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张淑:“声”临其境 “音”入人心

2024-07-19 15:12:21





南京广电集团电视技术部电视音频科科长

张淑





“2022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约3000名各界代表参加活动。要保证这么多观众都听得清楚,怎样克服声音相互覆盖和干扰是一大难题。”

张淑解释,像这样的大型纪念活动,为保证场地的肃穆和安全性,音响不能采用一般演唱会吊挂的方式进行布置,只能落地摆放。她带领音频团队利用数字技术模拟了现场音响的播放效果,并在后续的实地安装彩排中,对音响覆盖的角度进行了优化调整。最终实现了约3000名观众听到的声音几乎是无差异的,避免了前排声音大、后排声音小的问题。

公祭仪式中的音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现场演奏,演奏地点在主扩音箱的前方,这也给现场扩声增加了难度。为了呈现完美的效果,张淑安排了多支大振膜话筒对乐团进行拾音,多次调试确保演奏效果最佳。

张淑带领南京广电集团电视技术部音响团队,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公祭仪式扩声保障任务。



公祭仪式露天举行,天气变幻莫测,昼夜温差大,张淑回忆,就在2022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的前几天,南京连降几场大雨,预先准备埋设线缆的线槽内全都泡满了水,而潮湿的环境会严重影响音频信号的传输,对于电缆安全也是威胁。

“当时调抽水机来不及了,我们找来容器将积水舀走,没有容器,喝水纸杯也直接上,要迅速排除风险隐患。”一个上午,排干积水,晒干线槽,架设线缆,隐患排除,保证安全无虞。

庆祝渡江战役胜利升国旗仪式、南京市国庆升旗仪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在近年南京广电集团策划的多档大型直录播节目中,张淑多次担当主调音师的角色。





有人说“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也有人说“声音不重要,画面才是王道”。在张淑看来,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互相促进的整体。她在多部大型纪录片的录音和音乐编辑工作中,尝试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引发观众心灵的共鸣。

在她看来,配音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起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情感体验。当画面展现出戏剧性的转折时,配上激昂的音乐,能够让观众跟随节奏的呼吸,感受到情绪的激荡;而在展现宁静与平和的场景时,柔和舒缓的音乐则能让观众内心得到平静与安宁。“正是这种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她在制作纪录片配音音乐时,会首先考虑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果是一部描绘自然风光的纪录片,可以运用轻快的旋律和大自然的声音元素,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如果是一部讲述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可以运用古典乐器和庄严的旋律,增强历史的沉重感。


张淑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寻找潘德明》,讲述开创徒步环球旅行与探险先河的中国青年潘德明鲜为人知的故事,回溯他7年间用双脚和自行车环游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艰辛旅程和辉煌壮举。

 
“我在后期制作时,为了表现潘德明在环游世界中的紧迫感,尝试了很多的音乐,但是总感觉差点意思,没能很好反映他内心的焦躁不安。”张淑正苦思冥想时,看见了工作间挂着的时钟,突然来了灵感,通过在背景音乐中加入秒针读秒的声音,紧张感一下子就有了。

张淑参与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多次获奖。
 

其中,《城之墙》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颁发的2020年度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二等奖、《南京长江大桥》获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奖


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已经跨入智媒时代。身为新闻宣传战线中的技术工作者,张淑不断追赶、学习新技术。

她作为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的立项资助项目——“加强三维声音频技术项目的业态推广和使用”,就将关注点聚焦于音频领域的新兴技术应用上。

张淑介绍,人们熟知的立体声、5.1声道、7.1声道,都以听众为中心,在水平切面上增加扬声器。而三维声技术就是将声场还原为三维空间,让声音在平面声场的基础上增加高度感,每个声音精准定位,更接近真实世界,观众甚至会感觉自己被“移入”故事场景之中。

2023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发布《三维声编解码及渲染》行业标准,让蓬勃发展的多维声音频技术走入了广电应用领域。

“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车载音频、流媒体的播出端等很多应用领域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把握机遇、迎合变化。”张淑目前的工作任务是带领音频团队,推动三维声与视频超高清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内容的制作与传播模式。


打造三维声音视频产品是团队探索的方向之一。“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车里听小说、综艺节目,甚至是纪录片。我们想利用三维声技术打造各种有声产品,为用户制造更好的听觉体验。” 张淑透露,目前团队已经在录音棚中尝试多维声节目内容的制作,后续会将这一技术运用到更多的体育比赛、音乐会、演出直播等领域,为无缘现场的观众带来有别于传统的视听体验。

在演出扩声方面,张淑和团队正在积极尝试将沉浸式扩声技术应用到今年9月的南京森林音乐会中。“目前全国有很多实验性的沉浸式演出,但大型的沉浸式户外扩声并不多见,我们很期待这一技术今年能在南京落地实现,带来新的视听体验。”


文|芮天舒   编辑|祁绩

排版|祁绩  审核|顾军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