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梧桐 > 最新资讯

“小剧场风暴”何以骤起南京

  近年来,南京打造了107座小剧场,建设了“金陵小剧场”的亮眼品牌。南京小剧场今天的繁荣,是政府、市场、创作主体、社会机构乃至普通市民共创共建、厚积薄发的结果

        

 

 

 

 

 

 

 

 

  29天,46部!这个春天,一场“小剧场风暴”席卷南京。2023年3月15日至4月12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南京新剧荟(先行版)、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三场大规模戏剧展演活动,相继在南京举行。全国多个优秀院团的46部小剧场剧目,在南京各个小剧场精彩亮相,令人目不暇接。

  如此高密集、多样式、高品质的小剧场演出,骤然云集,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不仅是南京人,甚至很多外地观众对此也有强烈感受,“要看戏,到南京”,成为今春戏剧爱好者口中的热词和行动。

  突如其来的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令人好奇:南京的小剧场发展何以快速实现了 “能级跃迁”?从“小荷尖尖”到“万紫千红”,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政策引领,吹皱城中一池春水

  南京小剧场今天的繁荣,是政府、市场、创作主体、社会机构乃至普通市民共创共建、厚积薄发的结果。追溯根源是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2019年,南京开始探索和调研小剧场工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南京市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日常工作机制。同时确定了“政府主导推动、专业机构运营、社会资源参与”的工作总思路。

  2021年南京接连出台了《南京市“小剧场”发展实施意见》《南京市小剧场认定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用3~5年时间建设改造100个小剧场空间、引进创排100部小剧场剧目,并将小剧场建设纳入区文化建设目标考核,充分调动起各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系统工程由此全面开启:全面整合全市空间资源和各区特色资源,将标准小剧场、传统老戏台、书店空间和旅游景点作为小剧场空间进行挖掘;发挥市区两级艺术基金、文化人才专项资金等作用,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加大对小剧场剧目尤其是公益剧目创作和展演的政策扶持,用文旅消费补贴引进精品剧目,用政府购买提升群众文艺活动水平;建设一批“街头巷尾的公益性小剧场”……

  举办不同形式的戏剧节(季),打造城市品牌。除了持续7年的“南京戏剧节”,长江路小剧场话剧节、江宁戏剧节、六合扬剧节、江北青年戏剧节等各类活动在南京次第举行。“天天有演出,月月有活动”戏剧氛围在南京日趋浓厚。

  政府还积极引导和支持建立了“南京小剧场联盟”。联盟联动了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南京市话剧团、南京大学硕剧团、南京戏剧部落等本地优秀剧团机构,以及开心麻花、绿叶剧团、上海不二蘑菇即兴戏剧工作室、天津北纬零度戏剧工作室等,共同助力小剧场的精品内容制作、各类人才培养、市场演出运营。

  建设伊始就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了“金陵小剧场”线上平台,全市所有小剧场资源、各类政策查询,以及为观众服务的剧目资讯、导览、活动、视频等等,全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

  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黄伟清点开手机上的“金陵大剧场”小程序,指着其中的“南京小剧场地图” 告诉记者:“南京全市现有小剧场空间总计107个。它们像一颗颗珍珠,在老街、高校和社区等不同角落熠熠发光。”

  美在于发现,市场在于发掘,热情在于激励。南京是文艺之城,南京人对于文化和文艺的挚爱深沉弥久,厚重热烈。建设小剧场,有如春风东来,将这份热爱和激情催发散溢。

  革故鼎新,不拘一格建设载体

  南京玄武区洪武北路上的国民小剧场,始建于1913年,当年是南京 “公余联欢社”的所在地,解放后曾经作为江苏省歌舞团的排练厅。近年进行改造,剧场保留了百年前的建筑结构,打造了一座市区内难得拥有专业镜框式舞台的精品小剧场,古色古香,别有风致。

  国民小剧场是南京复原传统演艺旧址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目前不仅正常演出火爆,还推出自己原创的本土话剧三部曲《丹凤街》《珠江路·万万没想到》《长江路·代号1800》。

  雨花影剧院始建于1986年,曾停业十余年。2020年经400余天的改造,旧貌换新颜,成为与雨花台烈士陵园互为补充的全国红色剧目汇演基地——雨花剧院,系列红色剧目《代号1921》《雨花台》等在此长期持续演出。

