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何淼:让城市守得住过往 看得见未来

2024-11-01 16:58:10

 
人物访谈
 
如果从2005年进入大学学习社会学算起,何淼已经在社会学的研究道路上前行了19年。
 
“我是一个‘社会学人’。”她经常这样介绍自己。
 
“社会学人倾听时代的脉搏,用理性的视角剖析社会结构的经纬,揭示文化深层的涌动与变迁。”如今身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研究”博士工作站负责人,何淼正以社科理论研究为舟,载城市穿梭时光河流。
 
深挖城市文脉,守过往之根;展望未来趋势,明前行之路。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城市既铭记岁月痕迹,又拥抱变革曙光,守得住过往,看得见未来。
 
传承文脉
探索旧城改造
 
2009年,何淼被保送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张鸿雁教授。张鸿雁教授是我国城市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是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首创者,长期将研究方向聚集于城市更新领域。
 
此时,恰逢南京“老城南”地区更新改造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张鸿雁教授及其学生都及时关注到这一点,并将其作为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何淼投入“老城南”更新项目的调研中。她对“老城南”的老建筑进行了摸底调查,也跟多位尚未搬迁的居民进行了寻访交流。
 
让何淼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家住熙南里的居民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后人。他对何淼说:“这里留存了太多我们祖辈生活过的痕迹和故事。我们的城市在更新改造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将文化延续下来。”
 
随着寻访调研的不断深入,何淼发现,这不仅是一户居民的心声,更是每一户“老城南”原居民的共同心愿。她逐渐意识到,旧城改造不只是城建工程,也是文化工程、民生工程。
 
“简单的历史建筑保护或是‘破旧立新’都不是最佳选择,我们需要在历史文脉有效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生命体的‘循史而新’。”何淼解释道,就是要在保护好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让城市向上生长,焕发时代魅力。
 
这次的调研也激发了何淼研究的兴趣。她开始将城市更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博士论文关注了“老城南”地区更新带来的社会空间变迁、参与翻译海外学者对城市更新的最新著作、出版了书籍《再造“老城南”:旧城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
 
 
 
实地走访
解码“城市更新”
 
进入南京市社科院后,何淼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她对城市更新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城市更新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活品质的提升、空间的美化,还应涉及空间中人群的变化、空间所承载文化记忆的延续等,这些都应该是我们社会学人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2023年,何淼成为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研究博士工作站负责人,集中对“文化赋能南京城市更新的经验与路径探索”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团队采用社会学经典的田野调查方法,对老门东、小西湖、颐和路、跃动新门西、国创园、浦口火车站等重点更新空间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更新项目成员、本地居民、外地游客等群体进行了访谈。”何淼说道。
 
她还借助博士工作站成员的多元学科背景与技术手段,建立了2001—2023年期间“老城南”地区更新项目的空间数据库。何淼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挖掘发现,93个更新改造地块主要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一般历史地段及其周边,表现出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更新实施的积极带动作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人会将文化与城市更新的融合,较为单一地理解为在城市改造开发过程中保留文化遗产。但我们通过研究想表达的是,文化融入不只是添加静态的‘景观’,更是动态地参与其中,甚至说是成为引导着城市更新、变化的力量。”何淼说。
 
研究过程中何淼发现,小西湖社区的城市更新中,在保留居民原有居住功能及院落形态的前提下,进行开放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与功能融合,适当引入24小时书店、文化展馆、非遗工坊、民宿餐饮等设施,打造了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空间,实现了居民生活空间与文旅业态的共生共荣,这体现了文旅融合对城市更新的赋能。
 
小西湖社区的一处院落
 
“我们还发现,南京对开放式公园、游园绿地、公共广场等区域的小微建筑空间进行改建,变为阅读、文创展示、文化活动等空间,打造了一批‘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在何淼看来,这些“家门口”的城市更新不仅打造了一批展现南京魅力的特色文化驿站,在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研咨政
赋能“文化发展”
 
除了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何淼的另一大工作方向就是城市文化方面的科研咨政。2019年,何淼投身南京“十四五”文化发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中。
 
“‘十二五’规划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十四五’规划则要进一步往‘精准不精准’的方向迈进。”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何淼与团队对南京市的基层文化设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何淼发现如今的基层文化设施在硬件条件上都非常完善,比如许多基层图书室都配备了电脑等现代设施,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施也很丰富,但不少设施的利用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何淼坚信,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实地走访,她和团队观察到不少社区居民对“四点半”书屋的需求很旺盛。“因为社区内的孩子很多都是下午四点半后放学,四点半之后开放的图书室可以为孩子在家门口提供一个充满书香的阅读小天地,而白天图书室的闲置时间段,则可以用来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活动。”何淼表示,这些基层智慧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很多宝贵思路。
 
除此之外,在一次社区的实地调研中,何淼发现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摄影培训的文化服务,但不少老年人表示,“手机上的拍照美图功能已经够伤脑筋了”,相机的专业构图知识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也提示我们,提供的文化服务是要非常精准且多元的,跟每一个群体的具体需求进行衔接,才能做到满足不同人群的美好生活需求。”何淼说。
 
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2022年,何淼参与编制的规划文件正式出炉。“希望通过自己在建言咨政领域作出的小小贡献,让城市文化更加美好。”何淼说。
 
数字呈现
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近年来,何淼也在积极关注城市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动向,与文化数字化、长江文化相结合,探索城市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南京大量的长江文化资源分散在博物馆、美术馆、革命纪念馆等不同的文保机构中。何淼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需要提升的方面:长江文化资源数据如何与市级其他文化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全面共享;长江文化数字化建设如何凝聚多方合力,实现常态化、可持续地推进。
 
在何淼看来,数字化网络时代,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必须依托数字化呈现与表达,通过“上云用数赋智”构建长江文化的数字化特色表达,充分展示长江文化的时代魅力。同时,长江文化向数字空间的注入,也能以文化引领数字产业发展,为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内容,培育更具文化体验感与审美力的新兴文化场景。
 
2023年,何淼进行“南京长江文化数字化路径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致力于为南京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她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南京长江文化数字化实现路径,为助力南京打造“长江流域璀璨明珠”贡献社科智慧。
 
“对于长江文化而言,‘数字化’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根本诉求在于将丰厚的长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要素,成为城市文化创新创造的动力源。”在今年年初于《南京日报》刊发的理论文章《数字技术赋能 讲好南京长江文化故事》里,何淼介绍了南京打造的长江文化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的特色文化点位和文化内容,开发了“宁游长江数字体验平台”等多个具有南京本土特色的APP/小程序/H5等文化产品;同时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南京长江文化核心展示点打造了数字体验场景,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长江文化数字化新体验……
 
在从事社科研究工作之余,何淼喜欢City Walk,常常在老城南的街巷漫步,或去长江边感受夕阳与晚风……在这样的行走过程中,她切实地感受到城市在发生着变化、在持续的更新中。“这种用脚步来发现城市、看待城市的方式,我觉得是一种与城市的深层次互动,让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与社会环境,同时也让我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好奇的态度,去重新看待不断变化中的城市,增强研究的问题意识。”
 
文|胡欣玥 编辑|芮天舒 刘晓文
 
排版|祁绩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