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周建:传京剧古韵,扬国粹新风

2024-10-12 17:33:46

人物访谈

“京剧小生是传统戏剧角色行当之一,扮演的是青少年男子。在表演上注重真假嗓音的结合,唱腔和念白都体现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激情……”

舞台下的周建穿着牛仔裤、休闲鞋,与舞台上的他判若两人。但只要有人跟他聊起京剧,他便打开了话匣子,神采飞扬地跟人科普起来。

在梨园界,提到周建,许多人都会想到他在舞台上行云流水的表演,和那份对京剧艺术的无尽热爱。作为南京市京剧团的文武小生,周建一方面积极向名师、前辈们学习,细心打磨好每一场戏,做好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另一方面通过京剧进校园弘扬国粹,培育更多京剧艺术“接班人”。

1990年,从辽宁省锦州市戏曲学校毕业的周建,进入锦州市京剧团工作。2003年,他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南京市京剧团。一年后,经梨园界的朋友介绍,周建结识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万增先生。

于万增先生的祖父是京剧大师、艺名“筱翠花”的于连泉,父亲是京剧名家于世文,他本人则是两大小生流派中“姜(妙香)派”的领军人物。 于先生清脆高亢的嗓音、韵味十足的唱腔、洒脱大气的表演深深感染了周建,几经考虑,他决定进京拜师。

在看过周建带来的相关资料后,于先生认为他是个演小生的好苗子,开始将自己擅长的剧目传授给他。

周建表示,于先生教戏,讲究口传心授,细致到表演的每一个环节,哪个字怎么念,哪个脚步怎么走,演出时台上台下细微反应……在学习的当时当刻,也许并不显得十分深奥,但事后总会引发自己反复琢磨,回味无穷。

“先生的教诲,改变了我对京剧的理解。他不仅是我艺术上的导师,更是为人处世的榜样。”周建介绍,先生鼓励他多向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学习,博采众长,甚至多次领着他前去登门拜访。

周建记得,有一年夏天,于万增先生带着他拜访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张春孝夫妻。“当时由于家中空间有限,三位梨园前辈顶着39℃的高温,在室外空地上指导我表演。不一会儿,四人的衣衫皆被汗水打湿。”

2007年5月26日,周建迎来了让他毕生难忘的一天,于万增先生正式收他为徒。在收徒仪式上,于万增向梨园界同仁和票友代表介绍周建:“他很稳重,在学戏方面能吃苦而且用心。通过三年的接触,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这次我们以这种形式确定了师徒关系,对我来讲也是增加了一种责任。”

周建清楚地记得,在“拜师收徒”仪式现场,于万增先生表演了小生名剧《白门楼》“今日里在阵前大败一仗”选段后,又与他合唱了《柳荫记》中“远山叠翠如含笑”一折。

“表演结束后,有位票友代表送了幅书法作品给我们师徒二人,上面写的是‘唯愿再传佳弟子,好将妙谛振梨园’。”周建表示,这句话一直印在他的心里,鞭策着他要在传承京剧艺术的道路更上一层楼。

京剧名家的悉心指导,加之自身对京剧传统剧目的长期琢磨,周建成功地在舞台上塑造了多个有血有肉的小生形象。《白蛇传》中淳朴善良的许仙、《辕门射戟》中威猛逼人的吕布、《罗成叫关》中悲壮苍凉的罗成……他都演得情真意切、惟妙惟肖。

“京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它的灵魂,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理解与演绎,将角色的情感、命运与观众的内心相连。” 周建表示,他最喜欢的传统京剧人物要数《周仁献嫂》中的周仁。

《周仁献嫂》是一部京剧中较为少见的情节饱满的剧情剧。讲的是明朝年间,周仁义兄杜文学受奸臣严嵩迫害发配云南,杜文学将其妻托付给周仁。严府总管严年垂涎杜妻貌美,逼迫周仁献出杜妻。周仁夫妻不肯趋炎附势,商议之后,决定由周妻代替杜妻怀刃上轿伺机刺杀严年。不料事情败露,周妻不幸身亡……

