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南京很有戏!
微短剧的风,吹向了国内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
浦口区启动“剧”荟浦口·网络微短剧“登攀”计划、江北新区打造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秦淮区设立“秦淮有戏”网络微短剧中心……近段时间,南京多个辖区频频推出微短剧相关利好政策,从资金支持、资源倾斜、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各个方面进行切入,助力短剧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定义,微短剧的全称是网络微短剧,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4年全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
具有深厚文学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南京,正顺势乘上微短剧的时代风口,向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奋力翱翔。
南京秦淮河畔,一座网络文学的“孵化器”正在见证一部部网文小说变成爆款微短剧。它就是由江苏省作协、江苏省网协、南京市委宣传部、秦淮区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江苏网络文学谷。 去年9月,微短剧《因梦之缘》上线腾讯视频,收获喜剧榜第2名的成绩;今年6月,为南京夫子庙景区量身打造的都市爱情短剧《美食来敲门》,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双平台上线,斩获猫眼短剧热度榜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剧本都是由江苏省网络文学谷改编畅销网络小说而成的。
为何江苏省网络文学谷能频频打造微短剧爆款?“南京的文学基因孕育了多部传世名著,秦淮则是最核心的代表,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江苏网络文学谷总经理唐文博说。
唐文博介绍,自2018年江苏网络文学谷挂牌以来,目前已累计创作出70000余部原创作品,并成功向海外输出16367部网文作品,其中近10部获得了国家级奖项。这些作品不仅在网络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为短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秦淮有戏”小剧场群建设的启动,更是为南京的微短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已建成23个小剧场空间。
“为进一步推动IP的转化,我们于2022年提前布局微短剧市场,与多家高校、企业和团队在原创剧本、影视制作、版权贸易、投资和分发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稳定合作。”唐文博表示,《美食来敲门》等微短剧的上线热播,不仅为南京的微短剧市场发展树立了标杆,也为江苏网络文学谷进一步支持微短剧创作增添了信心。
就在10月17日,由江苏网络文学谷打造的秦淮区“秦淮有戏”微短剧中心正式启用。据唐文博介绍,江苏网络文学谷总经理唐文博介绍,此次微短剧中心的成立,将围绕微短剧产业特性,建立“1+3”平台体系,“1”即一个实体化平台运营公司,“3”即企业、高校等相关机构和作家三方共建,并在“1+3”平台体系下,打造五大中心,实现招商引资、版权贸易、影视制作、内容审核和投融资五大服务功能,为全国影视企业、剧组的拍摄提供“一站式”服务。
“我们想通过‘秦淮有戏’这个平台,吸引全国更多的创作者到南京,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共同用微短剧讲好南京故事。”唐文博说。
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IP源头做基底,南京依托微短剧,不断寻找更新、更多元的文旅叙事,为城市引流、为产业赋能。
你心目中的南京浦口是什么样的?是山水相依的休闲胜地,还是流淌着千年文脉的书法之乡、诗歌之乡、非遗之乡……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不仅让市民游客流连忘返,也为微短剧从业者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
聚焦微短剧新赛道,浦口区顺势而上,于今年8月2日发布了首批“创美江苏”10个微短剧免费拍摄取景地,包括老山深处的“栀子花故乡”响堂、滁河南岸的赏荷胜地西埂莲乡、全国首个“零碳乡村”九华村以及先锋建筑设计汇聚地四方艺术湖区等。
“这些地点有蕴含丰富底蕴的‘老牌’景区、近年来火热出圈的美丽乡村、因造型独特而走红的建筑艺术空间以及大自然馈赠的吸引无数人徒步的美丽秘境,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场景选择。”浦口区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浦口区还于8月2日当天开启了“剧”荟浦口·网络微短剧“登攀”计划,通过文创产品开发、IP场景落地和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延长微短剧IP的生命周期,为旅游景点引流带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该计划还将融通政、校、企、媒资源,合力突破行业瓶颈,共同打造微短剧优秀作品。
随着计划的启动,一系列活动已然开启。刚刚结束作品征集的“剧”荟浦口·首届网络微短剧大赛,就以“短剧+文旅”的方式,围绕山水浦口、诗意浦口、潮韵浦口、乡野浦口、创新浦口五大方向,重点组织高校学生、媒体机构、网络视听平台、MCN公司、视频制作机构、KOL等参与。
浦口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微短剧+文旅”的多元融合,推动浦口区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热播“出圈”,营造跟着微短剧“打卡”浦口的新风尚,充分展现浦口区的人文风情和生态美景,提升浦口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视频行业的发展和“碎片化”传播属性的流行,微短剧正成为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推动产业交叉融合的重要工具。江北新区作为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正积极打造微短剧产业高地。
