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徐鸣:“调”以务实 “研”以致用

2024-02-23 10:58:02


“时代是最好的催化剂,讲台是党校教师成长的舞台,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是我教学科研咨政的坚实后盾,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渴望是我成长起来的最大动力。”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农历龙年新春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徐鸣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投入到调研工作的准备中。桌上的政策文件中的重要提法被她用彩色水笔圈出,打开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调研记录和调研提纲,电脑的聊天窗口里正与新的调研单位进行着联系。
 
“今年1月我提交了一份咨政报告报省领导参阅,内容是关于如何提升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效能,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的。江苏近年来把关心关爱老年人、建设高水平老年友好型社会当作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徐鸣计划继续进行调研,为江苏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徐鸣于2018年12月来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工作,算上此前在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的工作经历,她在党校系统深耕近20年。“党校教师这个职业,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壮举,只有日升月落的平凡与坚守。”在她看来,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她愿永葆“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解决办法
 
徐鸣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这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术领域,涉及公共部门组织、政府公共治理和服务能力的研究、分析与提升。“该领域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寻求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吸引着我。”徐鸣说。
 
2022年上半年,徐鸣接到一个与公共管理理论创新相关的研究课题——为南京江北新区打造数字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区提供对策建议。


徐鸣在江北新区调研
 
她带领调研团队,在4个月的时间里将江北新区直管区的7个街道走了个遍,调研了近20个社区,看到了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数字化治理模式:
 
大厂街道通过打造“智慧大脑”,将城市治理一体化、安全生产181、社区警务、民生服务、政务热线5个平台的数据进行整合应用,让居民办事、出行、生活等更加便利;
 
沿江街道在全街范围内推广1个网格组组长带领网格员、楼栋信息员、党员志愿者、物业人员、社区民警和综合执法队员开展网格工作的“1+6+N”模式,并开发了街道指挥调度平台,线上线下并行,提升响应效率和治理水平;
 
泰山街道开发“链通万家”程序,植入基于区块链的社区公共资金监管体系和公共事项表决机制,推动社区公共管理事项“链上”决策,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节约治理成本……
 
“我们对这些数字化治理的先进模式加以总结提炼,形成文字材料供推广借鉴。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短板,它们更值得关注与思考。”徐鸣注意到一个现象,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居民纷纷为数字化治理点赞,而社区工作人员却感觉压力山大。
 
“街道党工委通过顶层设计,创新了基层管理机制,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快捷、贴心、周到的业务办理服务,不少业务甚至可以在手机上的App里办理,遇到困难还能一键呼叫网格员上门解决问题。”
 
徐鸣解释,服务进社区让居民少跑腿,但社工们却常常面临着人手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数字化应用日益增多,社工们每天要在网格工作专用手机上操作多个应用,不少信息存在重复报送问题,这让他们入户服务的时间愈发紧张。
 
徐鸣认为,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中梗阻”问题。她在咨政报告《打造江北新区数字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区的对策建议》中,提出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构建数据标准,规范数字治理全链条;完善应用支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优化治理保障,减轻基层单位数字负担等,以此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和治理环境。
 
这份咨政报告后来发表在中共南京市委政研室主办的期刊《南京调研》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徐鸣欣慰地看到,随着江北新区“一网统管”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这座国家级新区正实时感知城市发展脉动,借力数据打破壁垒,以线上线下紧密联动,实现社会治理有序高效。
 
“调查研究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徐鸣说,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要紧盯不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举措,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
 
 
聚集民生热点,助推政府治理改革创新
 
近年来,徐鸣围绕理论研究深耕精研。在她看来,党的理论创新紧密贴合民生需求与现实关切,于是将科研与咨政切入点聚焦于政府治理和民生热点议题上,通过了解社情民意,在政府治理创新和民生热点领域积极做好建言献策工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已经成为民生热点。2016 年起,南京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无锡、徐州、苏州、南通、淮安、镇江、泰州等市也相继开展试点。
 
徐鸣敏锐地意识到,江苏已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列为养老服务重点工作,“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正在有序扩围。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分享?“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能蹲在办公室就着资料闭门造车,得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她带领课题组展开了调研。
 