周建认为,周仁从受到逼迫时的恐惧与犹豫,到夫妻二人商议之后的坚毅与勇敢,每一个情绪的转折都需要细腻的处理。

他记得于万增先生在传授这部戏时叮嘱自己的话——“一个好演员在台上演绎悲苦之情时,情感应是克制的。如果一个演员能够在演绎时,自己不落泪而感染得观众为他落泪,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于是周建在表演时,通过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向观众们透露周仁复杂的内心情感,用唱腔的起伏、动作身段的衔接去扣动观众的心弦,从而将被逼献嫂的愤、失去妻子的悲诠释得淋漓尽致。

很多观众看完戏都说周建将周仁“演活了”,但在周建看来,真正有挑战性的角色,莫过于他在现代京剧《梅园往事》中饰演的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

《梅园往事》以周恩来在南京谈判的故事为主题,记录了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到南京进驻梅园新村,与国民党代表、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将军艰难谈判6个月的历史。

“为什么说马歇尔这个角色不好演?因为京剧舞台上很少出现外国人的形象,这类角色无法用传统的行当和流派去简单归类,只能靠我自己琢磨。”塑造人物要从了解人物背景入手,他前往梅园新村纪念馆采风,又去翻阅历史资料,观看相关纪录片、影视作品,心中逐渐有了底气。

“在舞台上,马歇尔会习惯性地挺直腰板,将手扶在腰带上,这样才符合他作为美国将军的人设。”

“他跟周总理谈判时,眼神应该透露出老谋深算的感觉,说的每句话都经过反复斟酌。”

“小生人物会用折扇作为道具来推进剧情,这给了我灵感,于是给马歇尔配了一个烟斗,用抽烟斗的动作体现他在思考……”周建一边讲解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一边起身表演对应动作,仿佛又回到了舞台之上。

在周建看来,将马歇尔这个人物塑造得越发真实,也越能衬托出周总理的光辉形象。

他印象最深的是《针锋相对》这场戏——马歇尔问周恩来:“离开美国的帮助,共产党的目标能实现吗?”周恩来斩钉截铁地回答:“能,一定能,请往前看。”随着国歌奏响,舞台上,巨大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散场交流时,很多观众告诉我,这一幕让他们热泪盈眶。”周建表示,这正是传统艺术时代魅力的体现。

如今,在繁忙的舞台演出之外,周建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京剧进校园”上。作为京剧艺术的坚守者和传承者,他认为下一代才是京剧真正的未来。

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是“全国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近年来,该校更是打造了“润心娃娃京剧团”,周建被聘为该剧团的艺术总监,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孩子们。

如何让孩子们了解京剧,进而爱上京剧?周建认为必须从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地方切入。“比如有的孩子不理解京剧字音构成‘字头、字腹、字尾’的概念,我就用孩子们熟悉拼音进行类比,告诉他们每个字的声母,属于‘字头’;每个字的韵母,就构成‘字腹’;韵母的尾音,就是‘字尾’。唱每一个字音按‘字头、字腹、字尾’来处理,呈现的听觉效果就显得饱满、圆润。”

通过这种细腻的教学方式,周建成功点燃了许多孩子对京剧的热情。

2019年,周建带领“润心娃娃京剧团”的16位小演员远赴波兰,参加由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庆祝中波建交70周年文化节京剧演出活动”。

“我们精心安排,把京歌和京剧、现代戏和传统戏相结合,让外国朋友更容易理解中国京剧文化。”周建记得,当天小演员的一招一式让波兰观众赞叹不已。特别是波兰小朋友虽然听不太懂,但也试图跟着唱,有时还跟着打拍子,十分有趣。

在周建看来,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到京剧表演中,才能让京剧的传承富有生命力。“我希望他们能通过一次次演出,不但能提升表演技巧、丰富舞台经验,更可以领悟到京剧这门艺术承载的‘忠、孝、仁、义’传统文化精髓——忠于国家、孝敬亲长、以仁待人、守义立身。”

在未来的舞台上,周建将继续以他独特的方式演绎京剧。对于他而言,京剧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而他,正是这门古老艺术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开拓者。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校园里,他都在用心守护和传播着这份艺术的光芒。

文|芮天舒 编辑|祁绩

排版|祁绩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