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14:22:39
当咖啡遇见乡村,便成了“村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咖啡馆从田间地头“长”了出来。在南京,风格各异的乡村咖啡馆已有90余家,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喝一杯“村咖”。如火如荼的“村咖”藏着哪些产业密码?10月23日下午,金梧桐文化产业系列沙龙之“一杯‘村咖’品出什么”在江宁区佘村路边边书咖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文化产业协会、南京商业地产商会联合主办,佘村社区协办,NEWSROOM咖啡承办。
现场,NEWSROOM咖啡、南风小屋、幕间咖啡、路边边书咖主理人,不空文化、钟山风景区建设发展公司负责人、金梧桐文化研究院、南京日报等行业和媒体专家,共同探讨“村咖”产业的当下和未来。不同视角观点的交流,为“村咖”提供了更多元的发展思路。
主理人:回到乡村,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地处南京江宁区东山街道的佘村,因村内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被誉为“金陵古风第一村”,如今更是以“村咖”而闻名。在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里,分布着十几家咖啡店。
沙龙现场,佘村村咖产业导师、NEWSROOM咖啡主理人刘洋担任主持,南风小屋主理人程亚琼、幕间咖啡主理人郭萍萍、路边边书咖主理人时晓辉分享了他们和佘村的故事。
程亚琼是四川人,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工作,一直都有想要回到乡村生活的情节。她到佘村先住了下来,然后接单邻居的各种甜品需求。后来遇见了自己的合伙人,开始了甜品和咖啡的碰撞,开了南风小屋。“就想做一间跟市区的咖啡馆不同风格的咖啡店,所以做了一个小木屋,想唤起大家对乡村的向往。”程亚琼说。渐渐地,南风小屋就成了来佘村必打卡的一间村咖,“其实我们没有做什么推广,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喜欢,踏踏实实的做事,‘火’起来是意外之喜。”
郭萍萍来到佘村是因为骑行。“2019年的时候,我们因为骑行来到这里,觉得这里的风景特别好,但是没有一个能坐下来的地方。”郭萍萍说。之后,她在这里开了以骑行为主题的村咖——幕间咖啡。因为自己也是户外爱好者,组织各种活动,发起骑行邀约,这些都是以幕间咖啡作为联络平台。“我们希望大家来佘村有不同的理由,这样佘村的生命力才能一直保持下午。”
与她们都不同的是,时晓辉来到佘村,是因为“帮忙”。“十一的时候,朋友在佘村开的咖啡馆需要帮忙,我就来了,待了几天,就喜欢上了这里,选择留下来。”作为一位新佘村人,从事咖啡行业十几年的时晓辉充满期待。
产业交流:“村咖”带动商业发展的活力
此次沙龙,由南京文化产业协会、南京商业地产商会联合主办,这也让活动现场的思想碰撞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南京商业地产商会秘书长顾蔚蔚说:“商业地产的外延在不断扩大,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创业身影。他们的坚持与坚守,需要商会、协会这样的平台发现、看见和支持。”现场村咖主理人的故事分享,让她颇为动容。她希望通过更多的平台协作,让好的品牌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南京钟山风景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载体包含紫金坊、森林摩尔、十朝历史文化园等。总经理林京就是打造这些平台的人。“我们希望通过载体建设,搭建更多文化消费场景展现的平台,打造好的产品,为商户和品牌赋能。”林京说。
观察视角:“小村咖”背后有大世界
越来越多的“村咖”来到佘村,也让佘村文旅生态越来越好,彼此共同形成的“村咖”氛围会吸引更多游客来到这里。
专家也看到了这一点。金梧桐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敏认为,“村咖”或许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小切口,从这个切口进入,形成了涵盖餐饮、旅游、体育、文化综合的产业业态。
南京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刘大山则认为,咖啡和它所在的村子的产业发展,是共生共融的关系,无论是客流还是经营氛围,跟整个大的生态是密不可分的。
尽管最终的呈现是一杯小小的咖啡,但是它的背后是商业的大生态。
刘大山还表示,从城市到乡村做“村咖”,把城市文化带到乡村,没有掩盖住它本身拥有的田园文化氛围,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