课题组先对养老服务领域进行了文献研究,了解了国内外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政策框架以及成功经验和案例。
 
之后,徐鸣带队前往南京玄武区、鼓楼区、秦淮区、建邺区、栖霞区、雨花台区相关街道民政部门进行实地调研,与养老机构、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深入交流,深入了解“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项目中服务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相关数据。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把养老院‘搬’回家,这一我国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徐鸣进一步解释,这种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家属等辅助照料为补充,形成了“阵地—人员—服务协同”模式。
 
“我国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希望在家养老,即使到半失能状态也是如此。家庭养老床位政策的实施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的需求,老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后,可以享受医疗和生活方面的多项服务。医疗主要有血压血糖的测量、胃管尿管的更换、褥疮的护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等基础医疗服务,生活主要有送餐、保洁、助浴、理发、陪同就医、代购服务、日常维修等。”徐鸣记得在调研中,家住银城花园小区的张大爷告诉她,原先的居家保姆要6000多元一个月,现在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后每月只需要1000多元。不用去养老院,就能享受到养老院的专业服务,而且收费也比住养老院便宜得多。这都得益于鼓楼区在这里试点开展的“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服务项目。


南京老人在银发助餐点用餐
 
实地调研结束后,徐鸣与养老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听取他们对南京打造养老服务高质量的“江苏样本”的看法和建议。最终,她带领课题组形成了咨政报告《打造养老服务高质量的“江苏样本”——基于南京等地“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的调研》。
 
“报告中通过一系列数据彰显了南京‘家庭养老床位’的试点成效,同时也提出了多个建议,包括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精准对接供需关系、规范建设服务标准、完善综合监管机制等。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南京及其他地区打造养老服务高质量的‘江苏样本’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推动江苏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徐鸣介绍,该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获2021年度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二等奖;2023年5月获南京市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对徐鸣而言,一个课题的结项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课题的开始。
 
近期,她开始将注意力聚焦于提升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效能上。企业账本前的细致追问,进政府机关寻计问策,到行业智库集思广益……在徐鸣看来,理论研究与建言咨政都讲究求真务实,要敢于去啃硬骨头。她想通过自己努力,帮助党政机关把改革的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发展的步伐迈得更扎实一些。
 
 
三尺讲台,人生舞台
 
在科研和咨政领域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徐鸣也从未落下理论宣传工作的开展。立足党校的三尺讲台,她长期承担各类教学工作,宣讲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并在《群众》《金陵瞭望》《南京日报》等党报党刊发表多篇理论宣传文章。


徐鸣做理论宣讲
 
“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要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在宣讲时就不能‘一份讲稿打天下’,而是要针对受众对象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徐鸣介绍,她的授课对象上至领导干部,下至社区居民,对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她表示,对于领导干部班,更多的是要讲清楚“理论之源”,需要分析清楚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原因。此外还需要阐释“现实之基”,介绍党的创新理论在全国多地的实践情况,对于南京是否有可以借鉴之处。
 
对于“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需要帮助他们原原本本地去领会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内在涵义和形成逻辑,同时介绍江苏省、南京市在落实层面的成果案例辅助理解。
 
对于进社区的宣讲,需要选取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角度,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
 
徐鸣举例说:“比如阐释‘行政执法改革’带来的变化,我会说以前老百姓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牵扯到多个部门,往往是‘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现在行政执法改革后,就变成了‘一支队伍管执法’。”
 
靠着这股爱琢磨、爱创新的劲头,徐鸣近年在教学科研咨政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各类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逾40篇;撰写的论文曾获南京市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省党校系统第十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党校系统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科研成果三等奖等;获得了“南京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多次获得“校教学质量奖”“校优质课程奖”“校科研质量奖”。
 
“时代是最好的催化剂,讲台是党校教师成长的舞台,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是我教学科研咨政的坚实后盾,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渴望是我不断进步的最大动力。”徐鸣说。
 
 
文|芮天舒  编辑|祁绩
排版|王婧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