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姜炤:“金”工巧作 锤下生“花”

2024-03-01 12:40:48


“为了让流传千百年的金工技艺传承,为了让打造的艺术品融入人们生活,我的探索仍在继续。在我看来,每天的坚守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利落的光头和小胡子,与木纹金工艺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金属工艺师、文物修复师等头衔一起,构成了外人眼中姜炤的形象。
 
20年前,“80后”的他放下画笔,拿起锤子,开启了自己的金工人生。
 
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他在南京有了一间名为“姜造金工”的工作室。一楼大大小小的工作间,用于创作作品,二楼是作品展示区,供艺术爱好者前来交流、参观。
 
在工作室里,常常能看见姜炤穿着工作服,坐在工作台前,专心地用锤子敲击着手里的金属。
 
叮叮当当间,一块块金属在他琢磨下获得新的生命。为了让流传千百年的金工技艺传承,为了让打造的艺术品融入人们生活,姜炤的探索仍在继续。在他看来,每天的坚守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唱响“金”与“火”之歌
 
二十多年来,姜炤在金属工艺这条路上持续深耕。中途为了生活,当过厨师、开过服装店、设计过杂志也做过雕塑,但金工梦从未放弃,日复一日的坚持反而更加坚定了金工之路。
 
“我记得第一次锻造。一块银砖在我手中渐渐成了一把银壶。虽然它很粗糙,我却感动得忍不住颤抖,比起从前做过的那些行业,做金工让我更有归属感。”姜炤拿起一把手工银壶,抚摸着上面的纹路说。


姜炤在锻造银壶
 
越捶打越痴迷,越钻研越热爱,非科班出身的姜炤,为了精进金工技艺,在网络上和圈内朋友之间,奔赴全国各地,先后拜了十位师父。
 
师父们擅长的技艺经过他认真学习后,总能很快地理解掌握,这也愈发坚定了他在金工这条路上深耕的信心。 
 
姜炤介绍,金工是“金”与“火”之歌,但它不是一首固定的乐章,温度、力度、湿度、酸度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会让金属产生难以预计的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却也蕴藏着无限可能。
 
既然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那么姜炤能做的,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以实现“功到自然成”。“就拿打造一把壶来说,前后要经历20多个步骤,从熔化原料、锻打原料、压片成型,再将原料进行锻造、起形、定形、打磨抛光,最后做壶嘴壶耳提梁等,打在壶上的锤痕,大概有十二万八千锤。”姜炤说。
 
2006年,在师父们的建议下,姜炤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姜造金工”。
 
走进姜炤的工作室,里面陈列着他亲手制作的各样金属器具。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锻造锤上,有着精致的烙印——“姜造”。
 
“我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人住在工作室,醒了就干活,累了就睡觉。我觉得只有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心里才比较踏实。”在姜炤看来,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静的。
 
 
向金属工艺的高峰攀登
 
如果说锻造银壶是姜炤为金工大厦打下的“地基”,那么潜心研发而成的木纹金产品就是这座地基上的一处靓丽空间。
 
十多年前,姜炤完整地复原了木纹金金属工艺,并为它而感到着迷。这一工艺利用不同的金属进行多层重叠处理形成特殊板材,再经过锻压、锤揲、錾刻、雕花等几十道工序,最终使器物表面出现木纹状的纹样。
 
业内将木纹金称作金属工艺的“天花板”,因其对金工师傅的技艺要求和耐心程度都是极大的考验。“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姜炤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为了让作品呈现逼真的木纹,姜炤常常会将不同种金属间隔叠在一起,层数甚至能到六七十层,之后用夹板固定施压,让它们形成一整块金属,再放到锻烧壶锻烧,为的是让不同的金属熔化后融合在一起。
 
“我最开始研究木纹金的时候,经常前期准备了很久,十个小时后一开炉,发现材料全都烧化成液体了,一切还得重新开始。难得一次的烧制成功,都会热泪盈眶。”姜炤如是说。
 
在姜炤工作室二楼有一块专门摆放书籍的区域,他将其称为“工具书区”,其中不乏许多已经快要被翻烂的古书。
 
《金属着色法及电镀法》《传统金工着色法》《金属装饰锻錾工艺》……研究遇到难以攻克的难题时,姜炤都会仔细翻阅这些书籍,学习更多类型的技法来完善自己的木纹金工艺。
 
通过改良技术、优化材料,他的成功率也随之提升。他带着团队,不断挑战,不断突破,使得“姜造金工”的牌子,以独立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在行业内独树一帜。
 
姜炤的作品《继》打造了九个形态颜色各异的储物器。这些器物的灵感源自古建筑的塔顶。他认为“继”也蕴含着时间的概念,周而复始,生命的存在与延续。“木纹金工艺所呈现的多种花纹颜色,或复杂或明朗或扭曲,有明亮有多彩有深沉,就像一个个不同的人生。”


木纹金作品《继》
 
这件作品由姜炤带领团队17个人,做了4个多月。“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运用了木纹金工艺、锻造工艺、旋压工艺、木工艺、精工工艺。在制作的过程中,既是我创造了它,也是它在磨合和成全我。”在姜炤看来,这样的体验他毕生难忘。
 
 
走出国门的“国艺之光”
 
在姜炤眼中,“姜造”是将中国、欧洲、日本三种工艺工艺结合再发展而成的,继承了传统的制作方式方法,又加入机器设备辅助设计,还注入了美学上的新理念,这种“大融合”既需要手工艺人掌握各种金属门类技法知识,也需要走出国门交流互鉴。
 
2019年,姜炤成为第一位受邀参加巴黎工艺创新双年展并拥有个人独立展位的中国金属工艺艺术家。
 
他带领九件作品亮相巴黎,出场便惊艳了国外的艺术家以及观众。一位世界级的顶级刀匠来到姜炤的展位,在翻译的帮助下,了解了姜炤别具一格的木纹金技艺,激动不已,感叹原来中国也有如此精湛的木纹金技艺,组委会也盛赞姜炤的作品为“国艺之光”。


姜炤(左)在展览中介绍作品
 
得到肯定的姜炤,越发想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金属工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接连创作了一系列融合传统文化的木纹金作品,例如茶具套装、沐英发冠、六朝北齐造像等。其中《焰炉》获得了首届江苏省文艺大奖金奖,《十二辰》获得第十四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金奖,《静水流深》茶具套装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受到南京文化的滋养,姜炤也试图通过木纹金的创作与传承反哺这座城市。
 
他以南京城墙为灵感,融合现代艺术,设计了木纹金项链《石城》。项链从侧面看像是一块块垒起来的砖块,连接处像是烽火台。
 
他积极培养金工的传承人,广收社会各界以及各个高校热爱金工者为学徒,手把手教授金工手艺。“现在的年轻人学识丰富、绘画基础好,但是缺少实践,在我这里,可以让他们亲手制作器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手工艺品的价值绝不等同于技艺的难度,唯有匠人们凝心聚气的工作本身,才是其价值的真正体现。姜炤在收徒时会考验学生是否能坐得住冷板凳,他会让学生们用一个星期时间打磨一件很小的器物,能坚持下来的慢慢增加难度,只有能坚持三个月不放弃的,才会正式收纳为工作室的一员。
 
“我珍惜这些年做出的每一次尝试,直面每一次挑战,正因为那些积累,才有我如今的小小成绩。”姜炤的目光看向远处,“我将坚持下去,为传承、为中国手工艺证明,也为了自己一路走来的情怀和追求。”
 
 
文|胡欣玥  编辑|芮天舒
排版|王婧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