  高校也是小剧场建设的重地。南京大学“黑匣子”剧场,建于2011年。最初只是戏剧影视艺术专业的排练厅,曾经走出过原创佳作《蒋公的面子》,现在已是中国高校颇具影响力的剧场之一。在“黑匣子”的影响下,南艺剧场、南传剧场等高校剧场也都陆续出现,有效推动了高校的戏剧创作,丰富了大学生们的文艺生活。

  南京在小剧场建设中思想开放,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建设的成果也就形态各异,功能多元。

  江宁区的江苏园博园,将一处废弃的水泥厂房改造成了互动音乐剧《香水之谜》的剧场。上下两层厂房,变成两个独立的舞台,对应剧中两个不同的时代背景。楼上、楼下的观众,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故事剧情。

  与夫子庙一街之隔的钞库街21号,有一家秦淮非遗馆。三层小楼,每一层都有一处展演空间。规模最大的二楼长乐剧场有近百个座位,来此演出的不仅有省演艺集团的戏曲名家,还有南京白局、秦淮灯彩等本土才艺演员。2022年开展各类演出近300场,累计接待观众上万人次。

  南京在推进小剧场建设中不搞“一刀切”,注重分层分类,注重实际需求,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风格要素,注重走特色化、品牌化之路。如今,南京107家小剧场基本形成了城市文化特色小剧场、传统戏曲小剧场、文旅融合小剧场、精品演出小剧场等四类模式,由此构建了鲜亮的“金陵小剧场”品牌。

  包容创新,助力内容精品生产

  张雨旗、朱安祺是南京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两名学生。此前,两人的作品《教堂白鸽》和《归主》曾拿下南京广电“剧本‘飒’”优秀作品奖,入围2020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剧本征集,但都没能搬上舞台。

  南京小剧场给了机会。在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首期培训营里,她们根据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聚焦都市空巢老人的情感世界,创作了话剧《生活在天上》。很快,这部剧就在2021年“紫金艺术节小剧场单元”中实现了舞台演出。

  在话剧《影剧院之夜》的舞台上,主创团队为该剧设置了一个透明的“白匣子”。整个演出,三位演员基本都在白匣子内完成,呈现出“舞台中套舞台”的效果。年轻创作者的创新表现,赢得观众的赞赏,也让自己信心倍增。

  “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能在剧场落地排演,是很宝贵的‘练兵’机会。”在该剧编剧、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编剧初夏看来,相较于大剧院,小剧场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舞台。“在小剧场,我们能更放松地创造和施展,尝试如何与当下观众产生更多连接。”

  小剧场空间小,离观众近,戏剧效果好不好,刹那间就能贴近感受。用《代号1921》的年轻演员宋嘉玺话说“哪怕是最后一排的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么你的表演是否真诚,剧情能不能打动人,观众的表情眼神就是最好的检验。

  相比于大剧场动辄半年以上的预售期,小剧场最快只需20天。所以对于戏剧创作者主体而言,演出频次多、反馈效率高的小剧场有利于打磨作品,促使一部作品能更快地从浅变厚、由粗而精。

  冯勉是南京紫麓戏剧的创始人。作为红色话剧《长明》的编剧,他不仅在戏剧叙事结构上创新,还起用年轻大学生出演青年革命者。这样的改变,得到了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同。2022年起,经过二轮修改过的《长明》,再次驻场紫麓雨花梦想剧场,累计演出近30场,覆盖观众近万人,平均上座率80%。今年3月23日,冯勉在紫麓雨花梦想剧场,又推出新作原创红色谍战话剧《0423》,该剧打破传统,创新性地采用影视剧的表现形式,将现实与历史相互串联,获得热烈反响。

  南京市话剧团也是小剧场剧目创作的“先锋”之一。他们和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联合创作演出的原创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被列为今年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的开幕演出。该剧也于2022年8月正式入选2022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小剧场催生了不少精品力作。大华剧院·群剧场打造的京剧《鉴证》,2020年首演以来获得观众和市场高度认可,并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长江路·代号1800》荣获2020年度“戏剧中国”最佳剧本奖。

  惠及民生,推动优秀文化润泽心灵

  小剧场,“小”在规制,“深”在立意,“精”在品质,更“广”在受众。作为大剧场业态补充,小剧场更多惠及民生,为南京文化消费增添了新的亮色。

  2022年3月一个下小雨的日子,南京溧水区洪蓝街道塘西铺村,村头临时搭建的舞台下面挤满了雨伞,雨伞下面是一张张喜悦兴奋的脸庞。老乡们在凝神专注地观赏着南京溧庆黄梅戏剧团的演出。

