾在高一暑假期间带着他来南京采风。川流不息的南京长江大桥、浸染绿意的梧桐大道、书香浓郁的高校校园、大街小巷的市井烟火……他按下快门将画面定格,也对这座古朴又现代的城市多了几分向往。他常常想,要是有机会来南京念书就好了。
 
2001年,严昊如愿考进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大学时期的严昊边学习边探索,在摄影的天地里使劲“折腾”:他在知名照相馆里担任摄影师,自己创办摄影工作室,在媒体做实习摄影记者,还给国际公司提供摄影技术支持……每次尝试都让他更加成熟。
 
毕业后,严昊进入高校从事摄影教学工作。他将摄影理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提出“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一次次项目实践中得到提升。


严昊在学校毕业典礼上
 
一次,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邀请严昊拍摄广告宣传图片。严昊顺势拉上学生展开教学实践,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家喻户晓的知名主持人拍出个性?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形象和气质。一个人什么时候最美?流露人性的真实与自然时最美。摄影师应当用光、影、气氛的配合来塑造被摄者真情流露的自然美。”严昊将自己的摄影心得传授给学生们。
 
经过讨论,严昊决定从栏目主持人的频道特色和主持风格出发,将他们置身于南京各大地标性建筑场景中,以此来诠释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也从侧面展示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气息。
 
在开拍之前,严昊与主持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主持的栏目、个人经历、性格以及风格定位,更加准确地找到与主持人更为适合的地标和服装、道具设计和姿态安排。最终呈现的照片让客户十分满意,严昊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也用实际行动给学生们上了生动一课。
 
 
摄影课程点亮银发生活
 
近年来,严昊积极探索高校摄影教学改革,获得省部级表彰20余次,曾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摄影教育奖;发表论文26篇,独立撰写专著1本;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1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
 
让严昊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主持的江苏省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库子库项目《老年摄影》。这个项目开设的契机源自严昊与外婆的一次对话。
 
“外婆听说我在高校教摄影,好希望她也能当我的学生。她说学会了就能将我教课的样子拍下来,想我的时候就能把照片拿出来看。”这席话让严昊动容,恰巧此时江苏省教育厅也在为江苏省老年资源库子库征集项目,他决定拉上学校师生,制作一门适合老年人需要的线上摄影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团队动了很多心思。针对老年人学摄影用的大都是碎片时间的特点,一堂线上课被设置在5到7分钟;配上舒缓的音乐,让老年人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借鉴了严昊“项目式教学”的思路,通过一个个实训项目让老年人加深对摄影专业术语的理解。
 
“针对老年人喜欢传统文化的特点,我们设置了《古风摄影》这堂课,介绍不少拍摄技巧。比如使用85毫米定焦镜头拍摄人物和古建筑,可以让照片呈现出非常舒服的景深效果;如果要更广泛地取景,可以使用16到35毫米的变焦镜头拍摄,这样呈现的效果更显恢宏大气。”严昊介绍。
 
《老年摄影》项目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从前期策划到后期的拍摄剪辑,严昊和团队成员经历了三百多个日日夜夜。


严昊指导团队进行拍摄
 
江苏盐城东台的条子泥湿地是世界自然遗产,拥有绵延582公里的海岸线,是摄影爱好者的追光胜地。在严昊印象中,团队为了让老年群体加深对“决定性瞬间”这一摄影美学概念的理解,凌晨4点就守在条子泥湿地等着拍摄日出的一幕。
 
“在经历低温和大风的考验后,我们最终拍摄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滩涂铺上一层耀眼的金光。” 据严昊介绍,除了江苏,团队还前往河北、西藏、新疆等多个省份进行拍摄,部分内容更是远赴国外,整个拍摄素材多达30TB。
 
2022年,《老年摄影》正式上线,目前已经有20万老年人学习了这一课程。在课程的评论区里,不少老年学员纷纷留言“谢谢老师,摄影让我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习了《老年摄影》,我不仅成了朋友圈里的‘大师’,孩子们回家也嚷着要我给他们拍照”。
 
一句句真情流露让严昊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不断更新课程,满足更多老年人学习摄影的需求,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创新教学培育摄影人才
 
如今,严昊将工作焦点放在培育摄影人才上。在他看来,高校摄影专业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洞察生活,挖掘学生摄影创作潜能,以命题创作促探索研究,以项目式教学推动实践,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摄影专业人才。
 
刘佳乐是严昊的学生,如今的他已经成为视觉中国十佳摄影师、荣耀手机样张摄影师。在他记忆里,严昊的一次指点让他受益匪浅。
 
刘佳乐上学时喜欢拍摄各地的绚烂夜景与都市风光,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和点赞。有点飘飘然的他跟严昊分享了自己拍摄的照片,收获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段话——
 
“这是你拍的图,这是我从网上随便搜到的图。它们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我拉过来一个不懂摄影的人,告诉他拍摄技巧和使用参数,不出一个月,他也可以拍出一模一样的作品。”
 
严昊的话让刘佳乐恍然大悟——摄影是不断颠覆自己的过程。此后,他开始尝试在大街小巷中找寻生活的色彩,并将镜头聚焦于建筑和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拍摄了“极简·扫街”“拾色街头”等一组组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也走向更广阔的摄影天地。
 
在严昊印象中,像这样点拨学生的故事为数不少。他还将自己总结的摄影人才“五步走”培育法与文化人才资助项目结合,助力学校加速壮大摄影人才队伍。
 
2022年,严昊主持南京市文化人才培养对象资助项目《“传媒博物馆”视角下溧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的采集与传播路径研究》,带领一个学生团队聚焦溧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践干中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
 
“我们拍摄了距今有400多年历史的骆山大龙,它是溧水乃至南京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俗表演项目之一,成功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昊和学生们探访了骆山大龙传承人,用镜头记录骆山大龙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举措,用精心打磨的脚本呈现骆山大龙的文化意义。
 
“学生们通过此次的实地拍摄,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纪录片拍摄技巧,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用影像呈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框架设计、镜头语言、文字脚本……每一个环节都值得他们细细琢磨。”严昊介绍,团队目前已经拍摄了12集影像作品,项目还在持续进行中。


拍摄现场
 
在严昊看来,自己开心的时刻要数学生给他发来拍摄作品“求指点”,或者是讨论出了一个拍摄构想“求交流”。“在探索‘光与影’魅力之旅的路上,永远期待着年轻新锐的创意释放,也永远期待新鲜血液的加速涌入。”
 
 
记者|芮天舒  编辑|祁   绩  排版|王   婧
摄影|任瑶琳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