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谭倩:献智献策 守护“绿水青山”

2024-12-20 10:01:24


共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谭倩长期从事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建设等领域的研究。

从《长三角地区长江保护协同立法研究》《发达省份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等科研课题,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共建环境共享的对策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苏段地方立法的建议》等决策咨询报告,她不断做好理论创新、建言咨政工作,为社会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近年来,她更多地将目光聚集于长江生态环境与长江文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献智献策。




 人物访谈

我希望以理论研究为舟,载着热爱与执着扬帆启航,在时代的浪潮中追寻真知、探索未来。——谭倩

独特视角

从生态环境保护切入长江文化研究

对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谭倩有着特殊的情感。

她的家乡江西赣州,被称为“千里赣江第一城”。从小在赣江边长大的谭倩,目睹了这条长江的主要支流“山变青、水变秀”的过程;后来,她来到南京学习、工作。这里江畔两岸数不尽的人文胜地和自然美景,让她触摸到了六朝古都流淌的文脉,更感受到了人文绿都的独特魅力。

“长江孕育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深受感触的谭倩开始思考,能否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口进行学术研究?

2015年,谭倩进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是她重要的研究方向。次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治理开出了治本良方,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一消息让谭倩心潮澎湃。

“一直以来,长江文化都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这次会议传递出的精神让我意识到,无法跳开生态谈长江文化。”找到方向的谭倩随即奔赴全国多地展开实地调研,也与主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群体进行探讨交流……

经过调研,她逐渐明晰了长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沿岸的政府机构建立的相关生态制度、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等。

谭倩考察调研长江大保护绿色发展工作

 

“建设生态长江,需有长江生态文化。加快长江江苏段生态文明建设,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更可以促进长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长江文化与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互促发展。”在一份探索长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发展的“江苏模式”的文章中,谭倩这样写道。

借鉴经验

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江苏是全国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助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谭倩又踏上了献智献策新征程。

“我当时正在德国做莱茵河流域治理相关研究,发现这里的世界文化遗产上莱茵河谷和长江江苏段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该河谷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上的实践经验,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谭倩回忆。

德国上莱茵河谷

在调研走访中,当地打造上莱茵河谷文化IP的一系列举措,给谭倩留下深刻印象。如根据英国浪漫主义画家威廉·透纳在此作画的路线,打造特色文旅项目“透纳之路”;围绕特色产业葡萄种植,举办葡萄酒节等活动;推出“世界遗产东道主”特别计划,对相关企业和文化组织的人员开展培训,为游客提供专业又地道的服务。

如何让这些实践经验“为我所用”?谭倩认为需要紧密结合长江江苏段资源禀赋,悉心谋划——

借鉴“透纳之路”理念,以江豚为“代言人”,每年在江苏段举办长江文化节,配合一系列活动,将长江文化节做成江苏的一张文化名片;

学习“世界遗产东道主”特别计划经验,推出“江苏长江文化推广官”等计划,对有兴趣参与其中的人员集中进行专业培训;

研究莱茵河谷灯光节呈现方式,让不同主题的灯光秀扮靓“夜长江”,吸引国内外游客打卡……

谭倩将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的建议汇成研究报告——《莱茵河谷文化开发对长江文化的启示》,在《文创智库要报》上发表,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在我看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历史的载体,也是生活的舞台,更是人们的精神栖居地。希望能通过一个个特色IP的落地,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越来越美。”谭倩说。

跨域研究

在区域好模式中汲取灵感

在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同时,谭倩也在法治建设领域的研究上持续发力。她近年来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长三角地区长江保护协同立法研究》,就是跨领域研究的结晶。

谭倩介绍,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明确赋予“区域协同立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具体到长江保护,协同立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跨区域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难题。

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她了解到南京、镇江和马鞍山三地通过协同立法,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通过调查研究,谭倩了解到此次协调立法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为了“礼让”江豚,南京曾在修建锦文路过江通道时,取消了原设计方案中在江豚保护区水域内修建桥塔和桥墩的决定,这种保护理念也延续到了该《决定》中——引入“豚评”机制,对江豚及其生境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落实避让、减缓、重建等保护措施。

三地协同立法的探索,为谭倩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在我看来,像这样探索有助于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区域协同推进的保护工作机制。有力推动解决跨区域生态治理难题,促进绿色发展,可以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好地落地落实。”

谭倩进行“梧桐论语”理论宣讲活动

随着《长三角地区长江保护协同立法研究》于2024年初结项,谭倩又投入到新的研究课题中。目前,她承担的全国党校系统社科规划课题《长三角地区碳减排协同立法研究》正在进行,她渴望能发掘长三角地区更多鲜活案例,并将它们的创新模式进行总结分析,希望能发扬光大,助力更多区域的发展。

今年是谭倩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对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长江文化的研究,她仍然在征途上奋进前行。“作为社科理论研究者,我们要深入挖掘长江蕴含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文脉绵延不绝,永葆生机活力。”

 

文字|芮天舒

编辑|祁   绩  刘晓文

设计|胡欣玥  鲜曼青

剪摄|周   韬

审核 | 顾军 祁绩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