  老乡们聚在家门口看大戏的场景,在南京的乡村屡屡出现。南京有效更新和改造一些传统戏台和老祠堂广场,作为乡村小剧场的空间载体,从而将很多戏剧和戏曲演出,真正送到了乡亲们的面前,让越来越多的老乡融入到健康喜乐的文化生活中。

  同时,南京还着力培养乡村演出团体,鼓励群众自编自演,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像溧庆黄梅戏剧团就是来自于乡土、成长于民间,年均演出达到500场次,成了农村群众的明星剧团。

  南京的小剧场,也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某种程度上它已经不仅是空间概念,也突破了文艺演出的范畴。

  比如位于迈皋桥街道的山水园社区小剧场,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社区戏友扬剧团在每周三四五下午进行常态化演出,以“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的形式,成为本地扬剧创作者交流的打卡地,也是居民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又如今年 3月4日,一场名为“戏聚童年”的京剧艺术讲演在星空剧场上演,南京市京剧团的演员不仅演出经典折子戏,还向孩子们讲解示范京剧的基本知识——小剧场成了传统优秀文化的教授课堂。“票房火爆到超出我们的想象,没怎么宣传票房达到了3万多。”星空剧场主理人范晔说。

  “把这一辈子交给直升机,你后悔吗?”“怎么会后悔呢?我相信,终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中国人的‘竹蜻蜓光耀万代,直升机飞遍全球’!”

  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创校园精品话剧《旋翼人生——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中的铿锵台词。该剧于2020年10月,在明故宫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成功首演。

  话剧讲述了中国直升机泰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适存教授以身许国的故事。体味着舞台上本校前辈先贤的壮烈情怀,台下的南航学子们深受震撼——高校的小剧场,也是信念和理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小剧场在物理空间上很小,但它却是一个能量场,能聚气,能放光。”黄伟清说。

  引发嬗变,促进文化与市场共振

  南京小剧场在建设规划中,就注重文商旅的融合,推动小剧场参与到城市文旅品牌建设之中。通过实践,一批面向普通大众的个性化、复合型、体验型的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现了。

  南京熙南里经营一度不温不火,是较早开发的文化旅游街区。近两年,一场名为《南京喜事》的沉浸式演出被搬上街区小剧场。剧场没有座位和舞台,观众持票入场,换上演出服,演出即开始。跟随演员进入不同场景,观众就是故事中人,根据自身角色,体验传统生活中的各种民俗和礼仪。《南京喜事》异常火爆,每个周末都一票难求,成功吸引了高校新生和年轻潮流人士的驻留,文化街区由此熠熠生辉,欣欣向荣。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恩剧场 ,700平方米的空间可容纳400多名观众,小而精致,却“包罗万象”。“从2017年剧场开放以来,京剧、评剧、粤剧、白局、话剧、音乐剧、舞台剧等先后在这里上演,受到市民游客热捧,可以说场场爆满,为景区的夜晚增添了不少人气与活力。”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小剧场主理人介绍,恩剧场是与博物馆互联互通的。游客可以逛完博物馆,走进恩剧场看一场演出;同时,剧场也成了博物馆的延伸,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空间。

  在南京长江路夜间消费集聚区,1913国民小剧场负责人丁翔发现,沿着小剧场产业链往上下走得越多,就越有“甜头”。

  “你看,游客们白天逛完六朝博物馆、梅园新村、‘总统府’之后,在街区用过餐,晚上就到剧场看演出,一条线路走下来,让文商旅无缝对接。”事实上商旅的繁荣,也提升了小剧场的热度,国民小剧场目前已经接到了大量外地演出机构的订单。

  2023年3月23日,著名华人戏剧家赖声川出席南京新剧荟(先行版)开幕式,称赞南京具有戏剧茁壮成长的丰厚土壤。他说:“这些年一直在谈文化创意产业,但是我们可能过于重视‘产业’两个字。其实可以换一个说法,可以讲成文化创意环境,做出一个生态。生态有了,才能‘种’出东西来,才可能‘长’出东西来。”

  是的,有了好的生态,美好的东西才会茁壮成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