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马艳:让文化惠民“走心”也“走新”

2024-08-30 15:03:17



担任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馆长6年,马艳以自己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专业技能为群众文化工作贡献力量。
从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到文化培训有声有色,从一批批优秀文艺精品的创作到一个个文化团体的壮大……南京市鼓楼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异彩纷呈,文化惠民工作新意萌动、深入人心,都倾注着她的辛勤付出。



人物访谈


 
马艳出生于戏曲世家,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下,她与文艺结下不解之缘。大   学毕业后,她先在文学馆做讲解员,后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文艺兵,练就了       演唱、舞    蹈、主持等本领;再后来,迈入文化馆工作。

 

自马艳任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馆长以来,一直将“活化区内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创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与大本营,下西洋船队从这里出发,所用宝船也在此制造……中国的航海之梦从这里走向世界。”2021年,马艳从区内的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中获得创作灵感,希望通过舞剧的方式,将大明工匠造船出海的情景展现出来。

有了初步的构想后,马艳带领创作团队深入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进行采风、请教专家了解宝船制造流程、去档案馆翻阅史料,将铺设龙骨、榫卯拼接等专业的造船环节,通过舞蹈语汇进行呈现。

“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我们希望这部舞剧能由年轻人来表演。”马艳介绍,鼓楼区文化馆联手被誉为“新中国优秀航运人才的摇篮”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文化馆出技术、江苏海院出演员的方式,共同完成当年“宝船制造、扬帆出海”的恢弘叙事。

历经五个多月的紧张排演,舞剧《大明工匠》得以呈现。舞台上,演员们用铿锵有力的舞蹈动作展现600多年前大明工匠造船出海的情景,他们或搬运木头、或锯木,忙得不亦乐乎。随着一声“启航喽……”,一艘巨船扬帆出海。表演结束,留下了满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大明工匠》获得了首届南京市公共文化“星辰奖”、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在马艳看来,这部舞剧不仅还原了大明工匠建造宝船的历程,也让年轻人感受到中华工艺的力量。

“有参演的学生告诉我,在学校他们的专业是学习开船,对造船修船并不是很了解。这次排演的经历,让古代工匠敬业、专注、锲而不舍的精神,仿佛通过舞蹈传递到了他们心里。”

近年来,马艳还根据南京明城墙在民国时期增辟城门挹江门的故事,创作短剧《挹江谣》;根据南京大运河段创作曲艺作品《唱响大运河》……用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让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新韵。





“群众文化,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简单来说,我们日常投入、参与、可见的艺术活动便是群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当然,它还有更多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在马艳看来,把群众文化工作做得更专业、更有影响力,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是自己作为馆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些年,她以“幸福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为主线,先后举办了“解放之路”鼓楼区庆祝南京解放70周年群众汇演活动、星级团队展演等50余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回想起策划“解放之路”群众汇演的经历,马艳记忆犹新。“接到任务时,离最终演出只有个把月时间了,我和团队展开多轮头脑风暴,结合表演场地滨江欢乐舞台的特点,策划整场节目。演出当天,江面波涛汹涌、战士胜利渡江的舞台场景和感人肺腑的文艺节目,深深打动了台下的观众。”

而她从2014年策划并启动的群众文艺星级团队评选工作,如今已经成为鼓楼区文化馆的一大特色活动。“我们评选培养、扶持出社区中业务水平良好、机制健全的团队作为鼓楼区星级文艺团队,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马艳说。

马艳时常走进文化馆内的排练厅,指导这些群众文艺团队。她虽然比大多数团员年轻,但大家还是喜欢亲切地称呼她为“马老师”。

湖南路街道星光艺术团是鼓楼区星级团队中的一员,63岁的团长对此深有感触,她说:“从区里到街道,文化馆免费给我们提供场地排练,还有专人指导,我们每周最少训练三次。这几年,我们多次蝉联区广场舞大赛冠军,还夺得了南京市和江苏省的一等奖。”

这不仅是团长的心声,更是全区大大小小500多个文艺团队的真实写照。

“通过文化馆的平台,激发群众对生活的热情、对文艺的向往,是我做群文工作最大的意义。”马艳介绍,去年夏天,她还创新性地组织了第一届“江边小剧场”夜间公益演出,参加演出的既有鼓楼区优秀群众文艺队伍,也有专业乐队。从管弦乐、流行乐,到民谣、国风音乐,一场场演出让鼓楼滨江的夜晚充满文化艺术的活力和感染力。




今年暑期,鼓楼区文化馆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白天,馆内的社区艺术学校火热开课;夜晚,马艳在馆内开设了“青年夜校”,让年轻人为之奔赴。

“年轻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他们更需要丰富、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年轻人获得知识、获得文化熏陶,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城市的温度。”马艳说,开夜校就要开到年轻人心坎里。

在谋划课程时,她不仅面向馆内年轻员工开展调研,还到市文化馆“取经学习”。针对“追求品质生活”“在家实现美甲自由”“想在运动中重塑形体”等需求,她联合相关师资力量,开设了亲子瑜伽课、T台模特形体、舞韵瑜伽、中药养生、美甲美妆等一系列新颖且实用的课程。

马艳怀着忐忑的心情,发布了鼓楼区文化馆第一期“云上·夜课堂”的报名宣传。让马艳没有想到的是,课程一经上线就被抢空,在鼓楼区的年轻人中掀起了一阵上夜校的热潮。

年轻人对鼓楼区文化馆的课程与周到服务表现出如此大的渴望与热情,并打出高分,让马艳很有成就感,也激励着她要做得更好。“在开课前我们会进行试讲试听,对课程质量进行统一把关和评估。未来我们会不断优化服务细节,继续提升服务效能。”

在鼓楼区文化馆工作19年,马艳越来越觉得,基层文化馆是市民全年龄段实现“生活与艺术相伴”的优质空间和平台。 

“学生时代,可以来这里接受文化艺术启蒙培训;成年之后,可以来这里歌舞飞扬抒发情怀;到了老年,可以在这里交流感悟分享收获。”她希望文化馆能够成为市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在这里享受文艺滋养的美好时光。


文|胡欣玥   编辑|芮天舒

排版|祁绩  审核|顾军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