今年9月19日,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在江北新区七里桥北路6号正式开园,园区已建成产业孵化器、场景拍摄基地、短剧公寓和视听发布中心等功能区,并成立了专业运营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已经引入了头条视听(江苏)传媒有限公司开展微短剧专业拍摄工作。该公司由江苏有线子公司华博在线、江苏一千零一夜、南京炫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资成立,聚力以微短剧的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影视文化“走出去”。
在头条视听等专业短剧公司的加持下,江北新区将进一步打造集智能审核、编码转码、制作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力平台,让文化新兴产业在这里做大做强。 此外,江北新区还在全力营造更加优良的数字产业生态圈,与网易南京数字产业基地、中车数字、八点八数字科技等优秀企业共同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为微短剧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据了解,江北新区第一部微短剧《网恋对象竟然是我的冰山女总裁》已在开拍。
在专家眼中,南京多个辖区抢抓微短剧的机遇,体现了南京在文化产业领域与时代同频共振。
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南师大教授李玮认为,南京微短剧目前的发展土壤十分优越,这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文化资源的丰富、文旅产业的融合等因素。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2021年南京秦淮网文谷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规模2亿元,由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大运河(南京)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南京文投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基金主要用于打造孵化网络文艺精品佳作,推动产出价值观积极向上、制作精良、水准出众的高质量文艺作品,用网络文学、电影院线,网络剧等文艺形态讲好南京故事,秦淮故事。
浦口区也设立了1.5亿元的网络微短剧产业基金,发布了浦口区网络微短剧发展扶持办法(黄金6条),涵盖剧本创作、取景拍摄、交流活动、上线播出、企业升规、金融支持六条“黄金”新政,给予微短剧创作全链路支持,形成微短剧精品化支持体系。
江北新区印发的《南京江北新区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重点发展数字视听产业。建设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专业运营公司;引进省网络视听协会并发挥其行业带动作用,加快落地全省首家短剧“备案审核中心”等。
“这些政策为微短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并特别强调了对高质量内容创作的激励。同时,加强了对微短剧业态的监管力度,有效推动了多元立体的网络生态格局的建构。”李玮说。
在李玮看来,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文化基因特色鲜明,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南京的许多历史街区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都是微短剧取景的绝佳地点;金陵文化、红色文化、秦淮文化、非遗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微短剧讲好中华文化传承故事的宝贵资源。
“微短剧时长精炼、节奏明快,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在零散时间中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新兴的网络文艺形态,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当前网民娱乐习惯日益碎片化的趋势,成为了广大观众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放松与娱乐的理想选择。” 李玮认为,要进一步推动南京微短剧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南京市政府可以根据微短剧产业的特点与需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微短剧的创作、生产、发布等各个环节提供更加具体、细致、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微短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加强交流与合作。
探索建立公私合作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承担起微短剧产业的规划、投资、运营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与义务。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与公共服务,社会资本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共同推动微短剧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积极策划培训项目与创作工作坊,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与知名导演、编剧等,为有志于微短剧创作的青年人才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定期举办微短剧创作大赛,激发参赛者的创作灵感与热情,发现并选拔出一批具有潜力的创作新星。
深入挖掘南京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微短剧的创作之中。通过跨界合作与创新,拓展微短剧的应用场景与传播渠道,进一步丰富微短剧的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同时,促进南京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南京的城市影响力与知名度。