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朱晓雪:给岁月“打光”的文博策展人

2024-12-16 15:36:14

“在电影拍摄中,运用‘打光’技巧可以让某些细节或特点更加鲜明,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而文博策展人就是给过往岁月‘打光’的人。他们让历史从尘封的角落中走出来,变得光彩照人,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历史的魅力,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朱晓雪看来,一场好展览,大到主题的策划、风格的确定、宣推的形式,小到展品摆放的角度,都离不开策展团队的谋篇布局、匠心巧运。

 


人物访谈

我们将沉寂在库房里的文物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让过往岁月变得光彩照人,让文化底蕴尽展风采。——朱晓雪

2013年,朱晓雪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年后,她通过招聘考试,进入南京市博物总馆下属的六朝博物馆工作,在综合业务部从事展览展示和文物保护研究。

入馆之初,朱晓雪意识到,六朝的文物距今久远,它们的功能、价值和文化内涵,大多数观众是不太了解的。“对于我们做展览展示的工作人员来说,在策展过程中,首先要对文物进行基础研究,弄明白文物的功能和价值,用通俗的语言撰写介绍文字,去展现文物背后的故事。”朱晓雪说。

“我后来发现,仅凭文字去介绍文物和遗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想着能不能在呈现手段上做更多的创意。”朱晓雪回忆道。

在介绍六朝建康城城市建设时,她与同事们探索多媒体展示的可能,以动画视频的方式,从夯土墙的打造、建康城的布局、主干道及重点城市设施的设置、建康城的区位条件等多方面介绍六朝建康城的点点滴滴,相关视频于馆内对应遗址旁边循环播放,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取得了不错的文物知识普及效果。

有参观者表示,看到遗址文物的时候,脑海中就会联想到当时的时代场景,可惜自己并不了解。有了这段通俗易懂的动画,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一件物品一段文字,观众可以就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时代场景与历史变迁,如同穿越回了六朝建康城内,感受古人生活的氛围。

“这样的呈现方式很有温度,让我们与历史更近。”看着参观者满意的笑脸,朱晓雪觉得自己的用心都是值得的。

2023年,朱晓雪来到南京市博物总馆下属南京市博物馆工作。对馆藏文物进行活化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综合性、原创性、学术性的大型文物展览,来展示南京文化底蕴和深邃文脉,成为她的重点工作任务。“相较以往,如今的工作更具挑战性,也更能让我快速成长。”

朱晓雪进入南京市博物馆的第一个重要展览任务,是协助策划2024年的开年生肖大展——“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生肖展是各博物馆“春节档”的常客,怎样在同台竞技中更胜一筹?朱晓雪的秘籍是在“新”字上做文章。

首先,文物要让观众有新鲜感。“我们立足馆藏资源,挖掘很少露面或此前从未展出的文物,让库房中沉睡的它们‘醒来’。”在团队的努力下,龙纹香饼、龙形玉饰件、龙纹瓦当等较少有机会展出的文物得以与观众见面,反映了中国龙文化从萌芽形成到发展成熟的变化过程。

其次,互动环节也要“新意盎然”。朱晓雪与同事在序厅醒目位置设置了一个“生肖大转盘”,将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排序的传说对应起来,让不同属相的参观者都有体验感;展厅中还设置了“翻板装置”,上面画着与龙的各部位相似的动物,龙角像鹿、龙鳞像鱼、龙爪像鹰、龙掌像虎……小朋友们将翻板翻过来就完成了龙的拼图。

最后,是小彩蛋设计上的“耳目一新”。朱晓雪与同事在尾厅打造了一面“寻龙记”的主题照片墙,上面呈现了博物馆建筑中的各种“龙”元素——屋顶上的吻兽、大门上的铺首、八字墙上的砖雕等,引导参观者去探索发现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的奥秘。“通过这个‘彩蛋’,展陈从展厅里延伸到展厅外,增强了观众与博物馆的链接。”朱晓雪自豪地表示,贺岁展期间的观众量比预期增加了60%,也为南京市博物馆迎来开门红。

“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现场

朱晓雪回忆,从学生时代起,她就十分爱去博物馆里看展。“一到周末,我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在研究和策展工作之余,朱晓雪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观展,几年下来,她对各博物馆的特色展览如数家珍。

在她看来,博物馆展陈不应是冷冰冰、教条式的,而应是活生生、有故事性的,成为连接参观者与历史文化的桥梁。南京市博物馆从7月开始展出的“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于近日闭幕,受到业内外好评,朱晓雪就是展览的策展人。

据她介绍,该展是南京市首次举办的以南北朝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互动为主题的大型展览。

南北朝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如何让观众能“一目了然”?朱晓雪的答案是,讲一段“南北文物组CP”的故事。

“在展览第一单元‘南北并峙’部分,北魏釉陶甲骑具装俑和南朝铜弩机这对CP就令人印象深刻。” 朱晓雪介绍,北魏釉陶甲骑具装俑展现了重骑兵的英姿,他们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饮马长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朝铜弩机看上去平平无奇、锈迹斑斑,却是“冷兵器之王”弩的核心部件。高33.2厘米、长29厘米的尺寸,意味着整个弩属于体型大、射程远、威力强的床弩一类,是步兵克制重骑兵的有效武器,在城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北魏釉陶甲骑具装俑和南朝铜弩机

由于展览主题相对严肃,文物时代距今相当遥远,如何让观众能感同身受理解历史?朱晓雪尝试以人物串线索,以文物讲故事。

刘裕、拓跋焘、孝文帝、梁武帝、颜之推、明僧绍……展览中提到的这些人物中,既有教科书中赫赫有名的王侯将相,也有南京本地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

朱晓雪将人物与相关文物巧妙地编织进展览叙事中,辅以诗词、音乐、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讲述一个符合观众认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时代故事。

多年文博工作的沉淀,让朱晓雪爱上了与文物打交道,也渐渐明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成为一名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策展人与研究人员。

在朱晓雪心中,每一次策展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既要学习新知识,研究观众心理,更要秉持创新精神,不断突破自我。“那些被时光封印的文明密码,等待着我们文博策展人为观众揭开它们的故事。”

文字|胡欣玥

编辑|芮天舒  祁   绩

设计|胡欣玥  鲜曼青

剪摄|周   韬

审核 | 顾军 祁绩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