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崔白莉:用镜头感知城市的温度

2024-05-11 10:30:31



《南京》

《一座动物园的理想》

《那一年,我们正年轻》

……

这些大大小小的节目和纪录片背后,

都有崔白莉的身影

二十年如一日,为了展现多样的南京,

她始终在纪录片的道路上坚持着。




南京广电集团融媒新闻中心专题节目部副主任

崔白莉


“终于等到你!《南京》第7季!”
 

2023年11月18日晚,崔白莉坐在电脑屏幕前,紧张又兴奋地翻阅着社交平台上网友的评论。

这一天,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制作的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7季《扬子风华》正式上线。

崔白莉正是这一档节目的负责人,已经陪伴着它走过8年光阴。

2016年,彼时担任南京广电集团节目《民生》执行制片人的崔白莉,接到了制作一档反映城市文化底蕴、讲好南京故事的节目的任务。

崔白莉拉上团队的小伙伴,多次进行“头脑风暴”,在尝试中不断调整拍摄方向,还邀请了专家成立节目智囊团。几经磨合,《南京》逐渐成型。

一部优质的纪录片必然要有打动人心的画面。

为了拍摄长江边的落日夕照,她爬上燕子矶的悬崖峭壁,久久守候;为了找到紫金山的原生态,她在滂沱大雨的深山中徒步;为了拍摄河西滨江的风光,她一整天行走在漫长的江边……在拍摄过程中,崔白莉和小伙伴们总是全力以赴, “我把自己作为一个机位,永远是待命的状态。”

《南京》第一季《美丽之城》的收视率相当可观,以精湛的制作、鲜明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此后,《南京》以大约每年一季的频率推出,至今已推出7季节目。除了在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牛咔视频播出外,《南京》还实现了“走出去”,在央视国际频道等渠道播出,真正地做到了让南京走向世界。
 

连续多年做一部呈现人文大美、散发文化温度的纪录片是什么感觉?

崔白莉:满是“自豪感”与“使命感”。我们对南京的历史文化做了全方位挖掘,从地理、气候、考古、历史、经济、建筑、军事等多个方面切入,让历史更鲜活,让文化更灵动。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人不仅要坚持将有意义的内容做得生动有趣,更要将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用动人的故事传递时代的强音。”在一次交流分享会上,崔白莉结合2022年7月拍摄红山动物园纪录片《一座动物园的理想》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充满脉脉温情的故事。

在前期沟通时,她和团队了解到红山森林动物园有几只具有“艺术细胞”的黑猩猩。动物园还因此推出了“我们不是野兽派”的文创画册,选取了猩猩的绘画作品。

这段故事给了崔白莉灵感,她决定将镜头聚焦于猩猩“小黑”,谁料“小黑”对镜头很敏感,总是在躲着摄像头。这可让崔白莉犯了难,如此“不配合”的拍摄对象还是第一次见。

崔白莉和团队伙伴想尽了办法,最终决定,在特定的机位架起一个黑色镜头,让“小黑”习惯镜头的存在,并且明白镜头对它没有伤害。

几天后,“小黑”在镜头前画起了画。“虽然我们不能以人类的思维去猜测它们画的究竟是什么,但可以从斑斓的颜色中感受到动物们也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崔白莉说。

2023年12月22日,《一座动物园的理想》英文版于Discovery探索东南亚频道播出,2024年4月29日,中文版在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引发了热烈反响。全球观众通过这部纪录片,看到了一个动物园对每个鲜活生命的尊重,也见证了一个动物园该有的样子。

《一座动物园的理想》和《南京》两部纪录片题材截然不同,为什么要去拍一座动物园?


崔白莉:《南京》是讲人与城市的故事,而《一座动物园的理想》聚焦的是城市里的动物园,进而讲述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故事。从大的层面上来说,都是彰显这座城市的风度和温情。

 




作为一名南京媒体人,在拍摄纪录片的这些年,崔白莉将南京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跑了个遍。

 

越是短板,她越想克服。她笑着说自己之前是路盲,“以前我所理解的南京城都是一片一片的,连不起来,现在拍了这么多关于南京的纪录片之后,我对南京的理解加深了许多。”

《南京》系列中有一集讲到秦淮河,崔白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钻研了好几天秦淮河水系图,不光是古地图,还要将古今地图叠起来反复对比,源头、支流、流经哪里……光在地图上看还不够,她还经常开着车实地考察,“自己都不了解,怎么能做出让人信服的节目呢?”

今年,崔白莉进入南京广电集团已经整整二十年,从懵懂小姑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融媒新闻中心专题节目部副主任。她也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育传媒新人中。

崔白莉的团队中,不乏“95后”“00后”,在她看来,现在的年轻人有创造力、有热情,还敢拼。

担任《南京》文字编导的“95后”张牛,于2022年加入团队。每当确定了选题,总能看到他的桌面上摆放着厚厚一摞相关书籍;采访专家大咖时,也总能看到他认真记录的身影。

崔白莉曾问他,做这样的人文历史类节目觉得枯燥吗?小伙子摇摇头,表示要对南京的历史文化、地理地标还有文学名著都有所了解,才能做出一档让别人信得过的节目。

一群人,目标一致,干着同一件事。那一刻,崔白莉看到了传承的力量。

做纪录片二十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崔白莉:做纪录片的人是个很特别的群体,对社会有责任感,心里怀揣着梦想,才能做好一部片子。我们也许会和喧嚣的潮流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我们知道,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有着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文|胡欣玥   编辑|芮天舒

排版|祁绩   审核|顾军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人不仅要坚持将有意义的内容做得生动有趣,更要将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用动人的故事传递时代的强音。”在一次交流分享会上,崔白莉结合2022年7月拍摄红山动物园纪录片《一座动物园的理想》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充满脉脉温情的故事。

在前期沟通时,她和团队了解到红山森林动物园有几只具有“艺术细胞”的黑猩猩。动物园还因此推出了“我们不是野兽派”的文创画册,选取了猩猩的绘画作品。

这段故事给了崔白莉灵感,她决定将镜头聚焦于猩猩“小黑”,谁料“小黑”对镜头很敏感,总是在躲着摄像头。这可让崔白莉犯了难,如此“不配合”的拍摄对象还是第一次见。

崔白莉和团队伙伴想尽了办法,最终决定,在特定的机位架起一个黑色镜头,让“小黑”习惯镜头的存在,并且明白镜头对它没有伤害。

几天后,“小黑”在镜头前画起了画。“虽然我们不能以人类的思维去猜测它们画的究竟是什么,但可以从斑斓的颜色中感受到动物们也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崔白莉说。

2023年12月22日,《一座动物园的理想》英文版于Discovery探索东南亚频道播出,2024年4月29日,中文版在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引发了热烈反响。全球观众通过这部纪录片,看到了一个动物园对每个鲜活生命的尊重,也见证了一个动物园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