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 15:23:45
邱爱金
在他们共同主持的课堂上,来自理工专业的学生学习声乐的同时,也热烈讨论控制学科的知识,感受“学科交叉”的融合魅力。
“所谓自适应,就是生物改变自己的习性,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特征。而要唱出优美的歌声,就要对自己的发音不停地进行调整、适应,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自适应控制的过程。”邱爱金解释这门课程的由来。
由于课程面向的主要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怎样让他们理解声乐、真正学到东西,邱爱金一直在思考。她专门学习自适应、可视化、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尝试用理工科学生听得懂的方式解释乐理。
《自适应控制与歌唱艺术-气息篇》片段
在南航任教后,邱爱金没有停止继续深造的脚步。2018年,她进入南航马克思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将音乐教育与思政相结合,探索教学新模式。
“为什么我们要传唱红色经典?一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二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在南航纪念马克思主题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音乐解读》的课堂上,邱爱金认真解读着红色歌曲的文化精神。
用音乐来串联一场特殊的思政课,选曲至关重要。“我们编写了一本教材《中国百年红色歌曲赏析》,书中的歌曲既是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红色经典,又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取向,且兼具教育意义。”邱爱金表示。
在课堂上,邱爱金从每一部音乐作品的歌唱技巧、乐器演奏等方面切入,讲解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音乐的精神和特色。一节节生动的音乐赏析课,让一个个英模人物鲜活起来、一段段红色故事明晰起来。在思政铸魂和艺术教育的融合探索中,邱爱金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谈及为何进入南航这样一所综合类高校而非专业艺术院校工作,邱爱金笑盈盈地说:“是情怀。”
在课堂上,邱爱金因材施教,坚持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坚持把“教学相长”的理念进行深入实践。她始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灵活的。她时常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与艺术活动。
2017年,她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排练歌剧《唐璜》中的四重唱选段。为了让扮演“女高音”的学生克服语言关,邱爱金专门邀请了意大利演员进行线上教学,帮助其纠正发音;剧中演员的服装,也是邱爱金找专人设计。
通过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排练,邱爱金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做好自己专业声乐教学的本职工作外,邱爱金更希望做好公共美育的工作。“美育,即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对美育的重视。”
在她看来,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缺少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干涸的。无论是与理工类学科进行跨界合作教学,还是让音乐融入思政课堂,邱爱金探索不止。她希望让公共艺术课面向各个专业,将美育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她坚信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
文|胡欣玥 编辑|芮天舒
排版|祁绩 审核|顾军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