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吴配芳:传承经典 墨染人生

2024-11-08 10:53:13

 
我将继续前行在书法传承的征途上,用精品创作弘扬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用文化惠民点亮美好城市生活。
 
——吴配芳
 
人物访谈
 
 
吴配芳常年习字,指尖被墨渍浸染,但他丝毫不在意,这一缕墨香恰是他最得意的装点。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书法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以汉字为载体,与多种艺术相结合,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任职于南京市六合区文化馆的吴配芳希望以传承为灯,照亮书法艺术道路;以创意为墨,书写人生进取华章。
 
 
1988年,吴配芳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夕,作为村支书的爷爷总会写好一副副春联,带着小吴配芳一起走街串巷,送给乡亲们。
 
“当时条件艰苦,爷爷用的‘毛笔’是用竹子加上鸡毛自制的。可他写出的‘大字’却遒劲有力,送到哪里都能收获乡亲们的笑脸。”吴配芳不解,“大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魔力,爷爷摸着他的头说:“这叫中国书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一粒种子自此在吴配芳心中种下,日渐生长。
 
上中学时,他凭着一股韧劲,练就了一手好的硬笔书法,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上大学后,他加入了校书法社团,开始学习软笔书法,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字痴”。
 
“那时我除了上课,就是写字。常常是对着一本字帖,在教室里一练就是一整天。”吴配芳以“寒毡坐破,铁砚磨穿”的精神感动了老师们。在他们的推荐下,吴配芳在大三那年参加由中国书协、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并一举夺得全国高校组软笔字一等奖。
 
这让吴配芳尝到了“年少成名”的滋味,也因此成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不断向书法前辈们学习,以求书法水平“再上一层楼”。其中,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要数在读研究生期间结识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杨广。
 
“杨老师告诉我,对书法艺术的传承要从临摹经典帖子开始,纯、精、准是临帖追寻的方向。”在杨广的点拨下,吴配芳重新梳理了书法的脉络,草书主攻唐代杰出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行书主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合称)、兼习颜真卿的《争座位帖》,逐渐形成了不泥古,也不盲目追新的风格。
 
2019年,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展征稿活动。该展被誉为书坛 “奥林匹克”,每四年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只需入展一次,创作者就可以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机会难得,吴配芳决定好好把握。
 
经过细致谋划,他决定以“《人间词话》数则”为主题创作参赛作品。“《人间词话》优美的文辞,与我行草书的笔意融合和感情流露相得益彰。此外,一则一则的呈现形式,也方便了我对文字的把控。”吴配芳在介绍创作思路时如是说。

吴配芳创作的“《人间词话》数则”
 
吴配芳介绍,整件作品用八尺三条屏淡绿色的蜡染鎏金纸写就,淡雅中以彰显高贵。章法上注重轻重、虚实、块面、节奏的把握和对比。书写轻松自然,妍放秀逸中增加了古朴静雅之气。
 
2019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名额公布。5万余作品参与角逐,最终仅有千余件能成功入展。“《人间词话》数则”经过七轮选拔,最终脱颖而出,成功入展。吴配芳也用实力获得了一张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入会资格证。
 
 
“学书法之路还很长,入展只是开始”。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后,吴配芳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持续前行,日夜不息。
 
2020年1月12日,第五季“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揭联仪式在中华门举行。活动现场,吴配芳作为南京市青年书法家代表,与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尉天池,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等书法大家一道,将创作的“福”字作品送给了包括南京市创业人才代表、见义勇为的滴滴司机、全能好评的外卖小哥、行业劳模代表等在内的10位南京市民代表。
 

 
“贴‘福’字是过年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之一。如何让这个‘福’字更有年味、更能彰显中国书法底蕴,我琢磨了很久。”经过反复尝试,吴配芳在红色四边镶云的喜庆硬卡纸上,用金色墨水,以行楷字体写就了大大的“福”字,呈现的视觉效果十分喜庆。
 
为提升设计感、增加实用性,他还在“福”字下方加上了精致玉石流苏,上方设置了红绳,让市民代表拿回家后省去装裱繁琐,可当作一件漂亮的装饰品悬挂;“福”字背后配上了一副自己认真手书的金箔春联,一并送给了市民代表们。
 
“拿到‘福’字的两位市民代表爱不释手,连声说太特别了。”这次活动更加激发了吴配芳的创作热情,从2021年开始,他谋划推出更多具有南京元素的书法作品,展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他从历代先贤创作的诗词歌赋中获取灵感,结合南京地方特色元素,3年时间创作了近百件书法作品,表现形式涵盖小品、斗方、条幅、对联、手卷等多种类型。
 
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比如《秦淮》这件作品内容取自南宋名臣范成大所作同名宋词,我创作时挑选了淡绿色的蜡染微喷纸,以书法小品的形式呈现,更显古朴韵味。”
 
“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从博物馆中的楼兰残卷中获得灵感,将诗词写在破碎的宣纸包装纸上,让作品凸显沧桑感。”
 
“《水韵江苏》,画面饱满,诗词、扇面画、印章融合得相得益彰……”吴配芳指着一件件作品,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创作思路。
 

 
据他透露,这批作品将在明年年初的个人书法作品展上正式和公众见面。“希望能通过这批作品,让人们理解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古都南京的文脉绵长。”
 
 
对书法的情有独钟,让吴配芳一步步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如今的他还担任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六合区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六合区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六合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六合区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沉甸甸的责任感敦促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惠民的工作中。近几年,吴配芳策划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叶上初阳”——南京市六合区首届青年书法精品展、“团结一心跟党走 携手共创新未来”庆祝建党100周年南京市六合区青年书画摄影展、“六合同春”书画名人作品邀请展等志愿服务活动数十次,送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40余场次,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书法的魅力。
 
今年10月26日开幕的“棠邑茉韵”南京市青年书协精品邀请展,也是由吴配芳担任策展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反映南京青年书法家群体的创作水平,也将书法艺术时代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棠邑茉韵”南京市青年书协精品邀请展
 
在策展时,吴配芳精心挑选了35位青年书法家的70幅精品作品,将它们精制装裱、精心布置在展陈空间墙壁上,在柔和灯光和精美的盆景映衬下,营造出清新致雅的观展氛围。
 
“很多热爱书法的人都听过一句话——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我在策展时通过各种风格迥异的作品去体现它的精髓。”吴配芳介绍,展览中的楷书作品不仅有魏晋的风骨、唐人的法度,更具备宋元的姿态和意趣;隶书作品的创作悟透了两汉之气象,将汉隶的气势、气韵、气息等表达得淋漓尽致;行书作品形体清秀而骨妍劲挺,顾盼自若,精致流美,令人沉醉其中;篆书作品古意中透出清新,线条古韵生动,笔意质朴洗练;草书作品既有矫若惊龙的视觉冲击力,又有渴骥奔泉的心灵震撼力……
 
在吴配芳看来,这些作品展现了南京青年书法家具有赓续传统和守正创新的奋进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精神,书海夜泊、只争朝夕的奉献精神。正因此,他们才能创作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精品佳作。
 
这也提醒着他,成绩属于过去,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将继续前行在书法传承的征途上,用精品创作弘扬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用文化惠民点亮美好城市生活。
 
文|芮天舒  编辑|祁绩 
 
排版|祁绩  摄影剪辑|周韬
 
美编|鲜曼青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